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紀念5·12:走出困窘,走向未來

從1月份疫情爆發,到疫情緩解,進而轉入常態化疫情防控,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不容易。數萬名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馳援湖北,全國上百萬醫護人員白衣執甲、征戰一線,他們的付出讓這個護士節散發著感恩的氣息。
也不只是護士節,整個疫情期間,白衣戰士的影像成了全民戰疫的共同記憶。在很多當事人的記憶中,那些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醫生和護士們,就是他們在危難時期最可靠的心理支撐。
全社會都在謳歌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高尚精神時,也不要忘記要從中吸取教訓,從“奉獻”中看到“風險”,從“逆行”中學會“直行”。
比如,公眾一些不良的日常生活習慣,會不會因為疫情慘痛的教訓而改變,濫食野生動物,不潔的衛生習慣等,能改變嗎?又如,一場疫情,會不會讓我們的公共衛生制度更嚴密、更完善、更敏銳?
此外,實踐中已證明行之有效的一些防疫辦法,也有必要進一步總結、提升,并保留傳承下去。
所有這些,都是基于防災減災考量之下的積極努力,也有必要成為制度性成果。如果說,紀念就是了為了記住,那么,從現在起,我們就應該認真總結反思此次疫情留下來的經驗和教訓。
汶川大地震之后,當地在重建時,留下了一些斷壁殘垣的遺址,相信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都會感同身受。可見,于鮮花和淚水之外,更該觸碰一下堅硬的現實。
這一面是有溫度的護士節,滿屏祝福的話語,綿綿不盡的愛意;那一面卻是粗糲的坍塌與死難,是需要直面的慘淡記憶。一個駁雜的5·12,就是真實的人生,就是我們的共同經歷。
我們固然要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的善意,也要時刻提醒警示自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現代社會,承平日久,盡管近幾十年鮮有大范圍的慘烈戰爭,但災難卻如影隨形,不時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無論是12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還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都給全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也提醒我們增強憂患意識。防災減災,要有心理準備,更要有制度準備。
也因此,我們今天紀念5·12,根本上仍是在觀照我們自身認知、打量我們的生存環境,并寄望于在回望與紀念中走出困窘,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