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科院院士劉忠范: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成了口號
近年來,國內多省市提出布局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然而,由于對新型研發機構認識不到位、沒有強有力資源匹配、缺乏清晰的建設思路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并不盡如人意。
“現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變成了一種口號,大家并未認真思考什么才叫新型研發機構?!比珖f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范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在模式和理念上要創新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培育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希望通過戰略性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領銜,采取與國際接軌的治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協同多方資源,開展基礎前沿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通過產學研合作,提升產業競爭力。
北京科教資源豐富,擁有高校90多所,各類科研院所上千家,科研人員達40多萬人。但劉忠范認為,如果只是單純地再建一兩所研究機構,在機制、理念上與現有的高校和研究院所沒有差別,那就是在“1000”的基礎上再加“1”,對現有的科研格局不會帶來任何改變,也不會產生切實的意義。
因此,新型研發機構體現在運行模式和理念上,必須要“新”。而這需要從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的初衷出發,要從產業需求角度考慮問題。
“我國產業的現狀是絕大多數企業研發水平比較低。同時,高校院所聚集了大量的科研人員,產出大量成果卻沒能為產業服務,導致了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眲⒅曳侗硎荆季中滦脱邪l機構,就是希望能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解決諸多“卡脖子”問題,做出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提升企業和產業的競爭力。
“新型研發機構一定要針對現存問題,把產學研能夠真正有效結合起來。”劉忠范表示,新型研發機構的目的,不是純粹做基礎研究,也不是簡單地為特定企業服務?!靶滦脱邪l機構應該是一個平臺,體現國家為解決經濟科技‘兩張皮’所作的戰略布局和重大舉措?!?/p>
從現實來看,讓企業研發能力短期得到快速提升并不可能;而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立刻實現以市場為牽引,也不現實,也不應該是大學的定位。劉忠范認為,這要發揮政府的職能,讓企業和大學等科研機構結合起來,開展協同創新。
“新型研發機構要成為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大平臺?!眲⒅曳侗硎?,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正是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有了成功的經驗后,能夠實現推廣。
實現“雙輪驅動”
劉忠范所創立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于2018年10月正式掛牌運營。研究院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有機融合,探索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打造北京高科技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
“研究院的建設發展,堅持‘雙輪驅動’的原則?!眲⒅曳督榻B,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一方面通過堅持不懈的原創性和顛覆性技術研發,爭奪未來石墨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充分承載國家意志;另一方面通過“研發代工”直接對接市場需求,確保市場牽引特色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承載國家意志方面,研究院立足石墨烯基礎前沿與變革性技術、石墨烯產業的材料基礎與裝備、石墨烯核心應用技術等方面,致力于解決“卡脖子”問題。在對接市場需求方面,立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航空航天及國防需求等,致力于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
而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提出的“研發代工”新模式,“讓科學家和企業家同乘一條船”,是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重要嘗試,旨在解決企業研發能力不足、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率低、以及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等難題。
劉忠范介紹,與傳統的加工制造領域的代工生產不同,“研發代工”是專業研究機構給企業“打工”做研發,針對企業的需求,組建專門的研發團隊,開展“定制化”的研發。
換言之,企業把研發中心建在專業研究機構里,由專業人員負責研發中心的運行。企業負責提供穩定的研發經費支持,研發成果由雙方共同擁有,并優先落地到代工企業,雙方按約定的比例分享成果轉化帶來的利益。
例如,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與某企業合作生產粉體石墨烯材料?!拔覀冇屑夹g,但沒有規模化生產的能力。企業有規模化生產線,企業成為我們的生產基地,我們則為企業提供研發能力,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劉忠范說。
“研發代工”模式是長期穩定的捆綁式合作,通過共同努力實現技術與市場的對接。劉忠范表示:“這將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避免了科研人員‘閉門造車’、研究成果不接地氣的問題,也回避了‘教授辦企業’存在的高風險。對于代工企業而言,解決了企業研發力量不足、核心競爭力欠缺的現實問題?!?/p>
兼聘兼薪等尚需進一步突破
劉忠范表示,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的探路者,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盡管成立時間很短,但已顯示出強大的人才吸盤效應。
目前,研究院已擁有近220人的石墨烯高科技研發隊伍和企業管理團隊,吸引了一大批頂尖人才和青年才俊。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也成為北京科技成果與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示范區?!拔覀冴P注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論文在這里不是目的,而是科技創新的副產品。”劉忠范表示,研究院不唯文章、不唯帽子,提倡“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但在人才使用和評價方面,劉忠范也希望通過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實現更大的突破。例如研究院通過“兼聘兼薪”等方式,吸引了一些領軍人才加入。但大學有自己的評價體系,在新型研發機構里的工作成果,能否被認定為兼聘人員在原單位的科研貢獻,尚沒有明確的說法。
此外,新型研發機構里提出的“兼薪”機制,也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艾F在給兼職人員發工資很難,沒有明確的說法,完全由相關辦事人員自行解讀。比如一位來自高校的科研人員在新型研發機構‘兼薪’,那么他的原單位就會從他工資里砍掉相應的部分?!眲⒅曳墩J為,這其實對人才使用起不到激勵作用。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北京也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我認為,要用好北京的科創資源和優勢,科研體制機制創新要有新突破、人才評價機制也要有重大突破;同時,通過建設一些典型的新型研發機構,真正使產學研有效結合。”劉忠范說。
(原題為《劉忠范院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成了口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