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交大團隊研發車用電堆核心部件,為中國車企提供核心技術
作為被廣泛看好的未來新能源解決方案之一,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正成為廣泛共識。
在剛剛公布的201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名單中,由上海交通大學來新民等完成的《高功率密度燃料電池薄型金屬雙極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術》榮獲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5月19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技術成功實現了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技術的突破,為多家國內燃料電池汽車企業奠定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
2019年12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鼓勵發展氫燃料電池行業,提出要提高氫燃料制儲運經濟性,因地制宜開展工業副產氫及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應用,加快推進先進適用儲氫材料產業化;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利用現有場地和設施,開展油氣氫電綜合供給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示范運行。
但燃料電池“高功率密度、大功率輸出、長壽命運行、低成本制造”是長期制約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推廣的國際難題,如何破題,是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的關鍵。
研發團隊介紹,燃料電池電堆是整車制造的核心,100kW電堆由400多片雙極板和膜電極疊裝而成。雙極板占電堆體積80%,承載氫、氧、水三場傳輸和導電功能,細密流場具有跨尺度特征,要求微米級精度。
而石墨雙極板脆性大、難加工,厚度減薄已趨于極限,石墨極板電堆性能遭遇瓶頸,因此,金屬雙極板替代石墨雙極板是實現車用電堆性能躍升的必由之路。
金屬雙極板制造面臨四項關鍵技術挑戰。車用電堆要求必須有大于3kW/L的高功率密度,同時還需要具備高于100kW的大功率輸出,并且要有超過十年使用壽命的運行時間,最后還得考慮制造成本問題。歸納下來,金屬雙極板制造需要具備厚度薄、精度高、耐腐蝕性強和生產效率高的特點。
為此,科研團隊經過十余年的研究,發明薄型金屬雙極板“兩板三場”新結構、極板多步成形誤差補償與激光焊接變形抑制技術、耐蝕導電多元材料復合涂層及其磁控濺射制備技術、雙極板涂層的多腔連續磁控濺射等工藝裝備,建立了中國首條金屬雙極板批量化生產線。

團隊提出的“兩板三場”構型已經在國際上成為金屬極板設計新標桿。
科研團隊負責人介紹,其極板厚度比業界最薄的石墨極板降低52%,比石墨極板電堆功率密度提升2.4倍,實現了在轎車前艙的成功布置。
此外,團隊開發的金屬極板在國內率先通過5000小時車載工況壽命考核,在國內金屬極板市場上占主導地位;成果應用于中國首輛金屬極板燃料電池轎車與客車、首個上汽P390型115kW車用全功率電堆開發,為上汽、東風、長城等國內金屬極板燃料電池汽車開發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