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膚色變、暴躁……這個城市70%神秘綜合征兒童進ICU
原創 蘇暄 醫脈通
導讀
這個新綜合征到底打哪兒冒出來的,有什么癥狀,是不是歐美兒童特有,我國兒童會不會有風險?
來源:醫脈通
作者:蘇暄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新冠病毒人間肆虐已半年,毫無去意。以往都以為,新冠病毒主要對老年人極不友好;如今發現,新冠病毒可能老幼通吃,對兒童健康造成嚴重打擊。
當然,在目前已確認的數萬例感染中,兒童所占比例最小。迄今為止對兒童和病毒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研究發現,雖然大多數兒童出現輕度或中度癥狀,但有小部分人,特別是嬰兒和學齡前兒童可能病情更嚴重。

5月10日,國外兒童出現可能與新冠相關的一種新疾病的報道,第一次見諸我國媒體。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日,美國紐約州州長科莫表示,紐約州發現85例兒童感染“炎癥綜合征”,癥狀與中毒性休克綜合征和川崎病相似,被懷疑與新冠病毒有關。病癥已致3名兒童死亡。美國近期勁爆的疫情新聞太多,有點麻木神經,這條新聞當時沒引起太多關注。

然而14日、15日美國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相繼呼吁關注這種新的兒童綜合征,引起了國內大多數媒體的關注。15日,紐約70%染不明綜合征兒童進ICU上熱搜了。
紐約州長科莫表示,這些兒童可能數周前就暴露在病毒中。目前71%的患兒進入ICU治療,插管率為19%,43%的患兒仍在住院治療。該綜合征已經造成一名5歲男孩、一名7歲男孩和一名18歲少女死亡。這些兒童中,60%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40%檢測含有抗體,14%即檢測呈陽性同時顯示含有抗體。

漂亮的小男孩、9歲的Bobby Dean因嚴重脫水、腹痛和心跳加速,躺在紐約州羅切斯特的一張病床上。在醫院,他的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醫生診斷他患有與病毒有關的小兒炎癥綜合征。這是康涅狄格州兒童的冠狀病毒相關炎癥狀況的首次報道。據FOX NEWS報道,這一炎癥綜合征會影響到21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

當地時間5月15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過去幾周已收到來自歐洲和北美的報告,顯示少數兒童出現兒童多系統炎癥綜合征,被送入ICU,某些特征與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綜合征類似。最初的報告假設其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世衛組織已制定初步的病例定義和報告表。
為了解最新情況,小編編譯了美國幾家媒體的報道,據CNN報道,美國疾控中心(CDC)周四(5月14日)向全國數千名醫生發出警告,建議關注可能與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的一項新綜合征——“兒童多系統炎性綜合征(MIS-C)”,該病癥已在歐洲和美國至少18個州以及華盛頓特區出現。3-4月間,紐約市和紐約州的新冠病例迅速增加。5月初,紐約市衛生和精神衛生局收到了一些MIS-C患兒的報告。
這個新綜合征到底打哪兒冒出來的,有什么癥狀,是不是歐美兒童特有,我國兒童會不會有風險?這恐怕是當下人們最關心的話題。

先來回答最關心的問題,有沒有亞裔兒童的患者?5月13日,紐約市市長白思豪在記者會上表示,對于這一病癥目前了解不多,但是早發現早治療對患兒有好處。關于兒童病例的族裔,亞裔占3%!此外,非裔22%、西語裔19%、白人25%,未知族裔11%,其他族裔19%。
100個患病兒童中,有3個亞裔兒童,雖然和歐美兒童相較更低,但考慮到亞裔兒童人口數占美國兒童人口基數的比例,患病率的實際數字可能更高。所以,家長和兒科醫生有必要對該疾病與新冠病毒的相關性引起重視。

圖源:China Daily/Reuters
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報道,這一結論也有來自我國的研究貢獻。我國研究者馬麗娟教授與許巍教授一項發表于《兒科》(Pediatrics)的回顧性研究分析顯示,1月16日至2月8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的2143例18歲以下兒童確診或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中,有731例為實驗室確診病例,1412例為疑似病例,占65.9%。只有1/3多的病例通過實驗室檢測得到確診。其余根據孩子的癥狀、胸片、驗血以及是否接觸過新冠病毒感染者,被歸類為疑似病例。大約一半的兒童有輕微的癥狀,如發熱、疲勞、咳嗽、鼻塞,可能還有惡心或腹瀉。超過1/3(約39%)的患者病情中等,CT掃描顯示有肺炎或其他肺部癥狀,但沒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大約4%的人沒有任何癥狀。

但是,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臨床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系主任童世廬說,仍有5.9%(125名兒童)病情較重,還有一名14歲的新冠確診男孩死亡,有13例處于呼吸或器官衰竭的邊緣,屬“危重癥”,其他因嚴重呼吸系統疾病被分類為“重癥”。
那么,這個病是誰最早發現的?小編編譯CNN報道發現,是英國醫生4月在全球首先警告其他醫生注意該綜合征。

