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結束隔離!上海最早逆行者鐘鳴今天回到醫院

4月20日下午,上海最早的逆行者鐘鳴解除隔離后返回醫院。
“回家真好,恢復到平常的狀態了。”15時左右,鐘鳴從隔離點乘車返回中山醫院,在眾人的掌聲中踏進熟悉的科室大樓。同事們為他送上鮮花,拉起歡迎的橫幅,紛紛激動地上前和他擁抱。
1月23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鐘鳴,受國家衛健委指派馳援武漢,是第一位奔赴前線的上海醫學專家。直到4月6日,圓滿完成前線的救治任務后,鐘鳴回到上海開始隔離。

隔離兩周,體重恢復了5斤
和久違的同事們重逢,有人說鐘鳴瘦了,有人說他胖了。實際上,4月6日回到上海那天,高強度的抗疫工作之下,鐘鳴比出發前瘦了10斤。而在上海隔離的這兩個星期,體重逐漸恢復了5斤。
“體力上和精神上的休養,讓我以一個全新的心態去迎接之后的工作與任務。”鐘鳴說,這段隔離期他也沒閑著,對自己在武漢做的一些工作進行了總結與梳理。“還是會把這些日子在專業上的總結與經驗整理出來,通過文字記錄下來。”
醫院簡短的歡迎儀式后,鐘鳴回到自己科室的崗位上。經過這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一名重癥醫學科醫生,他開始思考今后如何做好完備的防范準備,如何建設自己的團隊。

中山醫院副院長朱疇文在鐘鳴之后率領136名醫療隊員出征武漢,4月15日這支醫療隊剛剛解除隔離,這次鐘鳴平安回來,意味著中山醫院所有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均已返回。在醫院,兩位戰友重逢,緊緊擁抱在一起。
朱疇文說,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遭遇戰,1月中旬和下旬是武漢最危急的時候,鐘鳴當時接國家衛健委召喚率先出發,比其他醫療隊員走得更早,準備時間也更短。剛開始的那段時期,可以想見鐘鳴面對的局面多么艱難。
“畢竟我們是醫務工作者,我們有救治病人的原則和規則,按照這一套規則來,逐漸上手,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投入,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援,疫情防控的局面也明朗起來。”朱疇文說。在武漢他和鐘鳴見過幾次面,都有說不出話的時候。
慢慢掌握到疾病規律
在武漢,鐘鳴投身金銀潭醫院ICU病房整整75個日夜,那曾是國內疫情最初的“暴風眼”——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鐘鳴在這里擔任臨床治療組長,除此之外,還根據國家衛健委的要求負責巡診等工作。
從初到武漢時的不適應到經受住挑戰,鐘鳴慢慢掌握到了疾病的規律,積累了很多經驗。他在實踐中探索發現,要避免疾病進入加速階段,治療關口須前移,不能等到疾病不可逆轉的時候再去補救。
比如氣管插管的時機,要更早地去轉變病人的窘迫狀態,用有創呼吸機進行保護性通氣策略,避免肺進一步的惡化。對部分病人,如高齡病人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采用相對保守的方法來維持。同時也要注重對病人的人文關懷。
如今抗擊疫情已獲得階段性成效,鐘鳴作為督導組成員,曾在武漢往返于多家醫院,一個病區一個病區地巡視,對每個重癥病人進行病例討論分析。“在最后階段,也要高質量地繼續推進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治療,工作仍然要細致深入。期待取得全面勝利的那一天到來。”
武漢的抗疫經歷,促使鐘鳴深入思考和審視重癥醫學專業。他說,“對于任何疫情或突發災害,從體系到個人應該都是有準備的。對重癥醫學科來講,大量危重病人集中出現,需要平常做好準備。第一,業務能力素質要充分儲備;另一方面,即使沒有那么多高精尖的設備,也要有開展救治的能力。”
回到上海后,鐘鳴表示會對自己和帶領的團隊進一步加強日常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說到回家后最想做的事,他說:“我想去平常地上一天班,平常地過一個周末,重新體味過去的每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更早之前,2002-2003年鐘鳴在上海經歷過SARS,2008年他前往汶川地震現場參與過映秀救災,他有將近20年重癥治療經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