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邊日出西邊雨:東西方對立思維之下的全球化
在二十多年前的春晚上,趙本山在那個經典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臺詞——“98、98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百姓安居樂業,齊夸黨地領導,尤其人民軍隊,更是天下難找。國外比較亂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內閣下臺,明天首相退朝。鬧完金融危機,又要彈劾領導。縱觀世界風云,風景這邊獨好!”

這段臺詞可能拿到今年來稍微改改,好像依然很實用。二十多年過去了,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可有很多思想和觀念,似乎沒什么變化,在這個被疫情籠罩的春天,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值得深思。
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醫生們在一線真刀真槍的奮戰,還有些“觀眾”也沒閑著,掀起了一場關于中醫和西醫的爭論,誰更有效,誰能治本,誰發揮作用更大?
而后這個爭論也不僅限于醫學領域,前兩天抗疫斗士張文宏教授在一次視頻講座中,建議孩子早上吃雞蛋、牛奶、三明治等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喝粥。這仿佛就戳到了一些人的不快之處,祖宗傳下來的養胃又營養的粥怎么就比不上西方來的牛奶了?中餐西餐也是該爭辯一下。
除了這種摸得到的東西,在寫的文章中,如果引用了一些外國思想家的觀點或者言語,就會有人跳出來,你這是西方人的一套,明顯是被西方人洗腦了,別拿這些來鼓動國人。更不用說某個日記和作者被認為是給西方人遞刀子的認知了。
也許這些表象,只是少數人的個案,但實際上在更深層次里,幾乎每個人都會懷有一種東西對抗或是比較的思維。就如今疫情的發展情況,每天在關注各個國家發展的背后,也更多是媒體制造出來的從制度、方法和效果的角度來比較東西方差異以及所帶來的后果。
但有些諷刺意味的是,疫情全球大爆發本身,實際上是一種人類社會“全球化”發展的佐證,如果沒有全世界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度融合,就不可能會出現一個疫情全球流行的情況。這種深度的融合背后,是從生產、銷售的經濟行為,到符號、文化的意識行為等各個領域的充分協同的結果。

在這種全球協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依然堅持著東西方對立思想,是有什么深層的驅動力么?
首先這是一種低判斷力的體現。
對于一個現象,人們往往需要通過充分了解信息,之后利用自有的知識和理性的分析對現象背后的本質進行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既有的理論和方法可以供人使用,包括各種“主義”。一件事情用“理想主義”去看可能是一種結論,用“現實主義”去看可能是另一種結論。
世界觀和方法論并不是真理,這些只是我們用以觀察世界,更好的靠近真理的工具。
從現象去認知本質的過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是有些艱辛、耗費體力精力的。但也有一些容易的方法,比如面對一個蘋果的時候,我們很難去判斷說這個蘋果好還是不好,但如果兩個在一起比較的時候,大多數人還都能在兩個里選出一個。
就好像在上學時,我們會更喜歡選擇題多于問答題一樣,想要孤立的去判斷一件事情的本質,就需要一種近似于絕對的思考和判斷力。而相對的去判斷事情,就不需要花太大力氣。簡單地說,就類似于我不知道我好不好,但我覺得我比你好。
所以但凡一個事情,就拿來套上“東方”和“西方”的時候,是一種偷懶的思維,更是一種主動放棄判斷能力的方式,是一種低能判斷的顯現。對事情抱著一種相對主義的觀念,內心沒有一些普適的價值判定。
比如那種對西方的很多學說報以敵對想法的人,用一種意識形態的眼光看待西方人的思想,是有陰謀的,是顛覆的,是無賴的。這就等于否認人類思想中存在的那些共同的理性,并否認由這些理性所能觸達到的普適觀念。

