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洲疫線|烏干達主流媒體眼中的疫情與中非關系
隨著亞洲及歐美地區國家逐步重啟經濟,人們開始把目光轉向非洲,對這個本就飽受疾病困擾的地區充滿擔憂。
東非國家烏干達擁有4000多萬人口,是中國重要的合作伙伴,雙方人員往來密切。2020年3月22日烏干達報道了第一例新冠確診病例,截至5月12日,累計確診122例,死亡0例,康復55例,共有861人解除了隔離。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語境下,烏干達主流紙媒的報道提供了一種海外視角,他們如何看待疫情、中國乃至中烏及中非關系。
《新愿景報》(New Vision)和《每日監督報》(Daily Monitor)是烏干達最具影響力的兩家英語日報。根據南非媒體發行審查局2019年第四季度發布的烏干達媒體發行量調查顯示,《新愿景報》日發行量為27,636份,《每日監督報》日發行量為16,169份。
筆者整理了2020年1月28日至4月27日期間兩家日報關于新冠疫情的報道,共計110條。根據報道內容和對象可分為:非洲以外國際疫情報道52條、非洲疫情報道27條、烏干達國內疫情報道16條、13條對國際最嚴重地區/國家和非洲最嚴重地區/國家的疫情通報、10條疫情相關研究信息,以及5條關于疫情下的在華非洲群體。需要明確,這些分類并不互斥,筆者盡力做到全面,但整理可能存在疏漏。
4月22日,在烏干達坎帕拉,烏干達納谷魯中烏友好醫院醫療專家與中國云南省傳染病專科醫院防疫專家舉行視頻會議。 新華社 圖
國際疫情報道:高度關注中美,學習全球防疫措施
以3月10日為分界點,此前的國際疫情報道基本聚焦中國,之后關注點則逐漸轉至歐美。
烏干達媒體十分關注中國在疫情中的應對措施,包括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封城、全國性調配人員及物資支援武漢,以及建立應急醫院等。對中國疫情變化情況的報道也較為全面,從初期醫療資源的緊張狀況到武漢解封。
他們還關注中國在國際抗疫中的角色及中美在疫情期間的互動。例如習近平主席在G20峰會上的四點倡議,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暫停對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助,以及美國將矛頭指向“武漢實驗室”后中國的回應等。
對于全球疫情,兩家媒體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美國,例如美國政府對疫情態度的轉變,美國黑人社區疫情相對嚴重,逐步重啟經濟的討論以及美國民眾抗議隔離令等。
除了對全球主要疫情地區/國家的疫情通報,這些新聞重點介紹了幾個國家的防疫政策及效果。比如,稱贊印度政府維持社交距離、禁止公眾集會、全面封城等措施,報道了新西蘭政府犧牲旅游經濟,嚴格抗擊疫情,并保持透明,公開譴責違規政府官員的做法;越南疫情初期依賴科技平臺,在政府與民眾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以及德國政府應對疫情的快速反應等。
結合烏干達對國內抗疫措施的討論,這種帶有明顯正面評價的報道其實體現了烏干達自身的政策傾向,頗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識。例如,對越南抗疫措施的報道重點強調了這些措施“預算友好”,即用較少的預算起效。此外,幾乎所有報道都著重強調了政府的迅速反應,這也與烏干達國內對防疫預算和政府應對效率的討論相呼應。
值得一提的是,一則報道專門列舉了全球多位國家/地區的女性領導人在抗疫當中的卓越表現,并贊賞了烏干達國內身處抗疫前線的女性政府工作人員。
非洲疫情報道:探討非洲形勢,憂慮疫情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社會影響
對非洲疫情的報道關注非洲的特殊性,也有報道討論如何尋找適合非洲的抗疫策略。
2月29日尚處非洲疫情初期,有長篇報道分析為何當時非洲只有很少的確診案例。報道指出疫情的“窗口期”給非洲留出了時間做好準備,并談及非洲在應對埃博拉病毒時留下了寶貴經驗。

此后,非洲疫情升級,特別是南非、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喀麥隆,以及加納。各國相繼出臺了嚴格的抗疫政策,但非洲公共衛生體系本就脆弱,特別是病毒檢測能力不足,民眾十分擔憂。
有報道指出,疫情初期只有南非和塞內加爾有具備檢測能力的實驗室,雖然此后47個撒哈拉以南國家中,29個都在極短時間內建起了實驗室,但缺乏檢測試劑依然限制了非洲的檢測能力。同時,也有報道關注了馬云和阿里巴巴捐贈給非洲的檢測設備及防護設備。
有報道指出,在發達國家紛紛強調呼吸機的重要性時,非洲醫療系統中“氧氣供給的不足”卻被忽略了。比如,尼日利亞是非洲范圍內肺炎(非新冠肺炎)最為高發的國家之一,只有10%的患病兒童可以得到治療所需的氧氣,供氧設備嚴重不足。報道認為,“把關注度完全放在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呼吸機上,這對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是個錯誤。”