隨后,意大利和法國等醫生也報告了許多類似病例。根據意大利醫生對該國北部疫情最嚴重地區所涉及的10名住院兒童的一項研究顯示,那些年齡在7歲左右的兒童情況往往更嚴重。他們出現心臟并發癥以及中毒性休克。同時,兒童也需要使用類固醇類藥物的額外治療。這10名兒童當時都住進了貝加莫醫院,但最后都康復了。其中8名兒童新冠病毒抗體測試呈陽性,2名沒有抗體。醫生認為,為這些兒童做新冠病毒的拭子測試沒有意義,因為他們所出現的炎癥反應往往在感染后好幾周以后才發生。

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杰弗里·伯恩斯博士說:“大約在4-5周前,歐洲開始發現有患兒出現中毒性休克的癥狀。”此后,伯恩斯博士一直在協調世界各國醫生之間進行定期視頻聊天,交換彼此關于新冠兒科病例的筆記。
“起初只有幾個,后來病例更多了。”后來,幾個意大利醫生將新冠病毒與兒童罕見的“川崎樣”炎性疾病聯系起來,這些病例起初被認為是川崎病(一種罕見的炎癥性疾病,通常累及大動脈和心臟)。后來,醫生們認為這是另一種炎癥綜合癥。據梅奧診所(Mayo Clinic)介紹,川崎病與MIS-C相似,主要影響兒童,每年在美國確診病例不到6000例。其中一些(但不是全部)兒童檢測出目前或過去感染了新冠病毒。
伯恩斯當時說,這種情況很少致命,大多數孩子都能康復。顯然紐約州的71%的患兒進了ICU刷新了這個認知。由于不了解這種疾病的危險因素、發病機制、臨床病程和治療的信息,以及缺乏特效藥物,可能延誤了患兒們的診斷和治療。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針對兒童多系統炎癥綜合征,世衛組織已與全球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生以及兒科醫生展開討論,包括哪些國家及地區出現此類癥狀,頻率如何以及實際癥狀。目前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出現了此類病例,雖然發病率不高,但此類報告越來越多。一些患兒檢測為新冠肺炎陽性,但其他患兒并不是,所以還不能確定其是否與新冠肺炎有關。
由于剛引起關注,至今我國媒體對該疾病還沒有統一稱呼,稱為新冠相關罕見綜合征、兒童多系統炎癥綜合征、不明綜合征等。維基百科關于這一疾病的詞條也剛建立并在14日更新,內容很少。
維基百科定義:小兒多系統發炎癥候群(Pediatric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是2020年定義的新病癥,主發在五歲以下兒童,主要癥狀為全身性發炎 、發燒和器官衰竭,其他可能癥狀包括結膜炎 ,皮疹和腹瀉,病情可能部分或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診斷條件。實驗室的診斷條件包括纖維蛋白原濃度異常、白蛋白和淋巴細胞計數低 、以及C反應蛋白 、D-二聚體和鐵蛋白增高。
2020年在紐約報告了100例,法國125例。因于發生時間點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重合,有人懷疑兩者相關,但未得到證實。雖然患者可能也驗出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冠狀病毒2型,但這不足以證明兩者有關,必須先排除驗出的所有其他微生物。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14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多系統炎癥綜合征”(MIS-C)的癥狀包括持續發燒、血管發炎和腎臟或心臟等器官功能不佳、低血壓、皮疹、嘔吐和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以及炎癥標志物升高。
洛杉磯西達賽奈醫療中心的兒科傳染病專家莫西·阿迪蒂(Moshe Arditi)醫生說,兒童可能還會出現例如眼睛發紅,舌頭呈鮮紅色和嘴唇破裂等血管發炎跡象。還會出現皮膚變色、暴躁、意識混亂等癥狀。
“家長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要盡可能快地了解我們的孩子。”紐約州州長科莫14日提醒美國人,同時列出了幾個需要注意的癥狀,包括持續發熱(發燒超過5天),難以喂食(嬰兒)或難以喝水、腹痛、腹瀉、嘔吐、眼睛充血、皮疹、膚色改變(包括皮膚蒼白、顏色不均和泛藍)、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或胸痛、尿量尿頻減少,嗜睡、暴躁、意識混亂。
至少有6個國家出現了近100例這種罕見疾病,據報道,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的醫生正在調查這種情況。
問題還是出在“炎癥”
CNN 5月14日報道,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重癥監護專家杰弗里·伯恩斯(Jeffrey Burns)醫生13日表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后或會患上“多系統炎癥綜合征”,但這種疾病并非由病毒直接引起,“一個主要的假設是,這是由患者的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
FOX NEWS也報道,馬克·西格爾博士12日接受采訪時稱,危險不在于病毒本身,而在于它引起的炎癥。他說,“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處理的新冠疫情的問題。不是病毒,而是炎癥造成的損傷。不幸的是,我們看到了心臟肌肉的參與,看到心臟動脈發炎。這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責編 | 蘇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