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享單車,大戰再起

共享單車戰局,又添新變數。
文 | 華商韜略 Penny
中國互聯網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燒錢大戰仍未止息。
從成立第一天起,共享單車就是一頭“吞金獸”。5年過去了,資本依然是驅動共享單車變局的關鍵力量。即便在疫情期間,共享單車依然融資消息不斷,令人震驚。
4月17日,青桔單車被爆出首輪融資即達到10億美金;去年年底,哈啰出行也拿到最新融資。與之相伴而來的是,新一輪補貼潮悄然浮現。
共享單車棋至下半場,混戰再起。共享單車被巨頭招安之后,戰火燒到助力車、四輪出行乃至本地生活服務領域,但供需不平衡的出行痛點依舊無法解決。
巨頭溢價購入共享單車,看重的都是流量效應,以及完善生態閉環的戰略考量。然而,共享單車最終都不能獨自存活,而是依附于巨頭生態,成為持續輸血的虛胖獨角獸,不斷畫大餅、講故事、博眼球。
另一面,共享單車的孿生兄弟——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公共自行車運營商,卻活得相當滋潤。比如永安行、杭州金通都已經上市,毛利率很高。永安行2017年底一度剝離了共享單車業務,從側面印證了共享單車的硬傷。
在資本暈輪下,探討共享單車的真偽命題之辨似乎毫無意義。但令人深思的是,新一輪資本大戰硝煙四起,共享單車能給行業帶來真正的變革嗎?
【巨頭融資不斷】
共享單車從烈火烹油到歸于沉寂,只用了2年時間,以摩拜被美團并購、ofo隕落為注腳。
但共享單車的車輪大戰仍在延續。

4月17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滴滴旗下獨立品牌青桔單車首輪融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由君聯資本領投、另一家國外大基金跟投。這與疫情籠罩期間的資本寒潮相比,反差極大。
無獨有偶,哈啰出行創始人、CEO楊磊在2020年3月18日的內部溝通會中透露,去年底哈啰完成了一輪新的融資,現在應該是創業至今,哈啰賬上現金儲備最多的時候。
據“晚點”報道,哈啰單車在2019年下半年啟動該輪融資,一家海外基金巨頭本來準備注資給哈啰,但最后關頭被滴滴“截胡”,轉投了青桔。
4月27日的媒體溝通會上,哈啰楊磊對于這輪最新融資,并不愿披露太多信息,只提到“螞蟻等老股東參與比較多,財務投資人出資占大部分”,“融資的核心思考是為了發展新業務”。
據企查查,哈啰出行至今已完成14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200億元。其中,螞蟻金服曾連續六輪加持。楊磊表示,支付寶是哈啰的大股東,但并不是控股股東,哈啰管理層擁有最多投票權,仍是一家相當獨立的公司。不過,支付寶入股后,哈啰才在支付寶九宮格有了一席之地,從兩強相爭中抓住了爆發式發展的機遇,每輛車身醒目的支付寶logo,已經妥妥彰顯了巨頭棋子的身份。
當前,哈啰野心勃勃要做一家以出行為基礎的生活服務平臺。在阿里、美團、滴滴三大巨頭割據之下,共享單車的鏖戰正在從單一領域駛入多面混戰,仍未至終章。
【助力車,變異的共享單車?】
在北京等一線城市街頭,以青桔和美團為主的共享單車分庭抗禮,哈啰則在二線及以下城市大施拳腳。
但競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助力車,即共享電單車。哈啰出行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李開逐預計,“助力車今年將繼續維持高速發展,競爭將加劇。”

