- +1
武漢保衛戰之后: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了多少?

半月談微信公號5月26日消息,1月23日,武漢“封城”;4月8日,江城“解封”;4月26日,在院新冠肺炎患者首次實現“清零”……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
江城武漢,一度是全國疫情的中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武漢市應對和保障能力考驗之大、要求之高、提升之快前所未有,給新時代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的嚴峻課題和深度思考前所未有。

1月26日拍攝的武漢黃鶴樓和長江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1形勢之變:由“應急性超常規防控”轉向“常態化精準防控”
4月17日24時,武漢市城區首次調整為低風險區,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成果。但這不等于決定性勝利,內防反彈,容不得絲毫松懈。5月9日和5月10日,武漢東西湖區三民小區相繼出現1例和5例確診病例。東西湖區由低風險區調整為中風險區。
半月談記者在三民小區附近走訪發現,主要出入口都被封閉,只留下東南門供居民出入。執勤志愿者介紹,只有小區居民在做好“四必”(身份必問、信息必錄、體溫必測、口罩必戴)的基礎上才能進入。
武漢長青街辦事處主任徐桂娣告訴半月談記者,從5月10日零時起,三民小區按要求進行至少14天的封閉管控,居民只進不出,每天為居民配送價格為10元的愛心菜,并免費提供預防的中醫藥湯劑。同時,小區加大了環境治理和消殺力度。
與此同時,無癥狀感染者仍在不時發現。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說,要繼續加強和完善社區防控,集中力量對有疫小區、老舊小區、人員構成復雜小區以及對長期居家老人、外地流動人員等重點群體開展拉網式排查,建立臺賬;增強社區常態化防控力量;廣泛開展環境衛生消殺等愛國衛生運動,確保無死角、全覆蓋。
為了給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復學復課營造安全健康的環境,5月14日,武漢市召開會議部署,決定在前期已完成300多萬人次核酸檢測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有序對全體市民開展核酸檢測,加強對無癥狀感染者的排查收治,讓武漢人民安心、讓全國人民放心。
2任務之變:由“全力應急救治”轉向“有序重啟恢復”
隨著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基本完成,武漢市大量醫院正在盡快由應急狀態回到常規狀態。武漢市衛健委近期的通報顯示,截至5月1日,已開放接診非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機構69家,核定床位59120張,已開放床位43179張。
“轉段”的同時,也有部分難題不容忽視。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副院長、雷神山醫院副院長袁玉峰說,部分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面臨合并癥治愈難、出院難的困境,出院患者后期康復治療的任務也很重。
盡管困難重重,但是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在由“暫停”到“重啟”后,在緊抓防控工作的同時,正按下“快進鍵”,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
——生活有序恢復正常,街邊小店重新開張,伴著熱干面和芝麻醬的濃香,武漢的“人間煙火氣”正在歸來。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亞波介紹,當前,武漢市正逐步實現社區防控措施常態化,有序擴展無疫情社區居民活動空間,確保社區和社會面干凈。
“居民非必要不出門,出入必戴口罩、必測體溫、必掃健康‘綠碼’,已逐漸形成了習慣。”武漢市江漢區唐家墩街西橋社區黨委書記董守芝說。
——復學復課有序推進,沉寂許久的校園中,瑯瑯書聲回蕩。5月6日,湖北省普通高中畢業年級(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畢業年級)學生統一開學復課。高考時間與全國統一安排在7月7日至8日。5月20日,武漢市初三年級學生統一開學,中考時間為7月20日至21日。
武漢市教育局介紹,復學復課突出“一校一策”,必須做到防控物資準備到位、健康排查到位、防控流程到位、校園消殺到位等。凡防疫不達標者,不開學復課。

5月6日,武漢市第六中學的高三年級學生步入校園 肖藝九 攝
——復工復產加快推進,“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成為整座城市的奮起之志。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下降40.5%。武漢市副市長李強說,武漢市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盡銳出戰,全面發起攻勢。截至4月底,復工復產率達98.7%,達產率進一步提升。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黨蓁介紹,武漢市25戶產值50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實現復工。“下一步,我們將加快產業鏈恢復,加大項目引進力度,完善服務企業工作機制,增強工業經濟回升動力。”
5月15日,武漢市舉辦2020年“云招商”央企專場活動,中信集團、航天科工、三峽集團等50余家大型央企參會, 37個項目當日簽約,其中產業項目及基礎設施項目簽約金額1887.8億元,百億元以上項目6個。
3風險之變:從應急民生保障轉向“疫后綜合征”化解
疫情前期,應急民生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當前,涉疫各類問題與經濟社會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化解“疫后綜合征”的難度不可低估。
高度關注各類群體的利益訴求,解疑釋惑,化解矛盾。由于參與防控的時間久、任務重、節奏快,基層一線的干部狀態也需要關注。武漢市漢陽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善華認為,一方面要繼續壓實責任,避免出現松懈心理;另一方面,要重視為干部減壓減負,及時提供心理疏導、妥善安排輪崗休整等。
疫情中,一些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受到沖擊嚴重。為了加快疫后重振,4月5日,武漢市首期設立200億元紓困資金,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難關。隨后一個月內,基金規模擴容至400億元,并新增了200億元個體工商戶紓困基金,總額達600億元。僅“漢融通”一個平臺,截至5月12日,已有22家銀行機構為2700余家企業發放貸款超過250億元。
疫情防控形勢扭轉,防范化解風險仍需警鐘長鳴。5月15日下午,湖北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見效等工作。會議強調,要嚴防疫情反彈,著力化解“疫后綜合征”,防止各類風險相互傳導和疊加,防止個體、局部風險升級成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確保政治社會大局穩定。

