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安交大最新調研:疫情沖擊凸顯中小學生家庭城鄉差異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學生家庭的沖擊,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一項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最新調研顯示:疫情在不同程度影響我國中小學生正常生活、健康、生活的同時,也對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安排相關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由西安交大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新型城鎮化與可持續發展課題組”開展的這項《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狀況》調研,采用網絡問卷方式,對西部地區代表省份——陜西省的6所城市、農村中小學進行整群抽樣、對全國其他省份中小學生進行隨機抽樣。通過對1.2萬余份調查樣本的深入分析,系統研判疫情對我國社會帶來的全面影響,為政府應對突發公共危機、加速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事實參考。
“調研發現,疫情對中小學生學業的影響,與家庭經濟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關系較大,這樣的差別在城鄉學生身上體現較為明顯。”西安交大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院長、課題組負責人杜海峰表示,相較于城市學生,農村學生父母學歷普遍較低,職業類型偏向體力勞動型,使得在農村學生的學業輔導中,家長參與度較低,在無形中拉大了城鄉學生發展的差距。
參與調研的中學生,有4成認為“家庭經濟因疫情受到了負向沖擊”。特別是非獨生子女和農村學生,認為“可能受到影響”的比例超過半數。“這與農村學生父母多為農民或外出務工者,疫情期間遭遇大面積‘停工’‘農產品滯銷’等帶來的影響有關。”
同時,城鄉學生擁有“網絡”“電腦”比重的差距較大。數據顯示,相較城市學校,農村學校網課開設率低10%。農村學生因網絡、學習設備、家庭環境嘈雜等原因造成網課學習受阻的比例,均高于城市學生。這其中,電腦作為網課學習的重要工具之一,城市學生電腦擁有率為90.38%,農村學生電腦擁有率為37.06%,“這樣的資源分配不均衡,在西部地區尤為突出。”
疫情帶來的正面影響也值得關注。
疫情期間,學生父母居家比例較高,親子關系在各方面得到改善。杜海峰介紹:“特別是子女與父親的溝通頻率、親密程度,父親對子女學業輔導的參與度都顯著提升。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在疫情期間發生了轉變,更多學生認為父母更趨向于‘民主平等型’。”
“值得欣慰的是,40%的孩子能夠感受到疫情對家庭的沖擊。這從側面反映出孩子們對家庭的責任心和關心。”杜海峰說,疫情對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也較為積極:學生普遍體會到了更多樂趣,抑郁、自卑、喜歡孤獨、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有所緩解。
調查同時顯示,我國網絡課程教學目前處于“適應性沖突”階段——網課開設率與參與度較高,但教學效果仍待進一步提升。4成受訪學生表示,網課學習效果不如線下正常教學效果。“這次大規模的教育信息化普及試驗中,網課教育為彌合教育不公平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對各級教育機構治理能力提出全新挑戰。”杜海峰表示。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全社會都是這門課的建設者和參與者。”根據調研結果,課題組提出:國家應繼續穩步推進農村“脫貧攻堅”及西部地區就地就近城鎮化進程,讓農村父母不再進行較遠距離流動,降低留守兒童比例,為農村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客觀條件與物質基礎。
此外,如何更好地安排網課、提升線上教育質量,也成為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課題組建議,國家教育政策應進一步與發展戰略統籌協作,加強對貧困與農村家庭的經濟與教育扶持,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網絡素質、加大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線上教育管理水平,更有效解決教育資源中的不均衡發展狀況。
(原題為:《疫情沖擊凸顯中小學生家庭城鄉差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