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鎮再生|在松江泗涇,尋找徽商孫士林的生平行跡
2019年9月,我們在松江泗涇古鎮孫士林宅內舉辦了“古建筑木作法展”。開幕后,通過本地微信公眾號平臺,匯集起了幾位生活在泗涇的志愿者。我們希望這個展覽是一個契機,能幫助我們理解地方歷史與現實,并進一步連接社區,探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區的互動。而這也是“上海交大建筑遺產保護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在孫宅成立的愿景之一。
志愿者組長王勇聯是1950年代生人,他見證了古鎮的變遷,對這里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童年時,王勇聯在孫宅所在馬路對面“汪家廳”生活、長大,小時候見過孫士林。他印象中的孫士林先生鶴發童顏,是個慈愛的老人。 在為游客導覽和介紹的過程中,王勇聯發現,訪客對于這棟孫士林宅的歷史很感興趣,而我們對這棟老宅和它前主人的歷史卻了解甚少。
于是,我們不定期舉辦本地志愿者茶話會,通過個人的口述故事,收集眾人對孫士林的回憶,試圖組成孫士林個人生命歷程的拼圖。我們認為,這件事情的意義不止在于了解孫士林,也在于每個人“生命史”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地方社會的“生命史”。孫士林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節點,同時也將勾連出泗涇地方社會的前世今生。
孫士林究竟是何許人

2019年10月,孫宅茶話會進行中。第一次的茶話會,我們準備了幾組關于泗涇古鎮的關鍵詞,請大家圍繞關鍵詞自由討論,展開話題,建立一個認識泗涇地方空間的初步概念。 胡莉婷 圖
志愿者陳志鵬1945年生,從小就在孫宅附近的宅子里長大。他曾負責泗涇鎮的工商業工作,對泗涇的產業發展史很是熟悉。關于孫士林的記憶,陳志鵬說:
“我以前就住在現在孫宅邊上的安方塔的位置,我記得小時候到孫士林那里去,我叫他老伯伯。當時我很小,我得仰著頭看,感覺他(個子)至少1米8朝上。他有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是我的同學……南京東路有一家是邵萬生食品店知道嗎,邵萬生和孫士林他倆是親戚。”
從陳先生的口述中,我們得知,孫士林原來可算作一位定居泗涇的“徽商”。大約在民國初年,孫士林來到泗涇,先是做茶葉生意,后轉至南北貨,也就是干果生意。孫士林的生意大概做得不錯,沒過多久,他就在下塘街邊建起(也可能是購買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孫宅。
孫士林并不是第一位定居泗涇的徽州人。晚年孫士林的居所汪家廳(又稱寶倫堂),其最早的主人汪寶林也像孫士林一樣來自徽州,并在清中葉建造了這座泗涇最為考究的宅邸。

泗涇塘畔下塘街的早年風貌。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下塘與上塘
泗涇的地名含義是四水(通波涇、外波涇、洞涇、張涇)交匯之地,透露了它與水道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年,水路發達,沿著泗涇塘,可連通上海及江南腹地。泗涇鎮中的兩個重要地名:上塘和下塘,同樣是因水得名?!疤痢奔磳O宅南面的泗涇塘,它是泗涇鎮最主要的河流。當年,各種貨物隨著水路在泗涇流轉,沿河開了米行、木行、竹行、櫓行、醬行、染坊等產業鋪子。
泗涇塘北岸慢慢形成了一條街道,就是下塘街。沿街有碼頭、商鋪。所以“下塘”就是河邊的下塘街的沿街區域,有了這樣的背景,我們大概知道了孫士林為什么在古鎮中選擇了下塘作為他的南北貨店以及家宅的位置。
相對下塘,泗涇還有“上塘”?!吧咸痢本褪浅騼汝懸稽c的泗涇大街(開江中路)以北的區域。也就是說,上和下是相對于泗涇塘而言的,離河近的就是下塘,離河遠的就是上塘。一些大宅子,像汪家廳、史量才故居、馬相伯故居,則多在上塘。

