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飽腹之物到生活藝術,吃辣之深刻
文/陳根
現代人似乎已經進入了“無辣不歡”的時代。隨著夏天的來臨,熱辣的火鍋再配上冰鎮飲料,可以說是酣暢淋漓。
吃辣令人興奮,其中造成感官刺激的原因,就是辣椒里的“辣椒素”(Capsaicin)。辣椒紅素其實是類胡蘿卜素的一種,也是熱門的抗氧化劑。
“吃辣”的利與弊算是飲食界的經典問題。關于“吃辣”的好處壞處眾說紛紜,隨便打開一個搜索引擎,點擊“吃辣”,就會跳出來一系列的“應不應該”、“好不好”、“能不能”的提問。
那么,吃辣對于身體的影響是怎樣的呢?吃辣可以減肥嗎?怎么吃辣才正確?

辣椒降低癌細胞轉移
早在1990年,研究者就發現了辣椒素具有相當程度的抗癌成分,這些成分可以讓腫瘤細胞生長緩慢(如2004,”Nature” Cell-cycle checkpoints and cancer),讓腫瘤細胞凋亡,(如2011, “Cell”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抑制癌癥新生血管和轉移(如2010, “Cancer” AACR centennial series: the biology of cancer metastas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剖開辣椒來看,內含的辣椒子、辣椒皮都有“辣椒素”成分,其中子的含量更高一些。科學家還發現,許多愛吃辣的族群,如東南亞、印度罹患癌癥的機率都比西方國家少。由此他們推測,這些辛辣的食物中含有許多抗氧化的物質,影響了癌癥和老化的機率。
根據馬歇爾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辣椒素能夠停止肺癌癌細胞轉移的第一階段。研究者利用白老鼠進行照組比較,其中一組患有肺癌的白老鼠被投喂含有辣椒素的飼料,另外一組則沒有,結果顯示攝入過辣椒素的老鼠們,肺部轉移的癌細胞數較少。
研究人員詹姆斯(Jamie Friedman)闡述:因為辣椒素直接與SRC相互作用,抑制SRC的活化,進而抑制肺癌的轉移。SRC就是最先發現的癌基因(oncogene),癌基因是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發生變異所致。
原致癌基因是細胞內的正常基因,表現的蛋白質通常具促進細胞生長及增生能力。而第一個被發現的原致癌基因是病毒v-src基因,它來自于雞細胞的正常c-src基因,被病毒劫持拿來使用。這也代表了細胞內原本正常c-src基因,本身就具有誘發腫瘤細胞的潛能。

辣椒素有效阻隔肺癌癌細胞第一階段的轉移可能促進人類肺癌新型抗轉移治療的發展。另一研究同樣也指出,辣椒素可誘導許多不同類型癌細胞的凋亡,并降低癌細胞的轉移。
未來是未知的,辣椒素若能在醫學臨床得到應用,以配合藥物治療癌癥也將給癌癥患者帶來可能和希望。
辣椒素利好
刊登在《美國心臟學院期刊》的研究顯示,經常吃辣者死于心臟病的風險較不常吃辣者減少了40%,死于中風的風險更可減少60%。研究發現,長期辣椒素刺激下可以促進老鼠血管內皮細胞產生一氧化氮,促進血管舒張外,也讓血壓降低。
此外,辣椒素可以刺激、耗盡神經傳導P物質,P物質是一種可以將疼痛的訊息傳遍神經系統的物質。根據辣椒素的止痛原理,民間不少痠痛貼布都含辣椒素成分,讓皮膚產生溫熱感同時,暫時達到阻斷痛覺傳導,有緩解疼痛的功效。
將辣椒素涂在皮膚上,可以擴張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使皮膚發紅、發熱,產生一些保暖的作用。在天氣濕寒時,辣椒的確具有祛濕與抗寒的功能。而辛辣的食物也可以稀釋喉嚨分泌的黏液,并幫助痰被咳出。因此有效避免痰阻礙呼吸道,有減輕感冒癥狀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吃辣所產生的其實不是味覺,而是痛覺。辣椒素刺激舌頭后,會使大腦以為疼痛襲來,進而分泌更多腦內腓,讓人產生輕松興奮的感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在情緒低落時喜歡去吃麻辣火鍋,麻辣火鍋能讓大腦被刺激進而產生輕松興奮的感覺。
多少辣?怎么吃
如果吃辣只是單純的利好,那也不會有這么多的爭論了。
并不是所有辣都對身體有利。北京大學與牛津大學合作的研究顯示,只有新鮮的辣椒素才對身體有良好效果。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辣椒醬、辣椒油等再制過的效果都沒那么好,甚至還可能因為有過多的添加物、油脂而不健康。
而新鮮的辣椒同時還含有大量維生素C、胡蘿卜素、維生素B群,這些也都是可以協助身體增強免疫力、增加抗氧化力的元素。但在再制過后這些有利元素都會消失,所以吃辣也要遵循吃辣的時效。
另外,身體對于辣的接受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少量辣椒素會刺激胃黏液的分泌,修復胃黏膜,反而能對胃部產生保護作用。而有胃疾的人再吃辣椒則容易出現腹瀉、腹痛或胃潰瘍。吃辣導致胃酸分泌更多,刺激黏膜充血水腫,加速腸胃蠕動,引起腹瀉、腹痛等癥狀,對消化功能也會有影響,甚至加重胃潰瘍癥狀。
而網傳的吃辣減肥法,卻被不斷辟謠。日本歌唱天后宇多田光多年前曾取消了四國的演唱會,原因是因為她為求在舞臺上更瘦,采取年輕人流行的辣椒減肥法,結果引發激烈的反胃嘔吐。對于想靠辣椒減肥的人,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士懿就直言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民以食為天,食物,不僅是飽腹之物,更是生活藝術。
中國飲食文化由來已久,從有巢氏茹毛飲血,到燧人氏教民熟食,到伏羲氏首創烹飪、結網而罟、豢養而飼,到神農氏發掘草蔬,到皇帝興灶做炊,到后稷教民稼墻,堯制石餅創面食,到彭祖飲食養生,到伊尹精研美食、首倡調和鼎鼐、本味為魂,再到袁枚的綜合且系統的烹飪論述,以及宮廷滿漢全席等等。
各朝各代的封建君主便是當時的文化繼承者,社會名流、文人學士也在其中賦予了飲食文化以詩歌、辭令、散曲、典故等文化底蘊,可以說是渾然天成,具天下之文化于一身。
辣椒,自然有蒸、煮、爆炒、油燜、椒鹽百般吃法。如何吃辣,如何健康吃辣,也是我們應該研究與琢磨的生活之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