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交通部工作組專家:虎門大橋基本穩定,再發渦振可能性較低
5月5日下午2點左右,虎門大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采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虎門大橋為何會發生抖動?是否影響橋梁安全?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在5月6日已經抵達現場開展調查研討,并向媒體回應了社會關切。

渦振發生之后,這一路段實行了交通管制,禁止社會車輛通行。專家介紹,根據對橋梁的監測,渦振的現象在5月6日下午逐步恢復正常。
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成員、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教授 吳明遠:實際上到了今天(5月6日)下午就是12:30以后,基本上這個抖動就恢復了正常,就和過去的(狀態)差不多了我們昨天(5月5日)晚上的專家會的意見認為,這個是渦振產生的,懸索橋會有兩種震動,一種是會影響舒適性的叫渦振,另外一種就是會影響橋梁安全的叫顫振,我們這次發生主要是影響舒適性的渦振,應該說這個渦振對橋梁結構不會產生大的影響,當然了,如果是長時間地發生渦振,會有(橋梁)疲勞的問題發生,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就是不到20個小時橋梁基本上是穩定了。
根據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此次抖動,主要原因是由于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
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成員、同濟大學教授 陳艾榮:水馬靠近欄桿以后,本來透風的欄桿就變成了實體的,流線型的斷面就變成了不流線型的斷面,氣流經過鈍體以后,會產生分離,就會形成漩渦,形成一個個的漩渦,它有(振動)頻率,這個頻率跟橋梁的自身頻率比較接近的時候,就會發生共振,我們叫渦激共振。
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專家:再次發生明顯渦振可能性較低
專家介紹,虎門大橋采用的是流線型的斷面設計,本身的風阻較小,發生渦振的概率也比較小。
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成員、同濟大學教授 陳艾榮:發生的概率很低,(橋梁的)斷面選擇比較好,但不能保證(不發生),(通車)23年沒發生,不是23年以后就不發生,這個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但是發生像這種明顯的振動,可能性比較低,但不是百分之百就沒有,也許還有,但是它不會引起安全問題。
從5月5日下午2點虎門大橋發生渦振以后,這一路段一直處于交通管制狀態。那么,現在是否具備通車條件呢?
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成員、同濟大學教授 陳艾榮:本身風的問題,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通車是沒有問題的,即使在橋上發生這樣的振動,大家也別慌張,大橋開放是沒有問題的,這是我的觀點。
不過專家表示,大橋最終的開放還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需要保持穩慎的態度,在全面完成橋梁檢測之后,才能夠確定具體恢復通行的時間。
(原題為《交通運輸部專家工作組專家:虎門大橋橋梁基本穩定 再發渦振可能性較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