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我的戀愛里怎么還有你媽?“媽寶”如何拯救?

2020-05-07 0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江湖邊 ? 撰文

最近,新聞里曝了一個“十級強度”的日本“媽寶男”,編輯們都有點被驚到:

日本風俗娘給電視臺打電話說,自己遇到了從業以來最奇葩的客人:

一個30歲左右的男客戶,是在母親的陪同下來店的。母親說“拜托給我兒子找找自信”。整個過程,她還在一邊為兒子加油打氣。

“讓見慣大場面的風俗娘也慌了神”。來源/看客insight

值得注意的是,媽寶/爹寶并不是“少數”。報道稱,日本的媽寶男越來越多了,且日趨“年輕化”,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比如,電視臺采訪到的另一個男子。他33歲了,依然跟兩個弟弟互相競爭與媽媽一起洗澡的機會。

網友口中“這些在心理上沒有斷奶的媽寶男、爹寶女”,生活中究竟是什么樣?

許多人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1、一個相親男,每次約會前,都需要請求媽媽的同意。我有次說“我膝蓋不太好”,他第一反應竟然是“那我媽肯定不喜歡”。

2、我丈夫事事都支持他母親。盡管我努力為他做飯,他總是說他媽媽做的菜味道更好。

3、前男友是媽寶男,我們雙方家長見面他媽媽哭得啊,準備婚禮過程中哭得啊……而他認為這些都是因為我,如果沒有我,他媽媽不會這么痛苦。分手了,很慶幸。

4、我婆婆不僅介意兒子的性生活,還會給建議,我們剛結婚不久她給發微信小文章,文章里說哪幾天不能同房,不然生出的孩子大多癡傻。

5、我也遇見過爹/媽寶女。剛開始交往時,如果吵架了她會說“再這樣我告訴我媽哦”。我感覺還挺可愛,沒往那方面想。但后來她總是拿我跟她爸比較:“跟爸去可以坐他的車,跟你卻只能搭公交,好累”。除此之外,每次約會她都需要來回接送,即便是我們異地戀時期。好像她在我身上尋找父母的影子。

確實,與一個成年后依然與父母親深度捆綁的人結婚,作為伴侶必定是深受其苦的。

TA們的伴侶可能會感覺到,婚姻中存在“隱形的第三者”、“一個你永遠贏不了的人”,并因此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媽寶家庭”中,可能隱藏哪些“導火索”。以及,是什么影響、造就了媽寶男?

“有毒”的依賴:不能自己做決定,要問我媽

上個月有一部華語口碑劇《嘆息橋》,里面就塑造了一段令人窒息的“媽寶關系”:

兒子胡啟源上學的時候,媽媽為了監視他,在家連鞋子都不穿——因為光腳走路沒聲音,方便隨時看他有沒有在玩別的。

后來孩子長大了,沒有媽就不知道怎么做決定。張口閉口“我媽說”,連同居都不能自己拿主意。

《嘆息橋》中的“媽寶男”胡啟源

“無助,優柔寡斷,傾向于依附他人,像一個依賴父母的孩子”,這是媽寶男們具備的特征之一。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論將之描述為“口欲性依賴(oral dependence)”的對應人格。當嬰兒的口腔需求(饑餓、吞咽等)被過度滿足時,長大后就可能出現“口欲期-依賴型”人格特征。

比如總是希望依附于他人,不能自己做決定,服從、被動、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習慣依賴成人(特別是父母),有返回家長懷抱尋求安全的傾向。

在嚴重的情況下,它被歸類為一種心理疾病:“依賴性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DPD)。這是一種過度需要被照顧,而導致順從、依附他人,害怕分離的心理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F. Bornstein曾歸類了DPD的幾種外在表現形式:

尋求幫助、順從和合作。TA會將自己的需求放在對方更低的位置,順從對方,害怕被拋棄,“沒有你這件事我肯定做不成”。

祈求(supplication)。TA會強調自己的弱點,讓對方感覺到TA的恐懼。

討好(ingratiation)。TA會向別人強調自己所提供的幫助或貢獻。舉例來說,這個人會明顯地夸大自己的努力,描述自我犧牲/完成這件事有多難,包括吹捧自己的獨特技能、自己的成就。

