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無現金支付的另一面:如何保護數據安全?
孫樹強 看懂經濟


經濟學博士,看懂經濟專欄作家(TA已經入駐看懂App小程序)
導語:當無現金社會、數字貨幣等是未來的大趨勢,在享受無現金所帶來的便利化同時,我們的數據也存在被濫用的風險。
無論是去超市購物,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微信、支付寶、云閃付等支付工具基本上滿足了我們日常的支付需求,在享受移動支付所帶來的便利性同時,現金也逐漸淡化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不能否認,移動支付帶來了很多方便,我們可以不用頻繁地存取現金、找零,少去了接收假幣的擔憂,同時避免了攜帶現金產生的麻煩。現在如果哪里不能夠通過移動支付,我們都會覺得很奇怪。確實,為了方便顧客、增加收入,已經很難找到不能夠通過移動支付的商家了,就連地攤小販也都能夠移動支付。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體驗移動支付便利化的同時,我們的個人信息、消費習慣、甚至是收入水平、居住地址、工作單位等信息都被相關的移動支付服務商所獲取,可以說,我們逐漸成為了 “透明人”,從一些外在的信息而言,我們已沒有什么隱私。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隱秘的商業力量在推動無現金運動,當這些商業力量在刻意地推動無現金支付時,其目的與后果值得我們仔細思量。
德國財經作家諾伯特·海林在新書《新貨幣戰爭》中描述了無現金支付背后的商業力量,尤其是美國的一些商業機構是無現金運動的主要推手,這些機構在通過無現金支付獲得利益的同時,也獲取了客戶的數據。但因為相關法規不健全或保護不當,我們因為使用無現金支付而暴露的數據就會存在被濫用的風險。

對于我們很多來說,使用現金支付與移動支付無非就是一個便利性問題,其他的附加優勢并不多。而現金支付雖然便利性不足,但也有其他移動支付所沒有的優勢。海林在書中共提到了現金交易的9條優勢,例如,現金交易不留痕跡;現金不會出現因為移動支付故障而支付中斷問題;現金會更有助于我們量入為出;現金能為我們提供安全保障,等等。
在金融科技如火如荼發展的當下,移動支付只是便利交易的一種方式,交易的本質沒變,只不過多了一種支付選擇。如果移動支付不產生其他的風險,我們當然愿意利用這種便利性。但在移動支付過程中,無論我們通過哪個支付載體,都會將一些基本信息暴露出來,隨著消費過程的累積,我們的消費行為也會通過大數據被分析的一清二楚。更進一步,通過我們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消費行為,甚至能推斷出收入和財富水平。這些信息對移動支付服務商的公開化,是我們享受這種便利性無法規避的。
無現金的極端形式是完全沒有現金,我們的所有資金都被鎖定在銀行系統中,這給我們造成了很大風險。如,即使我們因為擔心發生某些風險,也無法把資金移出銀行體系;如果支付系統發生故障,我們將無法交易;銀行如果實施負利率,我們的財富將會被逐漸侵蝕,等等。
無現金支付背后的商業力量
有時候我們把很多事情看成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對于無現金支付來說似乎也是這樣。但海林在《新貨幣戰爭》一書中,為我們挖掘出無現金支付背后的推手。蓋茨基金會、花旗銀行、萬事達卡、維薩、Paypal等是這些背后推手中的一部分,一些國際組織、監管者、政策制定者也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這里尤為突出的是聯合國的優于現金聯盟(Better Than Cash Alliance)。
當然,如果無現金支付確實給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其背后的商業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利潤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這些商業力量只是為了一己之利,借助普惠金融、援助的外衣來推動無現金支付,甚至商業力量背后還隱藏著政治力量,那么就該另當別論。
“影子力量喜歡在幕后運作,所以幾乎沒有人知道其活動軌跡。它們就這樣悄無聲息地確定了我們的生活,特別是財務方面。”海林在書中通過一些非洲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案例為我們展現了無現金運動幕后的商業因素,尤其是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甚至可以追溯到美國的一些政府部門,如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利用一些公司的數據庫來達成其目的。