大疫,也是一場大考。
經歷了緊急救治、物資配送、社會管控等一系列應急治理考驗后,如何盡快彌合社會創傷、重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沖刺引擎,成為全新課題。這需要各級干部總結經驗教訓再出發,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提升。

1月31日,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附近高層建筑外墻打出“武漢加油”等字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1“一面鏡子”:給隊伍建設提出更嚴標準
基層作風,直接影響黨委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關系著抗疫工作的公信力、動員力。
疫情防控中,武漢市委常委打破分工,牽頭成立一大批工作小組,發揮黨委領導協調能力強、社會動員能力強的特點,承擔起最為急難險重的任務。2.34萬名各級下沉干部、3萬名社區工作人員、超過5萬名志愿者參與防控工作……
“只有群眾看到了干部,干部贏得了信任,很多疑難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武昌區水果湖街道東亭社區黨委書記王學麗說,黨員干部多到一線,群眾才會把防控人員當成貼心人。
市級領導包區、區級領導包街道、街道干部包社區、社區干部包網格……通過嚴格落實戰時包保體系,武漢市著力讓各級干部與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形成合力。
江漢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余志剛介紹,各級下沉干部全力當好居民服務員、政策宣傳員、民意調查員,提供送菜送藥服務11.2萬余次,送診就醫服務9100余次。
武漢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董丹紅透露,目前,武漢市正推進“支部沉社區包小區,干部進社區包樓棟”的機關事業企業干部下沉常態化機制,真正把群眾工作落實、落小、落細。
武漢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胡立山說,今后,要特別注重在嚴峻斗爭的實踐中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斗、扎實工作。
受訪基層干部普遍認為,基層治理在強化黨委政府引領作用的同時,還必須不斷培育、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居民自治,讓群眾對社區的概念從“居住共同體”轉變為“生活共同體”,進而成為“情感共同體”。
2“一把錘子”:給增強本領提出更高要求
在疫情防控中,許多干部想方設法破解難題、取得實效,也有少數干部手足無措、應對乏力。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面對防疫物資統籌、健康碼使用等專業性較強的新問題,有的年紀較大的社區干部無所適從;面對社區物資保供壓力,有的社區干部處置明顯失當。
著眼于提升基層干部的科學素養和管理水平,疫情期間,武漢市委組織部通過網絡推送,對全市社區工作者進行“病毒與防護”“突發與應急”“統籌與服務”等6個主題的疫情防控專題網絡培訓。“后期,如何進一步增強基層干部的履職本領和能力,將是一個大課題。”董丹紅說。
強化防控工作,部分老舊小區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相關統計顯示,武漢市共有7000多個小區,其中老舊小區2000多個。這些老舊小區絕大部分沒有物業管理,小區出入口多、居民結構復雜,封閉管理和物資保障的任務較重。

5月11日,武漢市東西湖區長青街三民小區居民在購買團購菜 肖藝九 攝
為此,武漢市探索借助小程序“武漢微鄰里”強化社區線上管理和疫情上報,完成3萬多次求助幫扶。線下,則在每個單元張貼社區工作者、網格員等的電話號碼,方便居民聯系。
江漢區唐家墩街道西橋社區黨委書記董守芝介紹,為解決老舊小區治理難題,該社區黨組織帶領組建 “紅色物業”自治小組,健全物業服務功能。
社區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為和地位在疫情中凸顯。為穩定社區工作者隊伍、留住優秀人才,今年4月,武漢出臺了《武漢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明確待遇保障、職業發展、激勵措施等。
武漢市房管局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起,武漢市將全面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確保改造開工300個、完工265個老舊小區。
3“一根尺子”:給機制建設提出更準方向
武漢戰“疫”和疫后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是對基層治理體系的一次全面深度“體檢”。在此過程中,高效決策、公共服務、應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薄弱環節,亟待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解“難”為先,完善基層治理的組織體系是核心。
在武漢戰“疫”中,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各定點救治醫院、隔離點等,都普遍成立了臨時黨組織。有了“主心骨”,各項工作迅速有條不紊開展。
受訪干部群眾認為,為保障組織體系高效運轉,還需要真正做到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快制定賦權清單,推動更多人力物力財力投放到基層。同時,切實厘清不同層級、部門、崗位之間的職責邊界,建立健全責任清單,科學規范“屬地管理”等。
——手段為要,完善基層治理的支撐體系是重點。
疫情防控中,一套智能管理應用平臺在武漢眾多社區投入應用。平臺整合醫院、疾控、公安、民政等單位的信息數據,有效幫助社區工作人員鎖定“四類人員”、科學調度轉運力量。
諸多受訪干部群眾認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信息技術,是強化基層治理支撐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抓手。今后需要不斷推動實現治理手段智能化。
——補“短”為重,完善基層治理的服務體系是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公共衛生體系中的一系列結構性突出矛盾。一方面,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薄弱,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能力、應對能力存在短板;另一方面,公共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到位,特別是公共衛生管理碎片化、資源分散化的矛盾比較突出。
根據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武漢市將建立高度敏感的新冠肺炎常年監測預警系統,24小時內完成流調、疫點封控等工作。同時,著手研究進一步理順醫藥衛生體制,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法律法規,健全重大疫情、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救治體系。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副院長劉爭建議,強化社區(鄉鎮)醫院的硬件建設和人才支撐,優化線上問診、分級診療等方式方法,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夯實基礎。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建議,重要的醫療物資,應實行分級儲備,在縣級以上醫療機構、重點醫院進行清單式儲備。“寧可十防九空,不能無資可用。”
(原題為《武漢保衛戰之后: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了多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