恐嚇(intimidation)。在這種情況下,TA可能會出現威脅、自殘或攻擊行為。

總的來說,DPD的表現除了各種依賴行為外,他們經常做的一種自我呈現策略是“貶低自我的同時,抬高他人”(Bornstein,1997)。

驚魂記》

許多人會被“媽寶”吸引,覺得適合結婚,不是沒有道理。

研究顯示,DPD人格者在學術上可能相當強大(King,2000)。具體來說,依賴性特質與大學平均成績呈正相關,他們可能看起來是“好學生”,或在公司里勤勤懇懇地上班,是個“老實人”等等。

而且,患有DPD的人在閱讀面部表情等微妙的社會線索時效率極高。換言之,他們很會“察言觀色”,善于體會被依賴者的情緒。因為這是獲得依賴所必備的行為方式(Bornstein,1998)。

但我們并不是說媽寶/爹寶有病,而是說他們可能展現出DPD中的部分依賴特質。

“媽媽的假丈夫”:在媽寶家庭中,這種依賴可能是雙向的

心理學家Debra Mandel將一些媽寶男稱為是媽媽的“假丈夫”。這些母親會尋求建立“別人非常依賴她”的關系。

還記得電影《黑天鵝》里Nina的母親嗎?

她因意外懷上Nina,被迫放棄了自己的芭蕾舞生涯,從此把自己的舞蹈夢寄托在Nina身上。

她把Nina打扮成一個“乖女孩”,不讓已經成熟的Nina發生性關系,甚至連指甲也要幫她剪。

Nina沒有朋友,沒有男朋友,她的社交圈里只有母親,以及“母親的芭蕾夢想”。

有一種母愛叫吞噬。圖/《黑天鵝》

這樣的父母,不允許孩子成長為與自己分離的、獨立的個體,他們只有感受到子女對自己的依賴,才能獲得價值感和滿足感。

他們還可能(不自覺地)期望孩子對自己的幸福負責,讓孩子成為“代理配偶”,以及自己情感、價值和希望的載體。

久而久之,孩子不愿違背父母的意愿(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他們崩潰)。于是親子之間成為一種相互寄生的關系。

在心理學中,這樣的關系模式被稱為是“親職化(Parentification)”。

一個親職化的小孩,可能會具有以下特點:

作為父母的延伸而存在,例如“你要實現媽媽小時候沒有完成的夢想”;

難以與父母交流,感覺永遠都是你在單方面試圖和父母溝通,而他們總是對你的話題不感興趣;

常常需要優先滿足父母的期望,理應體察父母的需求和感受,但是難以指望或很少感受過父母對自己的理解;

害怕犯錯或者判斷失誤,因為這會對父母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果父母需要,可能會立刻放下手頭的事滿足父母需求,犧牲自己的生活和時間來照顧父母。

如果這種“親職化”關系延續到成年,在他們的伴侶看來,就有可能是十足的“媽寶男”。

媽寶男們可能是情緒虐待的受害者。在小時候,他們害怕自己的母親,不敢說不。他們會陷入“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或者總是對父母親心懷愧疚。

依賴行為的螺旋效應:為什么被聲討的總是“媽寶男”

在微博上搜媽寶男,爹寶女,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

“媽寶男”下面,大多都是罵他們的:

“某個媽寶男渣渣心理沒斷奶,臍帶還沒割。”

“媽寶男太可怕,好像在和他的媽媽談戀愛。”

“爹寶女”下面,卻有許多“自我表露”的帖子:

“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就是個媽寶爹寶女,離了爸媽就不行。”

“如果能和爸媽生活一輩子,誰會需要愛人呢?我是媽寶女實錘了,我好渣,但我確實就是這么想的(小聲bb)”

