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沒精力工作、游戲玩膩了,找不到對生活的興趣”|如何能“活得有意思”?

2020-05-15 1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Cyte

編輯 / KY主創們

“他并沒有在生活之中,他使自己遠離生活,使得生命和人類的活動以及體驗在他看起來是那么荒謬和微不足道。”

——歐文·亞隆

最近,我們看到一條粉絲留言: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這種心態已經伴隨我好久了。

覺得生活真的好沒有意思啊。也一直在嘗試尋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都好無趣,根本不知道干什么了。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每天都是這樣。沒精力學習,游戲玩膩了,也不想認識什么新的人。KY,我這樣是不是沒救了?”

感覺生活“沒意思”、對生活失去興趣,有多少人也面臨相似的困擾呢?

我們在KY粉絲群中發起了一項關于“生活興趣”的小調查。注:本次調查使用的隨機樣本來自KY粉絲群體,若以此數據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出現偏差。

調查結果令人喜憂參半:雖然有59.33%的被訪表示對生活充滿興趣或比較有興趣,但仍有17.79%的被訪明確表示對生活沒興趣。

生活興趣指的究竟是什么?人們對生活興趣有哪些誤解?我們又該如何建立對生活的興趣呢?

來看今天的文章。

01.

“生活興趣”究竟是什么?

心理學家Paul J. Silvia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knowledge emotion)”。

所謂“知識型的情緒”,和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指的是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于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Kashdan,2004)。

比如一個人失業在家,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害怕再次失敗。但如果ta能對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感會讓ta產生對未來的好奇,而緩解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感受。

*對于生活興趣,人們有一些常見的誤解,阻礙了他們培養出興趣。

誤解1: “不需要做什么,我就可以對某件事物一直感興趣。”

很多人可能覺得興趣是一勞永逸的,比如有人認為只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就能對工作一直保持興趣,于是頻繁換工作。

但現實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墳,興趣又變成了煎熬。

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會隨時間產生變化,“三分鐘熱度”是常態,要對一件事物產生經久不衰的興趣、始終覺得ta很有意思,需要我們首先投入經年累月的努力。(這一點會在后文詳述)

這一點和很多人的認知不同:有很多真正意義上的興趣,都是通過懷著討厭、忍受著沒有興趣卻不得不投入的過程,才真正在人們心中扎根的。

誤解2: “興趣可以被‘找到’。”

“怎么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的提問蘊含了對興趣的一種內隱態度,即認為興趣是固定存在的,只待你去發現。

然而,相信興趣是待被發現(find)而不是發展(develop)的人,對生活的熱情更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O'Keefe, et al., 2018)。他們走到一個事物面前,發現哦這個我不感興趣,然后就走開了,因此他們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夠多元、相對單一。

從這兩種迷思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生活缺乏興趣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一直向外部世界去尋找興趣,卻沒有從自己內部建立和發展興趣。

一方面,我們沒有做什么努力,只是在生活中尋覓看不見摸不著的興趣,等待興趣自己找上門來。另一方面,有時最初產生的興趣就并非我們內心真正的愿望,而只不過是被他人沉浸在興趣中的樣子短暫地吸引了。

而想要真正覺得一些事情“很有意思”,產生反復做這件事都不會厭倦的狀態,需要我們有“能力”足夠充分地感受到這件事的美妙之處。產生興趣也是需要具備與之具備的能力的:

比如逛美術館,瞎逛和自拍的興趣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而如果你曾經了解過這些作者、作品的故事,你才能更深入地品味它的“有意思”。

你覺得對生活無法建立起興趣,可能是你對生活的審美能力不夠。需要付出學習、努力,才能夠建立起對生活更強的審美能力來。先苦后甜,一定程度上是生活興趣的真相所在。

02.

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興趣?

Silvia通過兩個實驗發現,事物要想引發我們的興趣,需要具備兩個前提:其一,我們有可能去看懂它、理解它——那些顯然超過了我們當下的“審美”能力的事情,無論別人覺得多有意思,都無法打動我們。因此,“裝逼”選擇一些看起來很“厲害”的事情,作為自己的興趣,在實際的體驗中是不能給我們提供積極體驗的。

其二,它需要具有新奇的復雜性(novelty–complexity),它不能是我們理解不了的,但也不能是一眼看透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可理解的復雜性,并且這種復雜是有新意的。

找到新奇的人、事、物是很容易的。一家新開的餐廳、一部剛上映的電影、新認識的朋友……一切未知都可能是新奇的。但新奇本身不足夠讓我們產生興趣。大多時候,我們“拔完草“、看過電影、面完基,就沒有然后了。

而想要真正發展興趣,還需要我們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主動去創造復雜性:去細細品味好吃的菜,去研究菜品的品鑒,去記住和分析看過的電影,去和新朋友建立更深入的聯結……