無論確診還是死亡案例,非洲各國的數字相較于其他疫情重點國家都較小,但特殊的經濟社會結構下,“次生危害”更為嚴重。兩家媒體都報道了可能的饑荒和債務危機,社交隔離和封城措施可能破壞原本脆弱的糧食分配渠道和市場機制。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預計此次疫情將導致非洲部分國家遭遇糧食短缺,高風險國家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南蘇丹和尼日利亞。不少非洲國家已經開始糧食救助計劃。
4月初,肯尼亞發生了因領取食物救助而造成的踩踏事件,警察投射了催淚彈并有人員受傷。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公開譴責偷盜貧困人口救濟食物包的行為。有報道認為,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居家隔離可能會讓民眾在疾病與饑餓間做選擇。
據預測,疫情將使非洲經濟遭遇25年以來的首次倒退,對于國際債務嚴重的非洲國家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G20峰會上已經決議暫緩貧困國家的債務支付,但一些國家呼吁國際社會加大債務減免和援助的力度。
國內疫情及海外非洲人報道:各種聲音的匯集
疫情初期,媒體報道了烏干達國內醫務人員對于政府投入的質疑,前者擔憂醫療物資準備不足,呼吁政府加大投入。穆塞韋尼政府則表示,此前專門劃撥了250億先令(約合465萬人民幣)預算,足以應對疫情。
隨著疫情發展,烏干達在3040億先令(約合5657萬人民幣)的補充預算中給衛生部劃撥125億先令(約合232萬人民幣)。目前,烏干達國內疫情整體較為平穩,未出現死亡病例,已有逾一半的病例治愈出院。
值得一提的是,烏干達政府還與社區積極合作,確保所有治愈離院的患者回到社區后不會受到歧視,社區能夠提供其他相關支持。
媒體還關注疫情下的在華烏干達人。有滯留武漢的烏干達留學生曾在網上求助,表示缺少生活物資,71名武漢大學的烏干達留學生中有65人的家長集體請愿,請求政府幫助撤離。
4月,國際媒體關注在華的非洲群體。4月14日至20日,兩家紙媒分別刊登了五篇長篇報道。其中三篇為政府方面的聲明,分別來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中國駐烏干達大使鄭竹強,和烏干達外交部長Sam Kutesa。官方聲明表示中國政府對外籍人士一視同仁,所有在華外國人都必須遵守防疫政策。聲明表示烏干達在華人員全部安全,但由于疫情影響,一些商人不得不滯留中國,因此出現簽證過期的情況。
另有一篇評論指出,對非洲人進行檢測的原因是為了防止境外輸入病例,截至4月9日,廣州共有114例境外輸入病例,其中16例來自非洲。文章還指出,廣州市政府已經出臺“緊急救助”措施,社交媒體上談及的“流落街頭者”是簽證過期或無力支付房租的人。
但另一篇報道則態度激烈,認為這些摩擦暴露了中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同時認為中國的核酸檢測方法具有爭議,中非經濟聯系使得非洲國家政府保持沉默。該報道還使用了COVID-19“來源于”(originated from)中國而不是“最先爆發于”(first emerged out of)中國這樣的偏頗表述。
結語
此次疫情中,《新愿景報》和《每日監督報》兩家烏干達最具影響力的紙媒都立足本國,放眼國際,關注疫情在全球的發展態勢,積極了解他國的防疫政策,并能根據自身情況探討適合烏干達乃至整個非洲的疫情防控措施。
談及中國,除了關注中國的疫情情況和防控措施,也關注在華烏干達人的境遇,同時他們認同中國企業為烏干達所作出的積極貢獻。這些報道折射出不同人群的態度,輿情存在復雜性。
媒體不斷影響著個人傾向,個體也通過不同媒介表達自己的偏好和觀念。在個人與媒體互相形塑的時代,了解“他人”所接受和發出的信息可能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梳理,筆者認為,任何溝通的前提是理解對方所處的語境。
疫情仍未結束,非洲仍然面臨艱巨的抗疫形勢以及各種次生災害,中國也依然謹慎地防控著境外輸入和可能的疫情反復。這場持久戰對中烏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蘊含著對話及合作的可能。
(作者鄒雨君系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宮智武系創造太陽能源服務(青島)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常駐烏干達。)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