確實。

比起承認與母親關系密切,男性更愿意承認自己喜歡看小電影。

這里存在一些社會文化因素。比如在印度,一個不順從母親意愿的兒子,是要遭天譴的:

“我們的(親子)理想關系建立在無意識的文化信仰基礎上。我是印度人,在印度社會里,母子關系被美化和頌揚。夫妻關系排在第二位。在傳統文化框架下,一個男人做壞丈夫/忽視妻子的丈夫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個忽視母親的兒子卻成了社會的賤民。”

——《今日心理學》網站匿名留言

同樣受此影響的還有“媽寶男”中的母親。

值得注意的是,“媽寶男”常常出現在父親缺席、或母親為育兒放棄了“自我實現”的家庭。

在“父親身體/情感缺席”的情況下,母親往往要扮演父母雙方的角色。

在這種過程中,母親們很容易產生對兒子的幸福過度負責的感覺,以至于讓她們的“適度幫助”成為一種障礙,并因此造成“依賴行為的螺旋效應”(a spiral effect in the dependency behaviour)——因為孩子們習慣了只要有需要,就會有母親來拯救TA。

母親有可能被迫同時成為父子/夫妻之間溝通的橋梁,并漸漸讓孩子發展出“母親總是知道答案”的期待,以及對性別角色的認知。

這是一個糟糕的循環。有研究指出,被罵得最慘的男性DPD患者,反而是最不愿意討論自己感受的那群人。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博士Krystle L. Disney說,“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感受是不可接受的,或者害怕被治療師評判。而且,DPD人格的男性具備顯著更高的自殺意念和企圖”。

如何尋求改變:“自我認知”的重新建構

很多文章都在討論“媽寶,爹寶”,教我們如何從人群中識別出一個“媽寶男”,并義憤填膺地罵他們“有病、巨嬰”。

這聽著當然很對。

但李松蔚老師說得好:當大多數人都在道德批判一個現象的時候,你要警惕這是一個陷阱。

“家庭咨詢師經常遇到這種誘惑:看一個家庭,很容易就有結論,誰‘對‘、誰‘錯‘。這時候我們要特別小心。”

事實上,很多媽寶/爹寶在這段關系中,并不會覺得完全舒適。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依賴型人格,甚至會陷入恐懼,覺得自己這樣下去,可怎么辦才好?

在Krystle L. Disney博士的調查中,改變的關鍵,在于“媽寶”對自我認知的重建,意識到自己/伴侶/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

“認知療法治療是有效的,CTB/存在主義方法也可能有用。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認知的重建上,也就是改變那種‘認為自己軟弱無能’的想法(Bornstein,1998)”。

此外,對于“媽寶男”來說,告訴他們承認“依賴別人”是正常的,這一點可能對他們會有幫助(Berk&Rhodes,2005)。

討伐的聲音已經足夠多了。一個人是“媽寶”,意味著TA與所有人一樣有缺點。

媽寶/爹寶也可以改變。

但前提是,TA本人愿意承認處于一段不健康的狀態中。周圍的人的幫助可能是有用的,但鑰匙在他們自己手中。

Reference:

Krystle L.Disney, 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A critical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December 2013, DOI: 10.1016/j.cpr.2013.10.001

Anastasia Barbadonis:Mama’s boy…does your girlfriend stand a chance?

朵拉陳,《走出原生家庭創傷》,2018年9月,機械工業出版社

原標題:《我的戀愛里怎么還有你的媽》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赣州市| 怀安县| 诸城市| 新蔡县| 钟山县| 岗巴县| 三都| 嘉兴市| 正安县| 平度市| 平原县| 游戏| 甘孜县| 宣汉县| 连平县| 和龙市| 土默特右旗| 榆社县| 泸溪县| 北流市| 陵水| 聂荣县| 萨迦县| 鹤山市| 安仁县| 连江县| 彩票| 漳浦县| 潍坊市| 定南县| 逊克县| 巴彦淖尔市| 辽中县| 宁夏| 房山区| 前郭尔| 西青区| 芦溪县| 平阳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