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就是不一樣
小早 北京早知道

看多了胡同,自然會有人把北京人世代居住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相提并論。
有人說,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差不太多,都是窄而長的巷子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只是叫法不同罷了。

如果說道路連通一座城市的神經,那么現代化的環路、主干道無疑是中樞神經,而胡同、弄堂就是延伸至每一寸肌理的神經末梢。
粗看似乎沒什么兩樣,可您細研究一番,卻能品出偌大不同。

換而言之,正是因為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各有建筑特色,各有文化風貌,才養育出了生活習慣、人生態度各異的北京人和上海人。
今天,咱就好好聊聊,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都有什么不一樣?

胡同 V.S. 弄堂

“胡同”,這兩個字原是蒙古語的譯音?!段鼋蛑尽份d稱“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北京的胡同,實質上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一個緊挨一個地排列起來的四合院之間的通道。

整座北京城,如同放大的四合院,東西南北基本對稱,布局嚴謹,氣勢壯觀,周圍加高墻以矩形圈圍,整齊劃一。

石庫門建筑的間隙,形成了一條條狹窄陰暗的通道,這種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謂的“弄堂”。
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建筑中的縱橫世相

北京城的歷史,離不開歷朝歷代統治者的規劃,也離不開統治者對于盛世圖景的向往。而太平盛世的一大特征,就是穩定有序。
盡管偌大的中國幾經朝堂更迭,風云變幻間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可歷代治世君王對中國的期待卻留在了北京的一條條胡同里。

北京人有著極強的宇宙意識和帝王意識,因為,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并且高大厚重的正屋(北屋)給人以“君臨臣下”的威儀。
同時,北京人又以大為美,往往從橫向空間來拓展他們的生活空間,以幾進院作為家庭富有的標志。他們的“大氣”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一層兩層,客廳臥房儲藏室上下其間,亭子間小廚房雜處其中,就連樓梯下面也能被充分利用。處處體現出上海人的精明。
這種縱向空間的探索可以稱得上是西方的舶來品,與中國傳統建筑重視橫向拓展的風格截然不同。

這種夾雜著小布爾喬亞的優雅、講究情調、陰柔、實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曾經是對計劃經濟時代高度意識形態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


建筑中的文化氣質

北京人的傳統文化意識與色彩較為濃郁,建筑上絕大多數以重檐齊襟厚墻為主,注重平面格局的構建。
走在胡同里,您會發現,北京的老建筑大都是平房,或頂多有兩層樓。或許,過去的帝王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就能將整個北京盡收眼底。

對于北京來說,胡同不僅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
胡同記載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并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時至今日,徜徉在歷經千百年風雨的胡同里,往往便與厚重的歷史積淀擦身而過。

舉例來說,作為上海建筑中的典型代表,石庫門正是近代中西文化再度溝通交流的成果,在吸收達達主義與西方聯排建筑優點的同時,也展示著上海文化中獨特的人文風貌。
上海的弄堂
LONGTANG


4
建筑中的性格差異

因此,翻翻過去的歷史,就會發現北方人的故事里多得是帝王將相、英雄豪杰,而南方的故事里則多得是才子佳人、秀才書生、師爺謀士。
李白寫燕趙游俠兒,便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而湯顯祖的牡丹亭,則成就了“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一位上海女性曾俏皮地比喻兩地的男性:北京人是毛坯,上海男人是瓷器。言外之意,北人失之過粗,南人失之過細。
那么,將兩者自然地滲透融合,兼有兩者的類型,可能是較為理想的。能干大事情而又不失細膩、不粗俗,有健全的男子漢氣質而又不失溫柔。
上海的弄堂
LONGTANG


建筑中的雙城氣魄

或許是因為北京自元代以來一直居于中國政治版圖的核心地位,北京人的意識里總有一種宏觀思維,胸懷大氣象。
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是居于中心的,或者是居于高處的人居高臨下、從大處著眼的俯視的角度,同時又具有“以我為尊”的心理。簡言之,即為“官”的思想。

在建筑形式上,上海人不拘于傳統的形式,一切設計均以“實用”為最高的原則,在“小巧玲瓏”中透露出精明。同時又具有極強的“排外”思想和自我保護意識。簡言之,即為“商”的思想。

我們則可以說,經濟是上海的水,如果沒有水,上海就會變得黯然失色。

無論是作為中國首都的北京,還是作為經濟中心的上海,都已經離胡同和弄堂的年代越來越遠。胡同成為了圈在二環之內的一道風景,成為老北京人回憶里的童年。而人們對上海的認知更是疏遠了那逼仄陰暗的狹巷。
年輕人走進高樓大廈,搬進寬敞明亮的小區,似乎已經將歷史的記憶全盤甩在身后了。

由橫平豎直的胡同所搭建起來的北京文化,就流淌在每一個北京人的生活底色之中。無論是孩子那一口標準的京腔,還是飯桌上最熟悉的一道道菜肴,都是從胡同里長起來的。
未來,北京仍然會不斷發展,不斷蛻去陳舊的軀殼。然而,北京始終是人們所熟知的這座城市,而北京人對這座方正城市的熱愛,也永不會消磨。
人們永遠會記得胡同里親熱的鄰居,記得胡同口的小吃店,記得夏日里的陰涼,記得冬天挨墻碼放的冬儲菜。
這就是胡同對北京的意義。

原標題:《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就是不一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