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賣不了、養不起……“禁野令下”貴州貧困地區養殖戶轉產調查
“禁野令”出爐,讓上千萬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戶面臨突如其來的“生死考驗”。近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征求意見稿公布,大多數在養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未被列入。
產業“亮紅燈”但相關配套政策尚未落實。一些貧困地區的養殖戶面臨轉產退出難題,急切期盼有關部門細化轉產方案、出臺賠償標準,將養殖戶損失降至最低,防止出現新的返貧致貧。
轉產退出迫在眉睫
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決定,要求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按照該決定,凡是未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陸生野生動物,一律禁止食用。“禁野令”給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業亮了“紅燈”。
近日,養殖戶焦急等待的目錄征求意見稿公布,31種畜禽被列入其中,這意味著目錄之外的野生動物或被禁養。
在目錄中,除了豬、普通牛、雞等18種傳統畜禽外,還有13種特種畜禽,比如養殖歷史悠久、已形成完善產業體系的梅花鹿;在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有傳統飼養習慣的馬鹿;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根河市及周邊地區,是鄂溫克族重要生產生活原料的馴鹿;引進、馴養歷史悠久,用途多樣的羊駝;多為外國引進,養殖技術成熟的珍珠雞、雉雞、鷓鴣、綠頭鴨、鴕鳥等;主要用于毛皮加工和產品出口、非食用的水貂、銀狐、藍狐、貉等。
但是多種目前廣泛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未進入目錄。以貴州為例,該省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種類主要是竹鼠、豪豬、果子貍、藍孔雀、眼鏡蛇等。
近年來,多地將野生動物養殖作為特色產業,帶動部分貧困戶實現脫貧。數據顯示,2019年,貴州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業直接收益達4億元。
竹鼠養殖戶宋美,常年在廣東打工,去年3月回到家鄉貴州省息烽縣小寨壩鎮創業,養殖了350多只竹鼠。多年在外打拼的經驗,讓她認準了養殖竹鼠是個好項目。

息烽縣小寨壩鎮特種養殖戶展示養殖的竹鼠。 本文圖片 微信公號“瞭望”
宋美告訴記者,原計劃2020年擴大養殖規模到5000只,她靠打工積攢的20萬元和貸款35萬元,已經平整了土地、修建了廠房,沒想到新冠疫情暴發,竹鼠養殖“岌岌可危”。
“辛辛苦苦忙了一年,還沒開始賣就被叫停了,下一步該如何處理,我急得每天睡不著。”宋美說,目錄征求意見稿已經發布,竹鼠養殖“兇多吉少”,可現在竹鼠不能吃、不能賣、不能殺、不能放,不僅沒有一點收入,還要投入成本喂養,十分苦惱。
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長冉景承說,宋美是我國上千萬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戶的一個縮影。“禁野令”非常必要,但當務之急是確定“轉產退出”方案,讓養殖戶吃下定心丸,盡量減少損失。

畢節市七星關區沙地社區貧困戶李隆成養殖的豪豬。
指導謀劃替代產業
“禁野”勢在必行,養殖戶面臨轉型難題。如何讓從業者順利轉產、轉業,將各項損失降到最低,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專家建議,有關地方政府應盡快著手幫助養殖戶找到“新飯碗”,或謀劃“替代產業”,轉變經營活動;或尋找其他合適的就業崗位。
在貴州息烽縣麒春蛇業養殖場內,養殖戶王琪云已從事養蛇行業5年多,目前有大王蛇4588條。他告訴記者,過去還養過五步蛇、眼鏡蛇等藥用品種,但經營下來發現,還是作為食用的大王蛇效益更高,近兩年便開始只養大王蛇這一品種。
王琪云說,2018年養殖大王蛇毛收入有50多萬元,疫情后產業處于停滯狀態,感到十分迷茫。