在創造、經歷、理解復雜性的過程里,我們的興趣才會真正被建立起來。與其說生活本身不夠有趣,讓我們覺得沒勁,不如說是我們沒有把日子過得有意思起來。

大多數人樂于接納生活帶來的好的一面,對于那些負面經驗,ta們的態度是僵化而封閉的。對生活給予我們的東西,首先要保持靈活性和開放性——“可能這也可以,也許那也可以試試” ——這是把生活“過得有意思起來”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

我們的人格有一套指引自我去生活的想當然的結構,大多數人是活在這套“經驗結構”中。有人無聊地活在那個符合自己經驗的“舒適圈”里,無法產生興趣。有人好不容易做了新的嘗試,因為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放棄了興趣。

真正的投入生活意味著我們有勇氣去擁抱生活的每一種變化,允許自己體會新的經驗。如此,你才有可能創造和體驗更多新奇的復雜性,從而發展出興趣。

讓體驗塑造生活,生活才有可能有意思。

03.

感到“生無可戀”,

如何建立對生活的興趣?

1. 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面向”(life portfolio)。

所謂的人生面向,指的是一個人自我身份感的多元化程度。顯然,那些有著更為豐富的人生面向的人,會更容易發展出多種多樣的興趣,也就是說,把我們的興趣“不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當你覺得現在的生活沒意思,我們可以轉身面向那些由其他興趣引領的生活面貌。比如你除了是一個職場人士,你是否在某一個感興趣的領域頗有優勢?或者你可以是健身達人、記錄生活的手帳迷等等。

你的身份和生活興趣,永遠都有地方可去,就不會覺得沒意思。

2. 全身心地投入(engage)生活。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活投入程度和對生活的興趣呈正相關,生活投入程度高的人,對生活的興趣也更高(p<0.01)。

我們希望你全身心地參與生活。這種對生活的參與和投入是專注的、富有創造力的,且需要付出努力的。

投入的生活,聚焦于滿足感而非愉悅感,他們會盡可能嘗試各項活動,而不是只挑眼下會帶給自己愉悅感的。這種追求充實的滿足,而不是當下的愉悅的生活方式,更能幫人建立對生活的興趣。(Seligman,2002)。

如果一個人沒有完全投入生活,也有可能獲得愉悅感,比如靠消費純粹享樂。但研究發現,物質性消費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買買買可能讓你快樂一時,但無法令你對生活更感興趣。

我們的調查也發現,消費水平與生活興趣無顯著相關。也就是說,有錢并不必然讓人對生活更感興趣。一個完全投入生活的人,鋪床疊被、打掃房間這種最簡單的行動,都有可能成為ta發揮創造力、感到生活很有意思的機會。

3. 提升感受力,體驗正念生活。

想讓生活變得更有意思,需要我們調動自己全部的感官,全然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什么都沒意思,生活無趣而索然無味。

但要想把日子過得有意思,你首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打起精神來,細致地、投入地品味你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感受。

生活不是忙碌或空虛地重復每個日子,興趣也不是光靠找就能被發現。要建立對生活的興趣,需要我們全身心地調動自己,以開放的態度,嘗試更多的體驗。

它要求我們持續付出投入生活的努力,然后在生活中,勇敢地迎上自己自由成長地方向。

有些人對生活沒什么興趣,總是感到無聊,又十分討厭這種無聊的感覺,只好不斷刷手機,但越刷越覺得無聊。

現代社會,高速的生活節奏以及源源不斷的娛樂供養,使我們的胃口變得刁鉆,越來越難以感受“新奇”。可以說,其實不是生活更無聊,只是我們已經變得更麻木了。

References:

Harackiewicz, J. M., Smith,J. L., & Priniski, S. J. (2016). Interest matters: The importance ofpromoting interest in education. Policy Insights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Sciences, 3(2), 220-227.

Kashdan, T.B. (2004).Curiosity. In C. Peterson & M.E.P. Seligman (Eds.), Character strengths andvirtues (pp. 125–14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rnis, M. H., &Goldman, B. M. (2006).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Theo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283-357.

O’Keefe, P. A., Dweck, C.S., & Walton, G. M. (2018).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rest: Finding yourpassion or developing i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0), 1653-1664.

Seligman, M. E. P. (2002).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ilvia, P. J. (2008).Interest—The curious emo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7(1), 57-60.

Silvia, P. J. (2006).Explor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R. A., & Kirby,L. D. (2001). Effort determin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An integrative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Social Psychology, 33, 255–307.

Zuckerman, M. (1994).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安徽省| 法库县| 澄江县| 黄陵县| 和林格尔县| 抚松县| 济阳县| 英山县| 民乐县| 静安区| 金乡县| 建水县| 呈贡县| 福泉市| 仪陇县| 凌云县| 浦北县| 当阳市| 桓台县| 黄骅市| 武山县| 台东县| 汉中市| 贵溪市| 乾安县| 西昌市| 买车| 延长县| 齐河县| 木兰县| 雷州市| 浮梁县| 积石山| 台湾省| 鞍山市| 罗田县| 锡林浩特市| 来宾市| 榆树市|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