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研究:對動物源性疾病的監控應擴大到蝙蝠、嚙齒動物之外
蝙蝠和嚙齒類動物被認為是高風險的病毒宿主,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些動物的某些特征增加了疾病從動物向人類擴散的可能性,因此應對它們進行更密切的監控。但據《自然》報道,一項新的分析表明,蝙蝠和嚙齒動物病毒感染人類的傾向“并不特殊”。相關論文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通過分析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最大的病毒和宿主數據庫,研究人員發現,感染人類的蝙蝠和嚙齒動物病毒數量與兩者包含的物種數量成比例。
“對那些看似驚人的模式,有一個相當合理的數字解釋。”這項分析工作的負責人之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疾病生態學家Daniel Streicker說,未來對動物源性疾病威脅的監測工作應超越特定的動物群體,并將重點放在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
但并非所有人都認可這種做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是切實可行的。由于蝙蝠攜帶幾種可導致人類嚴重疾病的病毒,因此把蝙蝠和嚙齒動物作為大多數病毒檢測和監測工作的重點是有道理的。
對單個物種的研究發現,蝙蝠攜帶的病毒按比例來說比其他哺乳動物多,不過,Streicker和格拉斯哥大學的Nardus Mollentze決定探究這種模式是否存在于不同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群體中。
兩人比較了11個目的人類感染病毒,包括翼手目(蝙蝠)、嚙齒目(嚙齒動物)和雀形目(鳴禽)。借助數據庫,他們收集了415種從動物傳播至人類的DNA和RNA病毒數據。
統計分析顯示,物種越多的動物群體傾向于擁有更多的病毒,相應的,可以傳播給人類的病毒數量也就越多。Streicker表示,例如,嚙齒動物是物種最豐富的哺乳動物,它們攜帶的已經轉移至人類的病毒也最多。
在另一項統計分析中,研究人員考慮了與病毒因子相比,宿主生物學的重要性。研究模型發現,病毒生物學——如病毒如何復制或是否通過昆蟲傳播,比宿主的生理或生態特征影響更大。
例如,盡管蝙蝠因其免疫系統而可以容納許多不同的病毒,但Streicker認為,這些獨特的特征不會增加病毒蔓延的風險。“沒有任何一組動物宿主會持續增加病毒對人類的威脅,”他說,“如果我們想預測哪些病毒最有可能感染人類,那么病毒的特征可能比宿主的特征更有價值。”
Streicker建議,未來的工作應該聚焦在病毒的特性上,這些特性可能會增加其傳染人類的可能性,同時還應該考慮其他因素,例如野生動物貿易和環境變化如何推動動物與更多的人接觸并影響病毒的出現。
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生態健康聯盟副總裁、生態學家Kevin Olival說,物種多樣性與病毒豐富度相關的事實,是將監測范圍擴大到某些哺乳動物群體之外的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但Olival不認為這項研究能夠平息關于是否存在特殊宿主的爭論。在這項研究中,病毒是按動物宿主的順序而不是物種進行檢測的,這意味著關于宿主的物種特異性信息丟失了,例如種群大小、密度、物種豐度和與人接觸的數量。他說,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病毒的多樣性和傳播。
他補充說,鑒于蝙蝠和嚙齒動物的過往記錄,繼續對它們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控似乎是合乎邏輯的。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病毒學家Jemma Geoghegan說,在研究人員可以利用病毒特征預測下一個傳染事件之前,需要對更多的病毒進行取樣和鑒定,以揭示病毒在自然界中的真正多樣性。在那之前,她認為更好的措施應該是針對人和動物互動的“斷層線”進行基因監控,比如活體動物交易市場。
(原標題 傳播病毒沒有特殊物種)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