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破除“SCI至上”后,高校研究生畢業條件要變了?
原創 數據洞見未來 青塔

一石激起千層浪,去掉SCI論文的硬性要求之后,研究生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才能畢業,能不能畢業由誰說了算?國內高校已經在行動了。
▎新的學位授予標準
2020年3月,清華大學與廣西大學都公布了修訂后的學位申請相關標準,除了明確學位授予和SCI脫鉤之外,還在研究生學位審議過程中的評定依據、成果質量標準、評價權限等方面做出了規定。

在兩所高校修訂后學位審議規定中,都提高了學位論文的權重,對學位論文的成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創新要求。這也是今后各高校學位審議的大勢所趨,學位論文的質量將會是研究生能否畢業的核心標準,并且這種做法在十多年前就已經獲得了成功的實踐。
▎國科大的“統一授予、分級管理”體制
早在2006年,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前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就取消了對研究生發表論文數量的統一量化要求,實行“統一授予、分級管理”的體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不對研究生發表論文做任何硬性要求,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只需要修滿35個學分就可以參加論文答辯,取而代之的是對學位論文的重視。
中科院數學院收緊了開題答辯、中期考核、匿名送審等環節,前兩個環節中有著嚴格的次數限制,若無法在規定次數內通過會受到分流或退學處理,在匿名送審上則著力提高送審精度和匿名程度。

據悉,在重視學位論文、淡化學術論文要求之后,中科院數學院學術論文發表的數量并未因此而減少,同時學位論文的水平也得到了保證和提高。
▎研究生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在分級管理的學位授予體制里,研究生導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對于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擔負著最直接的責任。
清華大學和廣西大學新修訂的學位審議規定,都進一步強調了研究生導師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導師主導”的責權邊界如何清晰界定、怎樣營造更加良性的師生關系尤為關鍵。
美國康奈爾大學由“專業委員會、總務委員會、研究生院”三大主體構成的保障機制,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定參考。

學生若是對專業委員會的決定有異議,或者對導師有不滿,可以向總務委員會發起申述程序。如果遇到的問題很復雜難以通過協商解決,還可以成立一個由2名學生、3名教員組成的審查委員會(GGRB)進行調查,結果交由教務長裁定。
▎摸索中的改革
2006年,當時還是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研究生院院長的白春禮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有100余個培養單位,有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哲學、教育學等9個學科門類,41個一級學科,全校統一的論文發表數量的要求并不符合各學科專業的實際,單純追求文章發表可能會忽視、偏離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p>

今天,中國研究生在學人數已經接近300萬人,每年的招生數也接近100萬人。如何科學合理地設置研究生的學位授予標準,是所有高校及科研院所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不同學科專業的學術規律、成果呈現形式不盡相同,各個領域頂尖刊物的影響因子也存在差異,SCI并不是一把可以衡量一切的尺子。
只是在破“SCI至上”之后,如何在操作層面上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國實際的而且更加良性的學術評價體系,國內高校還需要更多的摸索與嘗試。
閱讀原文
原標題:《破除“SCI至上”后,高校研究生畢業條件要變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