貴州省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處處長曹鳴鳳告訴記者,目錄征求意見稿已經公布,最終能被列入目錄的在養野生動物顯然是少數。現階段要解決的,一是指導養殖戶轉型,另外是對數量巨大的在養動物制定處理方案。
曹鳴鳳提出,存欄動物數量龐大,集中宰殺或放養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處理難度較大。可以通過“自然食物鏈”的方式解決一部分,比如把竹鼠、豪豬等作為食物,提供給非食用性利用的藥用蛇養殖戶。相較于填埋、焚燒等方式,這些辦法能彌補一部分損失。
最近,貴州也在探索與部分制藥企業、旅游景區等合作,消化處理一部分在養野生動物。
曹鳳鳴說,林業部門已經和一些藥企達成協議,將養殖戶養殖的蛇輸送給企業,作為生產保健品的原料;同部分景區達成協議,將養殖戶養殖的孔雀、蛇等輸送到景區,可以供游客觀賞,同時建設科普基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基地等。
畢節市七星關區林業局副局長張鐵軍認為,幫助養殖戶轉產、轉業的措施要符合實際,特別是針對貧困養殖戶,要制定精準幫扶措施,合理確定有效益的轉產項目,有針對性提供技術指導,給予政府貼息貸款等扶持措施,確保養殖戶平穩過渡,降低返貧致貧和社會穩定風險。
盡量彌補經濟損失
近年來,不少貧困地區將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當作特色脫貧產業來扶持發展。
根據2017年中國工程院發布的《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16年全國野生動物養殖業產值就已超過5206億元,其中食用動物創造產值約1250億元;全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專兼職從業者有1400多萬,其中食用動物產業從業人數達626.34萬。
畢節市七星關區沙地社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隆成,5年前在電視上看到養殖豪豬能賺錢致富,輾轉廣西、四川等地,學習豪豬養殖技術,并創辦了畢節市同心野生動物養殖基地。
2018年,李隆成一家5口通過豪豬養殖實現脫貧。他告訴記者,2019年賣了近90只豪豬,收入十幾萬元,目前圈里還有110只豪豬。
“貸了4萬元‘特惠貸’和20萬元商業貸款,修了圈舍,準備再擴大養殖規模。可從春節到現在,一只也沒賣。”李隆成說,這幾年豪豬市場銷售不錯,周邊20多個農戶想跟他學技術養豪豬,豬苗的訂金都交了,目前看多半是養不成,訂金都退了。在他這里務工的兩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只能辭退。
李隆成說,庫存的飼料省著喂只能堅持十幾天,養殖戶支持國家禁養政策,但期盼有關部門能合理補償,不然損失太大,難以承受。
“豪豬賣不了、貸款還不上,這樣的養殖戶沒有有效幫扶,就可能返貧。”張鐵軍告訴記者,七星關區是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的脫貧攻堅重點縣。經排查,全區現有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場所16家,養殖有豪豬、環頸雉、孔雀、梅花鹿、七彩山雞、竹鼠等多個種類,帶動當地貧困戶354戶。
初步統計,貴州省目前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基地共1871家,涉及8600多農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103戶。
冉景承表示,如果禁養之后補救賠償措施跟不上,就會加劇養殖戶返貧致貧風險。
受訪的養殖戶普遍盼望,各級政府精準施策,制定細致完善的補償機制。
冉景承認為,貧困地區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產業,是隨著近些年國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而興起的致富產業,起步較晚,不少農戶還未獲得太多收益,甚至未有收益。建議制定補償方案時要綜合研判,盡量彌補農戶損失。
曹鳴鳳說,下一步要解決相關養殖戶的補償問題,可補償資金從哪里來還是個難題。野生動物特色養殖業主要集中在一些中西部貧困地區,這些地區地方財政普遍十分緊張,很難“擠出”資金。建議有關部門能盡快明晰補償資金的渠道或來源,明確政策支撐,便于地方盡快啟動實施,讓補償落到實處。
(原標題為《“賣不了、放不得、養不起” “禁野令”下,貴州貧困地區養殖戶轉產調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