在前幾年我國一時興起的所謂的無現金運動中,一些商家出現了拒收人民幣的現象,這促使人民銀行明確,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不允許以任何理由拒收人民幣。但似乎不可思議的是,在推動無現金運動中,一些發展中國家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并從政府層面來積極推動。印度、尼日利亞、肯尼亞、盧旺達、贊比亞、菲律賓,等等,是積極推動者中較為耀眼的一些。
2016年11月8日,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印度兩種面額最大的紙幣500和1000盧比將不再作為支付貨幣流通。伴隨著這個被稱為“去現金化”的運動,印度85%的現金將推出流通領域。由于移動網絡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和銀行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去現金運動給印度民眾造成了很多麻煩,很多印度的農村人還無法使用互聯網和移動電話,無現金運動要求人們必須將現金存入銀行, 但稀疏的銀行網點和一些蹩腳的規定,給人們帶來了很大不便。后來,由于缺少現金支付工資,甚至導致一些體力勞動者失業。那么,印度為何這樣積極推動無現金運動呢?
最初,印度是打著打擊犯罪和反腐的旗號來采取這些激進措施的。但經歷去現金化的喧囂之后,比爾·蓋茨造訪了印度,并發表了演講,出席講座的有印度總理、財政部長及其他一些部長,蓋茨說,數字支付可以改變窮人的生活,如果當前的去現金活動可以加速數字化支付進程,那么暫時付出痛苦的代價是值得的。在稍早的2016年7月,波士頓咨詢公司和谷歌聯合發布了一份關于印度數字支付市場潛力的報告,題目為“5000億美元的金鍋”。報告中特別誠實地提到了金融數字化到底意味著什么:主要是為領先的美國支付服務商提供利潤。通過海林的深入挖掘,我們看到了美國商業力量在推動印度去現金運動中的作用。海林認為,蓋茨基金會是近百個貧窮國家中央銀行的“教主”,蓋茨將把這些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新的、不可忽視的反現金集團。
為什么發展中國家會沖在無現金運動的前面?海林認為,這些國家更容易被小利所誘惑,同時又特別害怕受到鞭笞。事實上,這些國家最需要解決的并不是推動無現金運動,它們還有很多緊迫的問題需要解決,只不過受利益誘惑而把事情的次序搞亂了。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說,數據是21世紀的原材料。推動無現金支付的商業巨頭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軟件和硬件服務,在獲得商業利潤的同時,它們還獲得了最為寶貴的資源—數據,并利用數據轉化為金錢和權力。
前期的無現金支付需要獲得人們的身份驗證、家庭住址、工作情況等基本信息,隨著無現金運動的推進,甚至應用了生物識別技術,如印度,目前印度已經將其超過10億國民的數據存儲在一個中央生物識別全能數據庫中。這種技術利用人體自身具有的、永久不變的、獨特的身體特征作為身份識別標識。對于許多人來說,大型生物識別數據庫無疑是恐怖的。一方面,它為能訪問數據庫和輸入數據的人提供了不可思議的監控手段,另一方面,這些數據不能永遠確保不被偽造和操縱。雖然印度已經建立生物識別數據庫,但對數據的法律保障還遠遠不夠。
英國曾計劃將所有居民的生物識別性特征存儲在一個中央數據庫中,但經常長期辯論后,英國于2010年放棄了該計劃。英國數據保護專員理查德·托馬斯在一份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布的報告中指出,該計劃在數據安全和數據保護方面引起了人們相當大的顧慮,而且也看不到多少有利的方面。
“只有當我們、其他公民和人民的代表,廣義理解了應該如何應對數據所有權這個現實中的特洛伊木馬時,才有機會不像服下鎮靜劑的綿羊一樣被人持續拖入全面監控的泥沼中。”作者海林在書中表達了一種明顯的傾向,即現金并不是時代的棄兒,依然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生活被監控、被數字化和被存儲的領域越多,有關我們的特征的數據就越詳細,現金的價值也就越被凸顯出來。

移動支付以及金融科技的更深入發展,如無現金社會、數字貨幣等是未來的大趨勢,我們都無法逆趨勢而動。不能否認,這一趨勢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都是這一過程的踐行者,但現在應該引起注意的是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在享受無現金所帶來的便利化同時,我們的數據也存在被濫用的風險。
這牽扯到一個法律問題,就是數據的所有權,移動支付服務商獲得了我們的數據,那么他們能夠處置這些數據嗎?數據的所有權歸屬到底是誰?如果數據失竊或被濫用,那么對相關責任者該如何處罰?上述問題需要法律層面的跟進,需要法律為金融科技的進步保駕護航。
原標題:《無現金支付的另一面:如何保護數據安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