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低燒了怎么辦?別慌,也可能是它們惹的禍
原創 蔣衛民 華山醫院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其實原因不明的持續性低燒與許多疾病都相關,那么造成這種低熱都有哪些原因呢?對身體是不是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究竟如何處理?接下來,我們就這些問題一一闡述。
不明原因低熱是怎么造成的?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不明原因低熱的定義:
發熱持續三周以上,體溫多次超過38.3攝氏度,經過至少一周深入細致的檢查仍不能確診的一組疾病稱為不明原因發熱。體溫(口溫)37.5-38.4攝氏度,持續4周以上者稱為長期低熱。
引起長期低熱的原因很多,由感染性疾病引起者占40%,非感染性疾病占57%,原因不明占3%。
感染性疾病主要有:結核病、病毒性肝炎、慢性尿路感染、某些局灶感染,如牙周膿腫、鼻竇炎、膽囊或膽道感染、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其他如布魯菌病、巨細胞病毒感染等也會引起長期低熱。
非感染性疾病主要有:結締組織病、內分泌腺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等、間腦綜合征、惡性腫瘤等。

有的患者長期低熱,也沒有不適主訴,一般情況較好,各種檢查結果都正常。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是功能性低熱。
功能性低熱的診斷應慎重,必須在排除其他相關疾病后才能診斷。除月經前期低熱、妊娠期低熱以及在高溫環境下引起的生理性低熱外,功能性低熱可以分為神經功能性低熱與感染后低熱兩類。
神經功能性低熱多見于青年女性,長期低熱可長達數月或數年。有些病人低熱有季節性,出現于夏季,并且每年都會有低熱。體溫在一晝夜內波動幅度較小,往往不超過0.5攝氏度,并且口腔、腋窩與直腸溫差不大,甚至可出現腋溫大于口溫、口溫大于肛溫或腋溫大于肛溫的反?,F象,兩側腋溫可相差達1攝氏度以上。體溫晝夜規律失常,晨間體溫反較午后為高。
不少病人伴有神經功能不穩定的表現,如臉色潮紅、皮膚劃痕癥陽性、心動過速,甚至暫時性血壓升高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神經癥。
但病人一般情況好,體重無變化。雖然經過各種藥物治療無效,但不經治療也可自行消退。神經功能性低熱在內科門診中較為常見,約占長期低熱病人總數的1/3,預后良好。
還有一種感染后低熱,是指急性病毒或細菌感染得到控制后,高熱消退但可出現持續較久的低熱,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現象。此種發熱可能與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蜃灾魃窠浌δ芪蓙y有關。
例如急性鏈球菌感染控制后,病人可出現低熱、關節痛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抗“O”(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可增高,但血沉正?;蜉p度增高,此種情況稱為“鏈球菌感染后狀態”。

機體具有兩種控制體溫的系統:一種是行為調節,是有意識的活動。另一種是自身調節,是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實現的,其調節機構包括溫度感受器和體溫調節中樞。溫度感受器分為溫覺感受器和冷覺感受器。
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存在有調定點,調定點高低決定體溫的水平。調定點上移,中心溫度低于調定點時,調定點的沖動發放,調溫指令抵達產熱和散熱器官,一方面通過運動神經引起骨骼肌的張力增加或寒戰,使產熱增多;另一方面交感系統引起皮膚血管收縮,使散熱減少,最終導致發熱。
而功能性低熱可能是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出現了問題,導致調定點溫度上移,還有就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散熱功能障礙。

功能性低熱對機體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只要排除器質性疾病后,診斷為功能性低熱,無需特殊治療,或者中藥調理即可。也可通過心理治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對體溫的過度專注。
疫情期間低熱患者可以先到醫院發熱門診檢查血常規、血沉和C反應蛋白。如果上述結果均正常,其他檢查沒有顯示器質性病變,多半是功能性低熱。如果血沉和C反應蛋白增高,即使沒有明確的診斷,也不要輕易診斷為功能性低熱,一定要想盡辦法查明病因。

蔣衛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
博士 主任醫師 教授 碩導
華山北院感染科 執行主任
簡介: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艾滋病學組成員;上海市醫師協會感染病分會委員;上海市醫院協會感染病分會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肝病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學會艾滋病學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骨結核組成員;上海市艾滋病治療專家組成員
擅 長:各種病毒性肝炎、肝功能異常、各種發熱性疾病、寄生蟲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華山總院門診時間:周一下午(肝病門診)、周四上午(特需門診)
華山北院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三上午
原標題:《低燒了怎么辦?別慌!也可能是它們惹的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