除了低判斷力之外,這種東西對立的想法,也是一種低想象力的“格子思維”。低判斷力是由于缺乏對于理性信念的堅守和對普適觀念的認知,而低想象力則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格子思維,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是要分出對錯,在對錯之間,并沒有更多的狀態。對于人類存在和人類之間關系的可能性缺乏足夠的想象力,無法在頭腦中設想出在黑和白之間自然的、連續的存在著的各種灰度。
比如對于中西醫,就要爭辨出一個誰更強,對于中西餐,就要明確喝粥好還是喝牛奶好,綜合的去評估,中西之間的結合也存在著各種的可能,難道不更好么。
如果說低判斷力和低想象力是一種幼稚的兒童思維的話,凡事要掰出個東西的人,還有一種“青春期”行為,也就是對所謂的“獨特”的執迷。青春期的孩子在叛逆的行為之下,有個很重要的意識支撐,就是標新立異,對于一種獨特性的追求,成年人的經驗在他們那都不管用,別人走的路不喜歡,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就算走錯了,也不撞南墻不回頭。
西方在現代化發展上領先東方,是一個事實。對抗的思維就會覺得,學習西方,接受西方的觀念,就是走入西方設下的套子,所以一定要走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路,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但實際上,西方領先于東方現代化,也只是一種歷史的偶然。現代世界不是西方定義的,而是因為西方的領先,導致他們先走了很多路,在這條路上的經驗成為人類現代世界的共同經驗。放著現成的經驗不去借鑒,非要自己單獨搞一套,不相信人類共同的智慧結晶,而盲目的排斥所謂西方,堅守所謂東方,這就是更加幼稚的青春期思維。

除了這些低幼化的思維模式之外,戴著東西對抗眼鏡看世界的人,往往會陷入一種“理解”和“信念”混淆的精神沼澤。
理解是什么,是對這個世界從現象到本質的理性分析。
信念又是什么,是對自己持有的一種觀點的維護。
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呢,比如說一個人的信念可以是上帝,但他依然用著現代世界的科學工具,他堅持著信念,但也懷有一種理解的態度。
但不能用上帝去理解手中的智能手機,也不能理解去拆解上帝的是否存在,這就會陷入一種精神迷糊的狀態。
秉持著對立思考方式的人,往往會用信念代替理解,比如對中醫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信念,對民族復興的信念來去代替對現實的分析和理解。而有時又會用理解去挑戰信念,我們對制度領先的信念,非要用一些現象去證實。
當一個人總是把理解和信念混淆的時候,外界人就會發現他有一個特點——很難溝通,或者說什么事情到他那都有他自己一套獨特的判斷方法,無法與之達成共識。
這就帶來這些對抗思維的一個負面效應,面對全球化,我們是要不停的抱著一種被迫害的心理對西方說不,還是要積極的參與進去呢?其實大多數人的行動讓這個問題不言自明,但很多人在嘴上依然強詞奪理地否定著來自西方的一切。
仔細想想,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亡掉了我們是要干嘛,要占領?要統治?要剝削?連一個小小的伊拉克他們都搞不定,更別說龐大的東方帝國了。再仔細想想,誰更怕美帝的顛覆呢,是老百姓么?顯然不是。
所以對立的思維,實際上更多的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沖突,而不是真正發生在現實中的沖突。這并不是說西方沒有問題,在利益之上,國家之間一定是有矛盾的,為了爭奪更大的利益,也一定會有勾心斗角的事情。
但如果一味地抱著對立的思維,抱著一種陰謀論的想法去看待這個世界,否定某些利益行為的同時,也否定了那些雖然源自西方,但實際上是具有普適價值的東西,說小點叫投鼠忌器,往大了說那就是自掘未來。

在這個星球上,人類的共存,永遠不是一個零和游戲,在疫情面前,或者在更大的災難之下,唯一的主題都是彼此借鑒、互相合作、共同抵御未知的風險,無論東方和西方,人與人之間基因的差異都是微乎其微的,思想機能的差別是不存在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域,帶著不同利益的眼睛去看待彼此。
“黑森林法則”那種惡劣的想象是對人性的極大不信任,在一個地區疫情可以迅速擴大為全球災難的今天,抱著東邊日出西邊雨,晴天看雨天笑話的想法是狹隘的。東西也好,南北也罷,發達或不發達,最終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個積極的可被理解的思想,即便操著不同的語言,我們依舊可以互相理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