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醫話養生:多動好還是多躺好?
本文已發表于公眾號“燒傷科醫生陳鄭禮”
傳統的養生觀念有一些誤區:
一是沒有大局觀,也就是總體思路。
各種各樣的養生觀念不一而足,有的甚至互相矛盾。
比如:飯后一杯茶,其實會沖淡胃酸,影響消化;飯后百步走,會影響消化道血液供應,不利于胃腸道功能的發揮;艾灸足三里,勝過老母雞,更是無稽之談,不可能用一種理療代替飲食,反而因為艾灸導致的燙傷患者一年四季都絡繹不絕。
我們應該有一個總體思路來取舍,辨別是否適合自己。
武當的腿法和少林的拳法都很好。但是這兩種招式不可能同時融進一套武功秘籍里。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是很重要的。

另一個誤區是:既沒有量化標準,有時甚至連方向都模棱兩可。
比如:生命在于運動還是靜止?如果要多運動,應該運動多大的量?
很多人覺得:多運動有利于健康。但很多高壽的老人并不經常運動;而一些運動健將卻不長壽。
有人說:運動要適量,適量的運動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法。
那么什么才叫適量?是累了就不跑了嗎?還是每天跑1000米或者5000米?是跑到微微出汗?還是心率達到某一個指標?
這些問題都沒有細究。
很多人被問到這里,已經不耐煩了——“逼逼叨叨那么多干嘛,直接跑就完事了唄。Just do it. 身體會知道跑多少合適的”。
如果僅僅憑感覺來指導養生,那討論養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跟著感覺走,最后的結果就是跑步機當晾衣架,人都躺著不運動了。
我的觀點是:人應該多運動。應該運動到什么程度呢?可以根據自己祖輩的出生地來決定。
至于理由先賣個關子,后文會給出答案……
讓我們追根溯源,從養生的源頭說起……
首先,什么是養生?
養生就是能讓人活的很久很好的一種生活方式。
目標是活的更長,活的更好,也就是增加生命的長度和寬度。
第二,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如果說身體是硬件,養生就是軟件。
軟件和硬件互相配合,生活方式服務好身體,才能讓生命這臺機器運行地更快更久。
身體的結構是基因決定的,要了解自己的基因。
第三,硬件(基因)不能改變,軟件(養生)如何去匹配呢?
關鍵點在于要保護好自己脆弱的器官
人的壽命是 “木桶效應”——由最脆弱的那個器官決定生命的長度。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把身體的各個零件保養得好好的,最后就因為一根血管爆了,或者是一個細胞癌變了,導致英年早逝。
所以認識到自己最脆弱的器官,就像知道鐵鏈里最薄弱的一環,是舉足輕重的。

哪個器官是你的脆弱器官呢?
問問你的直系親屬
人的所有基因都來自于父母,只不過是各種套餐的組合而已。有血緣關系的直系親屬可以說是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優點缺點都很相似。我們經常說遺傳病,其實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會遺傳,或者說都有遺傳傾向。之所以有時候父親的病沒有遺傳下來,是因為子女繼承了母親這邊健康的基因。所以,近親結婚的弊端并不是生出來的孩子都是傻子,而是一旦家族里有遺傳病,幾乎沒有機會去回避。
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器官呢?
要保護好一個脆弱的器官,不僅僅需要定期體檢,注意這個臟器的問題,有時還是一個全身的系統性工程。
舉個例子:一個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檢測血糖,通過藥物或者胰島素控制血糖外,平時飲食、運動也很有講究。不僅如何,糖尿病人也要注意足部的護理、趾甲的清理以及寬松鞋襪的穿著,以防糖尿病足的出現。
走路多了,可能出現足部充血、潰瘍;走的少了,運動量不夠,血糖又會上升。我們到底應該每天走幾步呢?
養生需要一個總體思路、一個策略。
我覺得這個策略應該是:用祖先的方式生活
為啥這種退步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利于身體呢?
并不是因為石器時代的環境有多適合人類,而是凡是不能適應石器時代的人,都已經死了。
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為了適應祖先的生活方式設計的。現在只不過強行安裝了新的軟件,難免出現問題。比如:近視、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等,本質上都是身體無法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

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化,為什么現在的人就不能適應現代生活呢?”
答案是:時間不夠。
人類的進化是很緩慢的過程,上萬年的時間對于進化來說都只是一瞬間。
說一個很現實卻又很殘酷的真相: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里,從來沒有提到過“進化”這個詞,所謂的進化,是靠一代接著一代的死亡篩選出來的。
最后,讓我來回答一下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我們現代人需要多運動而不是多躺著?
為什么要根據自己的祖輩出生地來規劃運動量呢?

想必您已經猜到答案了:
因為我們的身體結構是為了匹配祖先的那種運動量而進化的,和他們相比,現代社會的人類不用捕獵,不用逃命。當然就相對運動的少了,所以我們應該多運動,而不是多躺著,這樣才符合身體的最佳狀態,也就是養生了。
那應該增加多少量的運動才合適呢?
請參考你的出生地,比如我本人是南方沿海城市居民的后代,我的祖輩們大概率都是世代捕魚或者務農的,對于他們來說,不太需要過多的奔跑。所以適合我的運動量只需要慢跑一小段距離就可以了,也可以游游泳。
而對于世代居住在山區的人來說,很有可能祖輩是打獵或者砍柴的,他們可能就需要更大的運動量才是最佳的養生方案。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要多吃粗糧、多眺望遠方、多戶外活動、少抽煙、少久坐、少吃甜食。

總結一下,養生的總體思路應該是—— 一點一面:
一點——保護好自己脆弱的器官
一面——用祖先的方式生活
您可以根據這兩條來規劃適合自己的養生路線,對細節進行甄別和取舍。
這是一個系列的開篇,接下去的一段時間,我會把話題展開,希望您能喜歡,祝您長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