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鮑毓明公布錄音后:我開始擔心她的未來
原創(chuàng) summer ONE文藝生活

公檢法出場,律師介入,姐姐來了。
一切看起來充滿希望。
但這幾天,鮑毓明又放出了所謂的通話錄音。
有些輿論似乎開始滑向惡的那一面。
類似的話題大家已經(jīng)探討了很多,我忍到現(xiàn)在才發(fā)聲,是想探討一個可能會更殘忍的問題。
我相信法律會做出公正的裁決,所以比起受害女生的現(xiàn)在,我更擔心:
一切塵埃落定之后,未來充滿未知的療傷期和重塑期,她該怎么挺過去?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17歲的女主叫奧秋,她有個表姐叫斯凱拉。
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她們倆都是——
有人搭話,她們不太愛理;
家庭聚餐,她們少言寡語。
起初,我以為她們是出于保護,主動把自己關起來了。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們?yōu)榱税焉罾卣?,其實做了很多嘗試——
女主奧秋用心打扮好自己,在學校舞臺上表演彈唱;
臺下的男同學卻喊她“蕩婦”羞辱她,讓她難堪。
姐姐斯凱拉在超市兼職做收銀員,試著和男顧客打招呼、閑聊;
男顧客接過話卻對她進行“性暗示”,油膩至極。
勇敢的嘗試,只換來了再一次的打擊。
這讓她們灰心了,放棄了,逐漸對身邊的一切都失去了信任。
我們看到的失語狀態(tài),不過是她們迫于萬般無奈的選擇罷了。

但這種期待壞人被制服的殷切期待,總讓我們忽略一個事實:
有時候受害者站出來發(fā)聲,確實有效。
但對他們來說,更多抗爭都是無聲的。
所以,僅僅鼓勵受害者“說出來”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學會在那些無聲處,繼續(xù)保護他們。
她們其實比任何人都想重新?lián)肀н@個世界,讓別人聽見自己的聲音:
只是很多時候,不是她們不想說,是她們無處說。

身邊的姐姐斯凱拉,幫她找可以墮胎的醫(yī)院;
忍受著超市領導的性騷擾和她一起打工攢錢;
甚至在錢花光的時候,主動接受了陌生男人的示好,用接吻換了一晚住宿費。
姐姐斯凱拉的強大,有時讓我忘了:
她也是個曾經(jīng)受到過侵犯的,只有21歲的女孩。
在這種人生至難的時刻,竟也只能是兩個小女孩相依為命。
難道真的只有弱者,才能幫助弱者嗎?

奧秋做墮胎手術的時候,一位醫(yī)生姐姐緊緊地握住了她的手。
這是整部電影里,奧秋從陌生環(huán)境里,感受到的唯一一次溫暖。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刷屏的熱搜——#姐姐來了#
韓紅、章子怡、周迅、姚晨等眾多女星,轉(zhuǎn)發(fā)性侵事件曝光貼,聲援受害者。
大家開始跟著刷:
姐姐來了,正義還會遠嗎?
我當時很感動,也有點遺憾。
我們對性侵話題的關注和討論,正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但又好像一切都沒變。
當我們談論“性侵”的時候——
還是只有女孩能理解女孩,只有女孩能幫助女孩;
還是會有人說“這女的沒了貞操”這樣的話;
還是有人說是女孩經(jīng)不住誘惑才被人騙上床。
類似的話太多了。
相反的話我們也說過很多次,但今天我還是要再說一次:
討論性教育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教人向好,而不是教人妨害。
在任何情況下,當性侵發(fā)生,錯的都是施暴者。
未來只要有需要,我還是會一遍一遍地說這些話。
不管世道怎么變,【姐姐】一直都在。

不是在做手術疼的時候,也不是身上沒錢走投無路的時候。
而是在她回答醫(yī)生提問的時候。
醫(yī)生為了準確摸清她的身體狀況和感情關系,對她進行了必要的術前問詢。
她可以只回答: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在這長達5分鐘的片段里,我們了解到:
奧秋第一次性行為發(fā)生在14歲;
性伴侶有時會拒絕使用避孕套;
她曾經(jīng)被性伴侶恐嚇;
性伴侶曾經(jīng)對她進行毆打、扇耳光等身體傷害...
奧秋在回答的過程,逐漸變得緊張、局促。
當被問到:“你的性伴侶是否強迫你發(fā)生過性行為?”
奧秋終于忍不住,哭了。

而她好不容易重塑起來的堅強壁壘,就被這樣一個問題輕松擊潰。
太讓人心疼了。
身體上的傷還能被治好,但心理的傷,是這么難以愈合。
這就是性侵有別于其他暴力犯罪的一點:
它給受害者造成的傷害,是會持續(xù)一生的。

施暴者不過是逞一時之惡,而受害者卻要為此受盡一生的折磨。
所以我才會在開篇說,對鮑毓明事件里那個小女孩,我更擔心她的未來。
我擔心她要怎么挺過這么漫長的療傷期。
我作為旁觀者,能為她做的,也只是在她需要的時候,聲援她、鼓勵她。
大聲地告訴她,這個世界上有人在心疼她的遭遇,在譴責施暴者的惡行。
讓她在難熬的日子里,看見一點能抓住的陽光。
有些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會用補齊片名來造句。
我選擇寫下每次看到性侵事件時的心理變化:
從不妥協(xié),很少旁觀,有時痛心,總是失望。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這句話能變成:
從不失望,很少痛心,有時欣慰,總是圓滿。
原標題:《鮑毓明公布錄音后:我開始擔心她的未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