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南溫縣:青麥粒碾出產業香
五月的古溫大地,麥浪飄香,豐收在望;古賢的碾饌佳肴,傳承百年,香飄萬家;子夏的經世思想,歷經數千年,依舊鏗鏘。

溫縣縣委副書記李備戰宣布第二屆溫縣·古賢碾饌文化節開幕。
5月22日上午9時,第二屆溫縣·古賢碾饌文化節在溫縣祥云鎮古賢村開幕,本次活動以“耕讀田園,問道古賢;碾饌搭臺,文化唱戲”為主題,從22日到24日活動持續不斷,著力打造“古賢碾饌、子夏文化”品牌,進一步擴大古賢村、溫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二屆溫縣·古賢碾饌文化節活動現場。

第二屆溫縣·古賢碾饌文化節活動現場。

第二屆溫縣·古賢碾饌文化節活動現場。

制作碾饌。

制作碾饌。
一進古賢村頭,五顏六色的鮮花拼成的“美麗古賢”字樣,喜迎八方賓客。熱鬧的現場,舞獅、犁鏵大鼓、漢服等文藝表演精彩紛呈,剪紙、烙畫葫蘆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技藝超群,碾饌文化展覽、子夏文化展覽等文化底蘊深厚,碾饌制作體驗鄉土味十足。這一系列鄉風民俗活動的展示,不僅傳承和弘揚了古賢的卜子夏文化、碾饌文化,也走出一條特色文化促進農村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制作碾饌。

小游客品嘗碾饌。

小游客品嘗碾饌。
《溫縣縣志》記載,古賢村是“孔門十賢”之一的卜子夏出生地,古賢人加工碾饌的工藝,可追溯到清代初期,并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傳統制作工藝和上乘的品質而聞名。近年來,古賢村依托自身位于國家農業產業園核心基地的區域優勢,將品質道地的溫縣小麥加工成碾饌,逐步做成了特色產業。

游客在古賢村子夏學堂參觀。

漢服愛好者在古賢村子夏學堂參觀留影。

游客在體驗傳統石磨工藝制作碾饌。
今年,古賢村將用800余畝青麥用于碾饌的生產制作,每畝產青麥約1500 斤,可生產碾饌約800斤到1000斤,每畝增收6000元到8000元。“綠碾饌”變成了該村富民的“紅產業”,“碾饌文化”“子夏文化”也成為古賢村兩張靚麗的名片。

手工制作麻花。

南韓村企業生產線制作麻花。

南韓村企業生產線制作麻花。

南韓村手工制作麻花。

小朋友在南韓村體驗制作麻花。

小游客在南韓村麻花巷游玩。

小游客在南韓村品嘗粉皮。
為了進一步做亮溫縣特色美食文化這一名片,延伸產業鏈條,此次活動又設立了多個分會場。在小麥博物館分會場,游客可以參觀小麥的起源、傳播、發展和未來,探尋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和小麥文化;在祥云鎮大尚村分會場,全縣文學界人士共聚一堂,對碾饌文化和子夏文化進行了專題探討;在南韓村分會場,游客不僅可以品嘗“鐵棍山藥小麻花”、鍋巴、酸辣粉、肉丸子、冷串串等特色美食,還能親手做一碗手工粉皮,王光遠院士陳列館、四大懷藥電商體驗店、麻花姑娘系列銅人雕塑等充滿濃濃文化氣息,引人流連忘返。

游客在南韓村麻花巷購買麻花、粉皮農副產品。

游客在南韓村麻花巷購買麻花、粉皮農副產品。

游客在南韓村麻花巷購買麻花、粉皮等農副產品。
鄉村之美,美在特色文化。溫縣不僅有太極拳文化,還有小麥文化、懷藥文化、司馬文化等等。本次活動的舉辦,不僅宣傳了碾饌文化,也把更多的溫縣傳統文化和農副產品加工推向大眾,讓更多的人了解溫縣,也讓文化推動溫縣鄉村振興。(閆文靜 侯振興/文 徐宏星/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