▲哈啰出行發布的最新一代的共享助力車“云起”
如今,哈啰、滴滴、美團,都對共享電單車及其背后的低線城市用戶虎視眈眈。它們聲稱共享電單車模型更性感,更適合中短途出行、使用頻次更高、盈利性更好。
但重資產、重運營的屬性,對資金的需求無疑更高,因此又變成了巨頭對壘的戰場。
共享電單車與共享單車僅一字之差,命運卻迥然不同,此前被外界認為,“有共享單車的夢,沒有共享單車的命”。
早在2017年,共享電單車就與共享單車相伴相生,卻在共享單車和網約車的夾縫中尷尬生長。哈啰出行是最早投放共享電單車的公司之一,當時也不乏一眾小玩家如小蜜、芒果、7號電單車等,但都未成氣候。隨后,共享電單車因為大多未能達到“40公斤以下、時速20公里以下”的標準,存在安全隱患,被一線城市叫停,退居二三線。
自2019年上半年以來,隨著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編入發展《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以及《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新國標)實施等一系列政策利好,電動車死灰復燃。
哈啰出行在此領域占據了先機。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電池續航的痛點,哈啰投入可謂不菲。
哈啰出行宣稱,截至2月底,哈啰助力車已進入320座城市,占據70%的市場份額;3月23日,哈啰出行推出第五代助力車,并搭建起倉庫與換電柜結合的換電網絡;4月7日,哈啰出行與寧德時代、螞蟻金服三方合資成立的福建寧德智享(即哈啰換電),獲得上市公司中恒電氣2億元投資。
哈啰出行助力車事業部負責人彭照坤認為,助力車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中國整個帶電兩輪出行大概有3億多車主,每天出行次數超過7億次;而共享助力車高峰期日單量不到1000萬次,還存在巨大的空間。
滴滴也在加碼。
青桔曾向媒體表示,電單車是今年青桔的重點方向之一。2018年初,滴滴完成了對小藍單車的托管,同時推出了自有品牌青桔單車和街兔電單車,后者主要分布在三四線城市。青桔單車成立于2017年8月,2019年一直在拓展市場、增加投放,峰值時超過1000萬單。

4月16日,程維在內部公布未來3年戰略目標時表示,滴滴國內業務將進行“雙曲線戰略”,青桔單車將承擔其中一條曲線的重要使命,要和網約車、順風車、公交、地鐵一道,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出行服務。與此同時,滴滴出行將未來三年的戰略目標命名為“0188”:3年內實現全球每天服務1億單;國內全出行滲透率8%;全球服務用戶MAU超8億。
美團更對此領域虎視眈眈。
據36氪報道,4月,美團已經向富士達和新日訂下百萬輛以上的共享電單車。美團單車表示,自2018年4月摩拜融入美團之后,美團一直沒有放棄電單車業務,它將與解決0到3公里出行需求的共享單車形成互補。
對美團來說,摩拜單車仍是一個長期流血的生意。
美團招股書顯示,摩拜日虧近1500萬元;美團2018年財報顯示,從2018年4月4日被收購起,摩拜同期虧損高達45.5億,之后也只是虧損幅度減小而已。
因此,美團急需找到止損的辦法,共享電單車或是一個突破口。

在全國280多個地級市,巨頭們跑馬圈地的野心再次浮現。按照一座城市1萬輛的規模、每輛電單車4000元左右的成本推算,全都鋪滿需要100億元左右。這顯然超出了任何一家巨頭的預算。
因此,多家平臺推出合伙人制度。3月5日,哈啰出行啟動合伙人招募計劃,單車、助力車以及車服系統都推出了加盟模式。

不難想象,共享電單車又將重演共享單車的混戰。
小玩家的洗牌已經在所難免,但巨頭們的處境也難言風光。
按照理想的共享電單車模型測算,考慮到房租、運維等費用,一輛共享電單車成本在5000元左右,每次騎行收4元,平均每天騎5次,每車每天能收20元,不到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但這個模型沒有計入折舊費用,以及高居不下的盜損率。換言之,共享電單車和共享單車一樣,都不是處于真空中的假設狀態,而是游走在盈虧平衡的邊緣。
【無邊界競爭】
資本助推下,共享單車三巨頭哈啰、滴滴、美團,正在謀求跨越邊界,整合服務生態。三者都從“吃喝玩樂行”中的一環出發,希望打造一體化超級平臺,切走最大的蛋糕。
出行與吃喝玩樂看起來不搭界,實際上有著天然的延伸。
哈啰從兩輪單車出發,相繼接入打車服務、第三方生活服務等;滴滴不斷發力兩輪業務,染指酒店、外賣業務;美團則從生活服務反向切入3公里出行。
邏輯上,大家都能走通。這為這場戰爭的終局走向,平添了更多復雜因素。
2017年2月,美團打車在南京市試點上線運行,一年后實現日訂單量突破10萬;登陸上海,依托大規模的補貼戰,實現日訂單15萬。數據顯示,最高峰美團常用用戶已經占到網約車整體比例的20%以上,搶奪了滴滴不小的份額。

