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懸崖村終于搬家,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從幼兒園上到高中
快手日報
“2015年初到懸崖村,有同事爬藤梯,嚇哭了;一天內上下兩趟懸崖村,累哭了;2018年有鋼梯了,同事小白一只腿卡住鋼梯,疼哭了;我連續發燒三天,病哭了……大家互相打趣:四川站女記者去懸崖村就沒有不哭的。但今年不同,我們是笑著去的懸崖村。”這是央視四川站記者黃鸝出發昭覺縣前的朋友圈文案,5年多時間一路走來,她和同事親身體驗了懸崖村的變遷。

“懸崖村村民搬家了”成為最近大家關注的焦點。5月12日一早,“央視新聞”(快手ID:newscctv)通過快手直播間,全程記錄懸崖村首批貧困戶搬家進程。當黃鸝和她的同事們再次回到昭覺縣,看見村民歡喜喬遷的景象,滿是激動和雀躍。“終于等到這一刻,他們再也不用爬鋼梯,孩子可以在家門口上學,離家不到600米的地方就是醫院……”
回看五年前,這些都是無法想象的。“懸崖村”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本名阿土勒爾村,因村民從山下到山上需攀爬800米的懸崖,被外界稱為懸崖村。交通閉塞,經濟困難,接近90度懸崖峭壁上的梯子,成為了村民與外界相連唯一的“天路”。

“搬遷像是過年,比火把節還熱鬧”
熱鬧從清晨就開始了。在安置點新修的道路上,小貨車往來絡繹不絕,搬家師傅們正在搬運居民標配的家具套裝。衣柜櫥柜和大床小床組成“四件套”,由政府為每戶補貼5000元,村民自行購買。“五件套”有電視、洗衣機、電視柜、茶幾、沙發,若委托村里統一購買,還可享受團購價。
貨車上的搬家師傅邊搬運邊“埋怨”:“到了還要幫他們安裝,工作量可真不小。”一旁的彝家大姐開心地咧著嘴笑,看見鏡頭就說“真好,真好。”為了表示感謝,大姐邀請搬家師傅搬完后留家里吃飯。
除了大件家具,政府還為村民們準備了生活日用品。從吃的面條、食用油到用的水桶、盆、杯子甚至是垃圾袋,一應俱全。在村干部的組織下,大家有序地排隊領取。有人不禁感嘆:“像是過年,比我們的火把節還熱鬧。”

路旁,就是村民們的新家。房屋是小區樓棟式建造,前有河流,背靠群山,灰瓦黃墻,裝飾著木雕牛角,在現代風格中又保留了彝族傳統建筑風格。

小區門口,十多名身著紅衣的志愿者等待許久。桌上整齊擺放著各戶的鑰匙,還有要免費發放給大家的路由器。“如果待會兒有人找不到自己的新家,我們會幫忙帶路。”有志愿者介紹。

鄉長身著彝族服飾,激動地介紹:“這里小區環境和綠化都是昭覺數一數二的,很期待看到村民們看見新家的反應。”與屏幕另一端的老鐵們一樣,許多人都對懸崖村村民即將開啟的新生活表示期待。五月初的天氣不冷不熱,20度左右伴著微風,在這個適合搬家的天氣,所有人都在等待著,走出懸崖村的第一批原住民。
從山頭到城頭,從村民到居民
中午12點,在鄉長帕查有格的帶領下,10戶牛覺社的村民,分兩輛車抵達了三號安置點。阿土勒爾村共有4個農牧服務社,除牛覺社在山下,其余都在半山腰。從山腳到位置最高的勒爾社,垂直高差800米。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牛覺社12戶居民先動身,成為走出懸崖村的第一批原住民,懸崖村的搬遷就此拉開帷幕。
“有格書記,我們一直在等你!”剛下車,書記帶著村民們一邊向鏡頭招手,一邊快步走來。村民都身著彝族服飾,場面隆重喜慶。老鄉們很激動:“今天是我們大喜的日子,不知道該說什么。”搬家之日,一些老鄉并未攜帶多少家當,享受了一把“拎包入住”:“我就提了個口袋,裝了幾件衣服過來。”去往新家的路上,有老鄉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重復著“做夢都沒想到我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我都不敢相信這是我自己的房子”......


從老鄉家的陽臺向下看,是一個空曠的活動廣場,未來將會安裝健身器材,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再向遠處望去,是即將建成的幼兒園,幼兒園旁是在建的小學和中學。據悉,工程完成后,昭覺縣將擁有20多所學校,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從幼兒園上到高中。周邊道路也會連接307省道,“鋼梯”將不再是唯一的道路。
從山頭到城頭,從土坯房到樓房,從“天梯”到通途,白天在縣城做工,傍晚坐在陽臺上喝茶,孩子們過個馬路就能上學,老人們下個樓就能鍛煉身體,對于“懸崖村”的村民們來說,夢想的日子已經實現。“賀喬遷之喜”直播始終,不少老鐵也在用點亮紅心的方式為他們祝福。
原標題:《懸崖村終于搬家了!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從幼兒園上到高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