孫宅的改造過程中,我偶然發現幾張孫宅的舊報紙碎片。這些報紙殘留在面對下塘街的隔墻的柱子內側,內容是一篇并不完整的民國小說。它的位置暗示著孫宅沿河鋪子在當年,可能是一個沒有隔墻的大空間。馮立 圖
下塘的“騎樓街”
當年的下塘街熱鬧非常,是居民生活的中心。沿著下塘街的小巷名,缸甏弄、挑水弄、仁嘏弄、竹行弄等,是當年熱鬧的下塘街的見證。
從空間的角度來說,下塘最有趣的是形成了一條斷斷續續綿延數百米長的中式騎樓街,當地人稱為廊棚。古鎮沿河有騎樓房子,在江南是少見的。它形成的時期,以及建造的故事,今天尚不可考,但的確構成了下塘街重要的生活空間。
根據建造風格推測,孫士林宅建造時,隔壁的程宅和管宅應該已經建成。孫宅面向下塘街的騎樓,應該是延續了程宅、管宅的做法。這樣延續性的騎樓沿街界面,其建造更像是一個民間的自發行為,不過無疑也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和協商的產物。

修繕后的孫宅沿河“騎樓”界面。 馮立 圖
米行與抗戰
關于孫士林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事跡,有這么一段與米行有關的記載: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轟炸松江,產生了很多難民。孫士林積極號召米業同行,并帶頭捐出糧米,設粥場救濟難民。日軍多次來到泗涇鎮掃蕩、征軍糧。孫士林帶領米行老板們妥善將糧食轉移,多次度過難關。”
這段記載反映了孫士林作為一個商人,通過多年的努力,在當地社會中已頗具地位,成為地方危機時刻的關鍵組織者,也顯示出民國時期地方產業同仁與地方社會之間的緊密互動。
當時的米行,不僅是泗涇鎮的經濟支柱產業,也為地方教育出力。據陳志鵬回憶,泗涇鎮米業養正小學的建設,除了地方社會名流如馬相伯、史量才等人的努力,主要依靠泗涇“米業同業會”組織泗涇的米廠、米行、油坊等老板出資。而孫士林作為南貨行業的代表,也連同百貨業、地貨業、棉布業、竹木業等各路商界人士,共同支持辦學。
私房改造
1950年代,孫士林的生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首先是私房改造運動。據志愿者回憶,當時住宅面積達七十平米以上的人家,要把面積分給其他人,但是允許留一間給自己家住。私房改造的時候,孫宅的居住空間一間一間被劃分到很小,而孫士林一家卻搬到了孫宅對面泗涇大街上的汪家廳——1950年代初期,汪家廳也像孫宅一樣,經歷了私宅改造,一半作為泗涇鎮木業倉庫之用,一半作為住宅分配給十余戶人家。
志愿者陳明亮一家是這場運動之后搬入孫宅的。陳明亮說:
“我們這個房子當時大概住了二十幾家人家,當時的狀況就像《七十二家房客》里面那樣。旁邊第一進沿街的兩間,住的就是我老爸老媽,我們四個兄弟姊妹都住在這。當時這條街的房子沿(下塘)街的都是兩層的,我老爸老媽住的那間是平房。聽我父母說,解放前,孫宅這邊還有一個地下室,是存放南北貨的陶缸。我現在69歲,搬離孫宅已經46年了。”

