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所有人都抱怨父輩時,父輩們該怎么回答?
半年前,《陽光普照》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男配以及最佳剪輯獎。然后在豆瓣電影上13萬人打出8.4的高分。有人留言,這是2019年最喜歡的華語電影,沒有之一。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海角七號》和《艋舺》。雖然它既不是《海角七號》那樣的愛情片,也不是《艋舺》那樣的黑幫片,但卻都有著一股清新自然的生活氣息,真實反映了寶島百姓的日常生活。

《陽光普照》講述了一個普通臺灣家庭的故事。父親阿文是汽車駕校的教練,母親琴姐是美容師,大兒子阿豪是全家的希望,而小兒子阿和則是全家的累贅。影片開頭,阿和受人欺負,叫菜頭幫忙,不料菜頭一斧頭剁掉了對方一只手。菜頭被判刑,阿和因未成年被送到少年輔育院。
之后不久,阿和的女朋友阿玉懷孕,琴姐只好把她接到家里,想盡辦法在少年輔育院給阿和阿玉辦了結婚手續。被菜頭砍傷的黑輪他爸向阿文討要賠償,被阿文果斷拒絕。
阿豪沒考上第一志愿,決定進補習班再讀一年。這個外表陽光,成績優秀,父母、弟弟、同學眼里的乖乖男孩,背地里卻痛苦于沒有一個角落可以讓他躲避陽光,終于在一個夜晚跳樓自殺。
出獄回家的阿和找了兩份工作,努力掙錢養活阿玉和孩子。父親阿文則無法和阿和呆在一個屋檐下,躲到了駕校里。
被砍掉一只手的黑輪原諒了阿和,心狠手辣的菜頭卻沒有放過他,幾次三番糾纏阿和,被悄悄觀察的阿文發現。就在阿和被菜頭脅迫運送毒品時,阿文駕車撞死了菜頭。

臺灣演員劉若英說:“看完電影后花了整整一周沉淀心情。我的眼淚不是從眼眶里流出來的,是從心里痛出來的。這個痛,后座力很強?!贝_實,《陽光普照》映射的是社會和家庭教育的冷酷現實。阿豪阿和兩兄弟正好是截然不同的兩面,一個極受偏愛,一個極端缺愛。阿豪帥氣陽光,貼心溫暖。阿和矮小瘦弱,惹是生非。每年父親都要送給阿豪一個筆記本,阿豪卻從來沒有用過。父親從不認可阿和,對外總說只有一個兒子。但結果卻是,幾乎完美無缺的阿豪跳樓自殺,頻頻惹是生非的阿和繼續給家里制造麻煩。
說實話,看完電影,我和劉若英一樣,覺得心里堵得難受,連這篇文字也是一個多星期后才動手寫的。我對《陽光普照》的第一感覺是,阿豪阿和們怨氣太重了。
影片中,阿豪的這段臺詞是點題之語:“我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墒俏覜]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影片的片名,就來自于此。顯然,這個陽光大男孩被太陽所壓倒了,他脆弱的內心承受不了那么多人的愛護和希望,最后自尋絕路。

我不能說阿豪的話全無道理,過多的愛確實可以毀掉一個人,但是承受不了愛和希望而自盡,實在也過于懦弱。
再回頭看阿和,他不斷給家里制造麻煩,到處打架,剁了人家的手,把女孩搞大肚子,進了輔育院。所以父親忿忿地說:“希望把他送進去好好管教,關到老,關到死?!卑⒑妥匀桓欣碛蓪@個家庭抱怨。
于是,有人因為愛太多而抱怨,有人因為缺愛而抱怨,這個世界究竟怎么了?所以,當琴姐得知阿文為保護阿和撞死了菜頭之后,夫妻倆抱頭痛哭。父輩們在這樣的難題面前,實在無所適從。
這時,我想起前不久關于后浪和前浪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我聽到更多的是年輕人的抱怨聲,被代表,被標簽,被壓制,希望給青年一代更多的機會,更寬松的環境,如此等等。看著爭論,我很驚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一個3分多鐘的短視頻居然引起如此多的討論,既是好事又不是好事。是好事,正如視頻里說的,“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贊同,也可以選擇反對。不是好事,則是因為如今有太多的人容不下不同的意見,太多的各種各樣的抱怨,而鮮少自己去努力尋求答案。
上個周六,我組織了一場閱讀分享活動,分享回憶錄集《120個回望》。我的同學壽劍剛,在講述了他40年前的高考故事后,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說一個人的一生要受的苦難是一個常數,你愿意吃苦在前還是吃苦在后?當年我們從農村、工廠、邊疆、海島擠上千軍萬馬的獨木橋,實現了人生的逆襲,所以我們珍惜學習的機會,能夠脫穎而出。如今,沒有人會因為高考感恩,只有對應試教育的抱怨,學習的自覺性和成功率當然要大大下降。從80后、90后,到00后,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社會氛圍越來越好,但是我們聽到的抱怨卻越來越多。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這究竟是為什么?

正如壽劍剛同學所說,在人生中,苦難就是一個常數。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多吃點苦受點難,沒有壞處。有點挫折,走點彎路,當時是磨難,過后都是財富,一輩子可以享用的財富。有的人戰勝苦難,成就了事業。有的人被苦難所壓倒,銷聲匿跡。這就是人生的常態。所以,后浪不能靠前浪的謙讓占據沙灘,而要靠自己的力量把前浪擠出沙灘。
回到《陽光普照》,我的看法就很明朗了。抱怨陽光,抱怨父輩,抱怨社會,都是弱者所為,無濟于事。這個世界不可能為每一個人都提供完美無缺的成長環境。成長首先需要自己的發奮努力。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你們也應該這樣走過去。不然,你就長不大,你就永遠是個孩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