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圖解|在爭議中成為第一的豐巢,是快遞最后一公里的答案嗎?
4月30日,豐巢科技宣布對存放超過12小時的快遞實行收費,引發了諸多爭議。在上海、浙江等地多個小區聯合抵制收費后,北京、山東等地的小區也出現了抵制豐巢的現象。豐巢在事件回應中,將此次爭議風波歸結于此前未能清楚解釋收費對業務提升的通盤考量,并堅持既定的收費規則。
社區服務平臺眾蟻社區負責人韓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目前對豐巢說“不”的小區業委會已達到115家,正在與律師一起草擬文件,嘗試與豐巢進行有理有據的溝通。
5月5日,豐巢并購了業內市占率第二的中郵速遞易。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中郵智遞(中郵速遞易的運營主體)將在交易后成為豐巢開曼的全資子公司,豐巢在智能快遞柜行業的市占率將達到69%。
兩年前試水收費,豐巢曾引發爭議
作為業內寡頭,豐巢宣布收費如“一石驚起千層浪”。在此之前,豐巢也曾多次引發爭議。這些爭議的背后,是豐巢構筑自身數據生態,試水收費的軌跡。

億邦動力網在報道中指出,根據豐巢的公開數據,在300萬寄存快遞中大約有94萬與阿里巴巴無關。豐巢發言人表示,菜鳥希望順豐回傳的正是這無關的94萬訂單數據。阿里布局菜鳥網絡的設想,是在電商產業鏈中,持有全鏈路的數據。但豐巢在最后一公里的攔截,讓非淘寶系的物流路由數據變成了阿里無法觸及的部分。而這部分數據,對于順豐和豐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產。
在建立自身數據生態的基礎上,豐巢通過打賞的方式開始試水快遞柜收費。用戶在存件7小時后,取件時會看到打賞1元的二維碼。據紅星新聞報道,部分消費者指出,豐巢快遞柜在視覺升級后,“跳過贊賞”按鈕在設計上容易造成誤打賞的情況,有“誘導打賞”之嫌。當時,豐巢回應稱是常規視覺升級,并未實行強制收費,安排退款。
超時收費是行規,但超時限定一般超過24小時
而近期關于豐巢的爭議更多是關于12小時的超時限定。
早在豐巢之前,包括云柜、中郵速遞易在內的主流快遞柜品牌都已經開始實行超時收費,但豐巢在收費規則上卻“不走尋常路”。

豐巢在回應中表示,設置12小時的免費存放時間,是基于后臺快遞員派件數據的推算。而上線會員功能以來,12小時內的取件比例上升了5%,相當于每天早上空出了近百萬個格口。但對于主要覆蓋一、二線城市的豐巢而言,許多用戶對于這個說法卻并不買賬。
在超時收費在所難免的前提下,縮短寄存時間更容易觸碰到用戶敏感的“神經”。2016年雙11期間,速遞易就曾將48小時的免費存放時間縮短到4小時。重慶部分小區要求速遞易限時解決問題,否則將采取斷電封柜的措施。最終,速遞易于11月22日作出讓步,取消了新規。
爭議背后的行業困境和資本站隊
在解決“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豐巢的快遞柜模式只是一種答案。但從豐巢入局起,對于物流大數據的爭奪就從未停止,資本站隊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目前的資本陣營中,豐巢面對的是來自電商巨頭阿里和五大物流公司的雙重競爭。

對順豐而言,豐巢的連年虧損直接影響的是財報上的表現。據虎嗅網報道,2017年8月,順豐將持有的15.86%的豐巢股份轉讓給了深圳瑋榮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減持后,順豐由于不再擁有董事提名權,因此不需要再合并報表。財報好看了,但豐巢的盈利模式卻始終沒有解決。
豐巢的盈利困境在于,快遞柜是重資產行業,僅靠收寄件及廣告難以覆蓋成本及運營費用。處在電商產業鏈的下游,卻不愿“委身”于上游的電商平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盈利模式的想象空間。在這樣的困境下,豐巢曾經的“友軍”中通、申通以及韻達,在2018年先后投向阿里系的懷抱。
反觀菜鳥網絡,背靠電商巨頭阿里,依靠得天獨厚的數據優勢,通過輸出服務,不斷連接電商交易平臺,物流公司、商家和訂單。同樣是將物流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但由于自身商業模式的差異,菜鳥比豐巢更加游刃有余。
據第一財經報道,豐巢CEO徐育斌在201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建立豐巢快遞柜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快遞員在派件中多次往返快遞點部的消耗,提升配送效率。是一種面向B端,優化快遞員配送的增值服務。而目前的收費爭議,卻是豐巢為了優化B端場景的“翻臺率”,將問題轉嫁給C端用戶的做法。
多地監管部門回應收費爭議
從行業管理條例來看,豐巢的做法顯然存在很大的問題。
5月13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公告中對豐巢收費爭議作出回應。中消協認為,小區內的智能快遞箱服務應當納入物業服務范疇,在合理保管期內不應當收費。
此前,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等地的主管部門明確表示,快遞需經收件人同意后方能放置在智能快件箱中。多地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2019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其中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智能快件箱運營企業應當合理設置快件保管期限,保管期內不得向收件人收費。
該《辦法》也成為目前各地管理部門回應快遞柜收費爭議的主要依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