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丨我們為4.2萬援鄂醫護人員拍肖像:賦予照片精神力量

4月18日,一部時長20分鐘的紀錄片《見證》亮相湖北衛視,講述了一支攝影團隊在武漢拍攝醫護人員肖像的故事。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了解到,4.2萬余名援鄂英雄,4.2萬余張肖像照片,此次肖像拍攝項目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帶領團隊歷時近兩個月完成。
4月19日凌晨,李舸告訴澎湃新聞,接到這個任務后,他和4名攝影家協會同事于2月20日趕赴武漢,立即投入拍攝工作。之后,攝影志愿者、新聞媒體記者等參與拍攝,一起完成了此次的拍攝任務。
“剛開始沒想到能完成這個任務,有很多具體的困難,就想著要盡力,能拍多少就拍多少,但最后還是完成了,這是史無前例的。”李舸表示,他們不是為了拍攝而拍攝,而是賦予這些肖像照片精神力量,傳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國家力量。
【對話李舸】
澎湃新聞:能介紹下此次拍攝項目嗎?
李舸:2月19日上午,我接到任務,要為援鄂醫護人員拍攝肖像。當時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有3萬多人,后來陸續增加到4.2萬多人。在人民日報批準后,我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鄭更生溝通,他第一時間請示中國文聯黨組,得到批準后,當天下午就組建了攝影小分隊,他們都是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工作人員。20日,我們從北京出發,當晚到了武漢。
澎湃新聞:拍攝時要注意哪些?
李舸:2月21日,我們開始試拍,很快就明確了兩個底線:1、不能影響醫護人員的救治、護理等工作;2、不能影響醫護人員的正常休息。
澎湃新聞:拍攝過程是怎樣的?
李舸:醫護人員是4小時一個班,我們就守在醫院,他們下班出來后,我們就抓緊拍攝。我們先跟醫護人員簡單溝通下,他們在A4紙上寫自己的姓名、單位,接著就是拍攝。時間都很緊,每個人大概1分鐘左右。
剛開始,我們每天在醫院待10-12小時,但每天只能拍四五十人。我們就打“時間差”,各支醫療隊換班時間不同,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在兩支醫療隊之間來回拍攝,一天就能拍80-90人了。但要拍4.2萬人,這樣的速度還是不夠。后來,經過溝通,除了在病區拍攝,我們還去醫護人員的駐地拍攝,在駐地的醫護人員更多,也相對更安全,拍攝效率就更高了。
最初,我們的拍攝團隊只有5人,人手遠遠不夠。后來,我們在武漢搭建了60多人的團隊,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當地的攝影志愿者,冒著風險志愿出來拍攝,需要極大勇氣;二是已經在武漢的媒體記者,他們在工作之余,幫忙拍攝。我們出不了武漢,沒法到湖北其他地市去,湖北其他地方的拍攝由湖北省委宣傳部和湖北省文聯組織團隊完成。
澎湃新聞:所有的援鄂醫護人員都拍了肖像嗎?
李舸:經過20多天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拍攝。后面的一個月,主要是補缺,因為前期有一些人員沒有拍到,就一個個去補拍,我們爭取做到全覆蓋。目前,我們仍在武漢,主要在收集、整理拍攝素材。
澎湃新聞:為什么拍攝時讓醫護人員摘口罩?
李舸:疫情期間,有恐慌情緒,患者和醫護人員要形成高度信任的關系,醫護人員的每個舉動對患者來說,都很重要。醫護人員都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大家都看不到他們長什么樣,患者也很想知道。拍攝時,醫護人員摘下口罩,患者可以通過肖像照片知道醫護人員長什么樣子,這對患者也是極大的撫慰,也可讓醫護人員的家屬、公眾知道醫護人員抗疫的辛勞狀態。
澎湃新聞:聽說還有自選創作,拍攝了視頻?
李舸:這個沒有作統一要求,是我們小團隊自己加的。拍攝時,讓醫護人員說一句話:疫情結束后,最想做什么。我們和醫護人員像朋友一樣交流溝通,他們雖然只說一句話,但都是真情流露,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減壓、舒緩心情的方式。這個環節也特別感人,如紀錄片所呈現,很多醫護人員說的都是樸實而充滿溫情的心愿,這也是最為動人的。我們拍攝團隊陪著醫護人員一起流淚。
再是我在拍攝時留意到,不少醫護人員說,最牽掛的不是親人,而是患者,而且醫護人員的手機也有好多和患者的合影。這些合影照片,有的來自工作手機,有的來自患者。我就想到,讓醫護人員拿出手機,亮著這些照片,再來拍攝肖像,并把這個拍攝主題取名為“你是我最牽掛的人”,這樣就生動呈現了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感情關系。
澎湃新聞:紀錄片的拍攝是如何完成的?
李舸:湖北衛視有一個名為“逆行者”的紀錄片拍攝團隊,他們打聽到我們在拍攝醫護人員肖像,覺得有意思就過來跟拍。之后,應該也是發現我們的此次拍攝有挖掘空間,就做了《見證》這個紀錄片。
澎湃新聞:拍攝期間,你最難忘的是什么?
李舸:難忘的、感動的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福建醫療隊的一名男醫生,他也在紀錄片的片尾也出鏡了。當時,他出來較晚,看到幾個女醫護人員在拍攝,他說拍什么照啊,就去洗澡了。洗完澡后,他看到我們還在,就問你們怎么還沒走,我們就說在等你啊,他說那就拍吧。拍時讓他說一句話,就是疫情結束后最想做什么,他說最想回去陪父母過個年,但說著就情感迸發了,痛哭流涕,蹲在一旁的垃圾桶邊哭了幾分鐘。后面,我們問他能不能把剛剛的話說完,他搖了搖手。
澎湃新聞:如何看待此次拍攝?
李舸:剛開始,沒想到能完成這個拍攝任務,有很多具體的困難,就想著要盡力,能拍多少是多少,但最后還是完成了,這是史無前例的。
中國攝影和時代、歷史是有緊密聯系的,抗日戰爭時期,就有為敢死隊隊員拍攝肖像的舉動,這時的照片更多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力量。我們不是為了拍攝而拍攝,而是賦予這些肖像照片精神力量,傳遞一種民族精神,一種國家力量。
我經歷過非典,曾去過當時的定點醫院拍攝,那時的醫療條件差很多,也很困難。這次抗疫,很多醫護人員都很年輕,是90后,有些還是瞞著家人上的戰場。平時在路上遇到他們,也就是普通人,相信他們通過此次抗疫,內心能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澎湃新聞:這些肖像照片將如何使用?
李舸:4.2萬多張肖像,是珍貴的影像文獻資料,肯定會保留下來。因為現階段還在收集整理,還沒有想今后如何使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