▲在美團外賣渠道部2017年年會上,一句“滅餓除滴,商渠共贏”的口號赫然而出,殺氣躍然紙上
但隨后,美團打車遭到相關部門的約談以及被要求進行整改,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而并購摩拜,讓美團的出行野心得以實現,吃下了4000萬活躍用戶。
2019年,美團交易用戶數目達4.5億,同比增長12.5%,低線城市是美團用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且大多數新用戶來自三線以下城市。這其中來自共享單車的貢獻應該不小。
哈啰已經有3億多用戶。圍繞著流量變現,哈啰出行野心不小:希望成為以出行為基礎的一站式生活服務平臺,“DAU過億,躋身中國主流三大APP之一”。
哈啰希望從高頻單車切入四輪出行,乃至低頻生活服務,用利潤高的后者來補貼單車業務。此前,哈啰曾經試圖聚合打車平臺。滴滴遭遇重擊后,哈啰順風車更是通過補貼追趕成為市場第二,但與滴滴實力相比仍然懸殊。
4月13日,哈啰App改版,升級為本地生活服務提供端,主要是聚合模式,將流量開放給第三方,目前有車主服務、吃喝玩樂優惠券、體檢優惠券等,仍處于相當早期階段。

哈啰的本地生活服務,還將觸角伸向了電商。5月10日,哈啰出行在拉勾發布的電商采購職位顯示,主要職責為生鮮采購、日用百貨采購等。
酒旅方面,哈啰也躍躍欲試。楊磊透露,哈啰希望做較偏中低端的酒店,為下沉市場用戶提供普惠服務。“大概從去年年底開始醞釀,還在內測階段。”
2019年,到店、酒旅業務為美團第二大業務板塊,創造了223億元的營收。美團大眾點評經過多年的沉淀,已經有了堅實的消費者基礎、商戶基礎,建立了供給端數字化體系,牢牢把控了市場壟斷地位。哈啰想僅靠簡單的補貼逆襲,已經不太現實。
單車、助力車、生活服務,這三個賽道都需要巨量資金投入,每條賽道的競爭都異常激烈,更何況是聚合式平臺。
目前,兩輪業務(單車+助力車)仍然是哈啰的基礎業務,“比重超過50%”,楊磊透露。哈啰正在加大發展新業務力度,兩輪出行未來整體占比將越來越低,希望未來三五年占集團收入之比在10%-15%。
時至今日,哈啰共享單車仍未實現盈利,掙扎在盈虧平衡點上。楊磊表示,“很有希望在2020年實現整個集團的首次盈虧平衡”,并透露哈啰在2018年3月,就實現了公司的自由現金流轉正。
滴滴的護城河在四輪業務,但也努力通過布局兩輪完成出行閉環;美團的核心競爭力仍是本地生活,同時積極補充兩輪+四輪出行的彈藥;而哈啰想要在兩輪基礎上,攻取兩大巨頭的腹地,顯然并沒有那么容易。
眼下,拿到了融資的兩名頭部玩家,又悄然開啟了價格戰和補貼肉搏,優惠券、紅包車再現。在很多人ofo的押金都拿不回的當下,資本號令集結,又是新一輪似曾相識的廝殺。

但燒錢大戰,能燒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嗎?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