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是不是一回事?糖尿病人應該測哪個呢?
原創 李青大夫 腎病科普
天津市泰達醫院 李青
二者有關系,但不是一回事,糖尿病人應該先測尿微量蛋白。

腎臟是人體的“過濾器”,全身的血液每天都要流經腎臟濾過,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腎臟濾過膜的孔徑為5.5 nm,只允許小分子物質比如水、電解質(鉀、鈉、氯)和代謝廢物(肌酐、尿素氮、尿酸等)通過,而血液中的細胞和大分子物質比如蛋白質、脂肪等不能通過濾過孔,所以尿中沒有細胞,沒有蛋白質,尿蛋白檢測是陰性的。
但是,各種原因導致腎臟損傷后,腎臟的濾過膜孔徑增大,血液中的蛋白質漏到尿中就形成蛋白尿。
腎臟的損傷過程是由輕到重,受損的孔徑由小到大,漏出的蛋白也是從小分子量到大分子量。血液中的蛋白質有很多,其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較小,直徑為7.2 nm,所以,一旦出現腎損傷,首先漏出的就是白蛋白。
檢測尿中蛋白的方法,傳統的有尿常規和尿蛋白定量。尿常規也叫定性檢查,檢查結果用1+、2+、3+、4+來描述,尿蛋白定量是留取24小時的尿液,測定尿中總的蛋白含量。但是,只有尿中蛋白達到一定量后,用這兩種方法才能檢測到,早期、輕度腎損傷漏出的白蛋白用尿常規和尿蛋白定量的方法是檢查不出來了。

當尿中微量白蛋白在20~200mg/L,或者30~300mg/24h時,就屬于微量白蛋白尿。低于這個數值屬于正常,超出這個數值屬于(顯性)蛋白尿。
尿蛋白是尿中蛋白的總稱,尿微量蛋白是其中最輕的情況,一般來說,當尿蛋白定量在0.3g/24h以下,就是微量蛋白尿。
二、糖尿病人應常規檢測尿微量蛋白
糖尿病容易導致腎損害,近幾年,隨著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快速增多,糖尿病腎病的患病人群也快速增加,糖尿病腎病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常見的腎臟病。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之一,發生糖尿病腎病時,往往也同時合并其他微血管并發癥比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來說,1型糖尿病病人發生糖尿病腎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發生糖尿病腎病的平均時間為7.5年。

尿微量蛋白是早期發現腎損害和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最重要線索和依據。
糖尿病診療指南建議,2型糖尿病一旦確診,就應該檢查是否有尿微量蛋白,此后每年都應該做腎病變的篩查。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出現了尿微量蛋白升高,情況就比較嚴重。
第一,表示已經出現了糖尿病的腎臟并發癥糖尿病腎病;
第二,腎臟濾過膜主要由血管內皮組成,尿微量蛋白升高表示血管內皮損傷,意味著糖尿病已經引起全身的血管內皮損傷,這是心血管并發癥的主要危險信號。
所以,糖尿病一旦出現尿微量蛋白,就應該認真對待,及時治療。
但是,當糖尿病腎病逐漸加重,尿蛋白越來越多的時候,一定要做尿蛋白定量檢查了。
三、尿微量蛋白升高怎么治療?
如果原來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性疾病,出現尿微量白蛋白大多是輕度腎小球腎炎,這種情況一般不用過度擔心。特別輕的尿微量蛋白,甚至可以不用治療,定期觀察就可以。
但是,如果原來有糖尿病、高血壓、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性疾病,幾年后出現尿微量蛋白,表示腎臟已經受損,這些疾病出現了并發癥,這種情況就應該積極治療了。
1、治療原發病
糖尿病人應該控制血糖,首選列凈類降糖藥卡格列凈、達格列凈和恩格列凈,這一類藥在降糖的同時還有降尿蛋白作用;也可以選擇GLP-1受體激動劑比如說利拉魯肽、度拉糖肽等,這一類藥在降糖的同時,也有一定的降尿蛋白作用。
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使用激素或者羥氯喹治理。
2、沙坦類或者普利類降壓藥

糖尿病人只有出現尿微量蛋白就應該開始腎臟保護治療,千萬不要等到大量蛋白尿或者血肌酐升高才去保護腎臟。
原標題:《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是不是一回事?糖尿病人應該測哪個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