下塘街的廊棚生活。 陳志鵬 圖
泗涇大街
除了私房改造,1950年代人們也見證了泗涇大街的發展。王勇聯回憶,大街原來是和下塘街差不多寬的,后來解放初向北拓寬過,所以老街北面的宅子都改動過。慢慢地,商業鋪子也就從下塘街向泗涇大街轉移。隨著陸路交通的日益重要,大約在這個時候,孫士林的南北貨鋪子也開到了泗涇大街。店名叫“孫同和南貨店”?,F在,這個房子原址還在,靠街的那一進拆掉了,蓋了幢五層樓。
陳志鵬的家族藥店“存仁堂”當時就開在“孫同和南貨店”隔壁,他說:“我小辰光來的時候,孫伯伯每次都會拿幾個核桃給我吃?!?/p>
1952年國慶時的泗涇大街 圖片來源:陳志鵬提供
汪家廳與大眾劇場
在大家對孫士林的回憶里,有些與戲院有關。做南北貨生意出身的孫士林,是否也開過戲院,我們尚未能核實,而戲臺和劇場,卻的的確確是承載了泗涇人集體記憶的重要公共空間。從汪家廳的私人戲臺到大眾的公共劇場,見證了古鎮娛樂生活的演變。
王勇聯曾經家住汪家廳,他記得,解放前,孫士林租了汪家廳開戲院?!拔掖蟾?、8歲的時候,為了不買票,趁檢票人多的時候鉆進去。那時候汪家廳整個空間暗暗的,地面還是泥巴地,有一次還差點滑一跤?!?/p>
而大眾劇場,則是孫士林和候耕余共同投資創建的。其中孫士林以靠大街的“孫同和南貨店”的二間門面房、后面的二進天井,及二進二層樓房作為房舍投資。當時在整個松江縣,沒有很好的劇場,有二樓劇場的只在泗涇,一般的劇場只有一層樓。京劇、滬劇連番在這上演,熱鬧非凡。除了演戲,節會以及重大的活動基本上都在這里舉行,后來也放電影。
在本地人的印象中,大眾劇場剛開始演出的是京劇,結果泗涇的老百姓對京劇不是很感興趣。泗涇人比較喜歡聽越劇和滬劇。當時松江的越劇團是一個民間越劇團,叫三新越劇團、主演兼團長叫趙世祥,當時特別有名氣。據說他是20世紀40年代上海越劇界十姐妹之一傅全香的弟子,長期掛牌在這里,有時一演一個月?!爱敃r如果要去看,要提前買票,當天去不一定買得到票,因為里面的位置不多?!标愔均i說。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大眾劇場就不演戲了,那里成為了不少批斗大會的發生地。陳志鵬補充說,“我在里面作為陪斗。當時我廠里的領導被批斗,我站在邊上,批斗的理由是,你為什么不重用工農兵的子弟,而重用了我,我是資本家的兒子,我的祖輩是開中藥店的。”

汪家廳的戲臺,解放后作為泗涇木業工坊之用。 田雨盺 圖
最后一位徒弟
關于孫士林的最后一段回憶來自于他的關門弟子。孫士林之前經營南貨、炒貨,用了許多傭人,收了店堂學徒。我們通過王勇聯,間接找到了孫士林的最后一個徒弟——如今已經93歲的張鐵陽老先生——現居住在郊外敬老院。孫士林先生過世時,張先生一手操辦,至今還清晰記得。他斷斷續續地回憶了一些往事。順著張老先生提供的線索,最終,我們找到了孫士林的墓碑,在天馬山公墓。根據墓碑記載,孫士林的生卒年是1901年至1970年。

孫士林肖像。胡莉婷 翻拍
以上就是我們試圖構成的有關孫士林的拼圖,它來自于我們收集到的具體的個體記憶,而這些記憶本身,也因著時間的層疊,與事實或有出入,注定是不完整的。一個“完整”的孫士林的故事,或許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更看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經由民間個體的回憶,對于地方的歷史有了幾分真切的感受。
透過孫士林的生命史的片段,我們得以一瞥民國時期江南市鎮社會的流動性以及從民國至建國初期的社會變遷。我們看到了市鎮空間的主軸從“下塘街”到“泗涇大街”的轉移,看到娛樂空間從私人戲臺到公共劇場的變化,也看到私人居住空間的劇烈變化。這些社會變遷是從20世紀一個普通商人生活的地方空間的變化中反映出來的,卻也是大歷史變遷的一個注腳。

文中所提到的孫士林的故事地點圖 胡莉婷 繪
(作者馮立系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建筑勘察設計研究院建筑師,呂楠對本文亦有貢獻。志愿者口述記錄:胡莉婷、李培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