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無限可能屬于時代的每一朵浪花
把“相信未來”稱作中國史上最大在線義演,一點也不夸張。
參演音樂人超過130組,不知道是不是后無來者,但一定是前無古人的。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也為我們呈現(xiàn)了難得一見的景象:從老資格的王菲、老狼到新生代的王俊凱、火箭少女101,音樂人們打破了代際“次元壁”,貫通了時間。
這一幕,不能不讓人聯(lián)想起整個小長假都在發(fā)酵的話題:我們相信未來,而未來到底屬于“前浪”還是“后浪”?
“相信未來”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場“原生態(tài)”的音樂盛宴。沒有了絢麗的舞臺燈光,沒有了搖擺的粉絲燈牌,沒有了酷炫的音響效果,一切都返璞歸真,回歸自然。
于是,有些歌手忍不住開始“放飛自我”。樸樹戴著狗頭帽唱歌,還在鏡頭前玩起了倒立;天后王菲伴著琴聲唱了改編版《人間》,一曲終了,和常石磊碰起了杯,家常到不行;普通市民周迅小姐在丟垃圾的路上對著路邊轉(zhuǎn)角鏡,獻上一曲《天涯歌女》……
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是不再年輕的“前浪”。更有意思的是,部分“后浪”比起他們的前輩來,反倒顯得十分拘謹,甚至有點手足無措。
少女團體聲音細弱,表情嚴肅,像極了學生時代的合唱團。帥氣的男偶像也在鏡頭前老實無比,活像在家長面前表演節(jié)目的乖寶寶。仿佛有一些無形的條條框框,把他們束縛了起來,讓他們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信未來”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可不是每一位表演者都能展示自我,都會展示自我。說到底,藝術創(chuàng)作依靠的是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獨特的個性。
白巖松說,華語音樂最好的二十年是1975年到1995年,言下之意,是屬于“前浪”的。這當然只是他的個人觀點,我們大可不必厚古薄今,但是想一想,“前浪”當年不也是“后浪”?他們的靈感源泉,不可能來自“人設”或者“飯圈”,而是可貴的生命沖動。這對哪一代人來說,都是一樣的。
有人質(zhì)疑,何冰老師帶來的演講,純粹是“后浪”對“前浪”的指點江山。也有人吐槽,這一回的“相信未來”里,都是屬于過去的老歌。
其實,嚴格去劃分“前浪”“后浪”全無必要,挑起代際沖突更是不智。一首歌好不好,從來和它的“出生”年月無關。對個人來說,何嘗不是如此?要知道,有的人在生理上或許還年輕,可心靈和觀念早已經(jīng)“老”了,反之亦然。
“前浪”不必羨慕“后浪”,“后浪”不必不屑“前浪”,因為,這個擁有無限可能性的時代,屬于每一朵浪花。正如老狼這一回在《戀曲1980》里唱的,“什么都可以拋棄,什么也不能忘記”。不管你是“前浪”還是“后浪”,都該拋棄不必要的束縛和桎梏,去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去相信戰(zhàn)勝庸常的勇氣,去“相信未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