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徐若瑄碩士畢業,論文是研究自己如何轉型
原創 Lens WeLens

45歲的她去年夏天從在職碩士班畢業。當時,她提及自己從14歲入行,為了讓家人過好生活,一直在工作,沒有機會好好讀書。讀這個碩士班,又逢她安家新加坡,要兼顧孩子和工作,一度堅持不下去,但最終還是完成了論文。


聽上去有點奇怪?
但看完這70頁論文可以說:論文言之有物,絕對不是翟天臨。
它是一篇實務研究,雖然說是以自身出道近30 年的自我觀察為基礎,但實際聊的還是她借助互聯網的轉型。尤其是因懷孕生子中斷了近2年后,反而以更豐富的形象復出,正是受益于這種在網上的活躍。
論文有些枯燥,可見“學術語言”的霸道。而且,你會恍惚自己是在看一個企業家訪談。不妨就帶著這種陌生感看下去吧。
論文里,徐若瑄始終在強調“變化”:受眾在變,廣告主在變,藝人的經營模式要變,自己的形象也要轉型、豐富,多角化經營,以及不要被流量綁架,而是“做出市場區隔性”。

論文一開始,她先講述了去年 FIRST 影展上,海清、姚晨、梁靜聯袂發表感言,表示中生代女演員因為市場、題材的限制,常常是一開始就被隔離在外。
但徐若瑄以韓國中年女星受歡迎為例,認為流量沖擊并不是掣肘中年女演員的絕對緊箍咒,“如果能善用互聯網思維,或許有機會不靠流量變現,而是進化為以影響力變現。”
然后她提到,必須“正視新類型‘明星’的竄起”——就是我們所說的網紅;“要組織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團隊……,但在對粉絲的情感經營上一定要高度參與,才能維持好的情感強度。”
也就是說,藝人團隊要懂互聯網,藝人自己也要下場。

進而,她談到藝人需要品牌化,并將其視為一件專業的、需要持續投入時間和運營的事情。
她分析了自己和 LADY GAGA 等藝人,運用標簽( hashtag )來方便受眾記住自己的形象,并用這些差異累積出自己的辨識度。
因為網絡上信息太多,網友又太健忘,所以就必須要“趁他們遺忘之前就強化想確立的符號,才有可能真正擁有這個符號代表的影響力。”
她以 Tilda Swinton為例,談到一旦個人品牌形成,就可以“系統地把符號集中歸結在對的地方,讓所屬情報可以互相關聯、互相作用”。
“有‘時尚仙人’封號的 Tilda Swinton,無論是雜志登封、紅毯亮相甚至新戲造型曝光,無論出現再怎么前衛的造型都被視為理所當然,被評價為‘沒有駕馭不了的造型’,而 google 關鍵字 ‘時尚仙人’搜尋結果前幾頁也幾乎都和她有關,這個符號不但獲得電影界與時裝界的一致認可,相信往后她的往后新聞也絕對都會被關注其中的‘時尚’元素, 即使是怪奇色票、刁鉆的服裝線條剪裁,只要是她詮釋就都會馬上合理,因為仙本來就超凡,自然可以含括一般凡俗不能理解的美感品味、挑戰詮釋冷門或偏鋒……雖然說審美原本就是見仁見智,但絕對無法批評非凡脫俗的仙人是‘時尚災難’”。

但徐若瑄在論文里說,“不能只有單一面向、單一符號,更不要被從一而終的符號局限,才能滿足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
“瞻前顧后地維護既有人設不敢改變,不但無法觸及新的受眾,也無法留住舊有的粉絲。”
“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明星’是具有真實人生角色與生活經歷的自品牌(human brand)。粉絲不是單向的追隨者,他們也有自己人生角色上的轉變,對生活的理解程度、關注的事物排序也都會有所不同,唯有明星與粉絲共同成長,才能更有連結感與共鳴。”

“原生網紅是以內容聚眾,可能要更為堅持自己一開始確立的風格;明星是先有粉絲才發展自媒體,粉絲要看的反而是明星的‘真實’,意即:比起時尚大片更歡迎私服私生活,比起高大上的精品型錄照更想一窺名人搜包,比起精心包裝的官腔發言更感動于有血有淚的真心話。”

徐若瑄說自己要迎接新媒體的挑戰。
通過網絡上對自己的介紹,她分析轉型之前的自己主要被認知為“演員與創作歌手”,她在結婚懷孕后,又延伸出母親、幕后工作者、參與營銷的顧問,以及持續進修的學生身份——她在論文里坦白,這些都是她增加自己多元角色的一部分,以便觸及更多面向的受眾。
而且,隨著閱歷和身份的增加,她代言的那些品牌,也可以借助她的人生,講出更有發揮空間的故事。

她也提醒,藝人在網上互動,容易被量化的數字綁架,”習慣傳統媒體運作方式的資深藝人在自媒體上一旦表現失利,就困于門外漢的迷思,為了追求圈粉或按贊數而遷就發文的主軸,長久下來反而定位混淆、言行不一“。
她給出自己的經驗是:”即使要為自己重塑新定位、增加新符號,也要從核心價值去延續延伸,才會是錦上添花。“
”轉型不是角色切換,而是符號不斷擴充與累積,甚至這些出自同源的符號能 互相加乘發揮更大的效益。“

怎么檢驗自己的轉型是否成功呢?她的標準就是商業合作,讓買單的人告訴你,他們到底看中了你的什么。

論文的最后,她總結說:
”以我自身實踐與觀察,如將明星品牌視為營運對象,其轉型就如同企業創新改革:
首先,轉型的動機來自必須因應外在環境時局對創新的需求做出對策,例如互聯網時代大量數字化的環境沖擊,必須做出回應。
繼而必須培養團隊‘變異’的能力。提早累積具備創新能力的能手。以我為例,在既有的工作項目中會大量接觸優秀人才,透過合作過程中就會篩選出志同道合、理念一致的伙伴名單,作為將來未雨綢繆、招兵買馬的種子。
再者,在轉型過程中必須養成選擇的獨到眼光。面對大量的資訊與可行性,要降低操作風險,必須懂得選擇、勇于選擇。
最后,維持好的慣性。當經驗值累積、歸納出獲利模組之后,就要復制成功模式,維持一定的活躍度。必須有效率地建立模組,才能降低學習成本。“

對于徐若瑄產后不久就復出,曾有媒體說是因為她原本想要加入豪門,結果丈夫欠下舉債,她不得不掙錢養家。
對此,徐若瑄回應說,從小到大都是靠自己腳踏實地過著每一天撐起一個家,從沒有想要去做貴太太,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自我的肯定。

后來雖然紅了,但常年要拉扯照顧家里9口人,所以一直在工作。
懷孕之后,因為出血,她挨了300多針,服藥2106顆,臥床142天——很多時候只能以“倒栽頭”的姿勢躺在床上。但她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狀態,也營造了”鋼鐵 V“的形象。
雖然這些年她出現過一些爭議,但單就能夠因時而變、做出自己的成就這一點,是要點贊的。
原標題:《徐若瑄碩士畢業,論文是研究自己如何轉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