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游臨海,在江南漫步長城
黎瑾
臨海并不臨海,這是我打開地圖的第一個發現。
臺州的海鮮有名,這兩年更因米其林的青睞而蜚聲在外,但臺州古老的府城臨海卻并不在海邊。老城坐落在靈江畔、北固山下,一道古城墻沿山勢盤踞、順江岸逶迤,將千年歷史與春日光景圍繞其中。
臨海自唐代以來一直是臺州的州、郡、路、府治所,建城史更可追溯至兩千年前。1994年,臺州市政府遷移到更靠近東海的椒江區。
但說起臺州,古老的臨海才是當仁不讓的文化中心?,F今的臨海新老城區分明,錢暄路以東是新城,于北京、上海摘了數顆米其林星星的新榮記總店就在新城的靈湖畔。老城則靠西,府城的格局、古建、古街等幾乎被完整保留,在國內的眾多古城中也屬難得。
車從浙東的青山中穿過,江南春天的風都是輕柔的,攜帶著野花與青草的氣息。
我們從東邊駛入臨海老城,首當其沖的便是東湖的一池碧水。將車停在湖畔,我們沿著湖岸漫步,碧色垂楊柳簇擁著小小亭臺,嬌艷的碧桃花下有小船劃過的漣漪,茂林修竹之間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樓閣。

東湖亭臺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東湖開鑿于北宋,由當時的郡守錢暄疏浚拓建成湖,湖中洲渚與湖岸都修建有曲徑通幽的園林。錢暄還為此寫了首詩,有“疏就湖山秀氣濃,華林茂列景爭雄”之句,描摹出秀麗山水。后來,東湖幾經堵塞和疏浚,現在留下的古建基本都是清朝的。
有文人贊嘆東湖堪稱“小西湖”,雖然規模、名氣都差距甚遠,但草木繁茂、幽榭小橋也確實頗有意趣。

從東湖南岸眺望,可以看見攬勝門、白云樓和山林中隱約的城墻
東湖不大,十分鐘不到就從北岸走到了南岸。
一座爬山虎蔓生的城樓矗立在旁邊的路中央,這是崇和門,北宋時臺州府城的9座城門之一,當然眼前的這座是后來重建的,孤零零地在車水馬龍中,讓我有種時空錯位的感覺。
幾個老人家坐在東湖南岸的石頭上垂釣,水波沉靜也看不出魚兒游動,倒是由此朝北方望去,一道山嶺蔥翠橫亙在我眼前,有高樓建于其上,樓閣之間隱約可見城墻蜿蜒,這便是臺州府城墻,又稱江南長城。

形如長城的臺州府城墻
從地圖上看臺州府城的地理位置,背倚山嶺、扼守海岸,是江南的海岸線上一處頗為關鍵的城池。因此,自東晉起,府城便建有城墻護衛。
北宋時,在錢暄的修整之下,臺州府城墻形成了固定的格局:城墻北段隨山勢起伏,最為險峻,西段和南段順著靈江岸修筑,東段則與東湖相鄰,府城被包圍在山環水繞之中,靈江和東湖都起到了護城河的作用。
我們從東湖北岸開始登城墻,穿過寫有“雄鎮東南”的牌坊便是一段又高又長的樓梯,198級階梯通往高處的攬勝門。樓梯和攬勝門都是現代修建的,真正的古城墻與樓梯平行向上。
春天萬物生發,古舊的石階縫里也荒草萋萋。游人費力攀爬到山櫻花盛放的城樓旁,氣喘吁吁地朝眺望遠山如黛,東湖的旖旎景致一覽無遺,如同一幅生機盎然的山水畫。

198級階梯通往攬勝門
穿過攬勝門,有座戚繼光的塑像,從旁邊可走上真正的古城墻。腳下的磚石,多是明朝的。彼時實施海禁政策,東南沿海又常遭倭寇劫掠,臺州從繁華熙攘的海上絲路港口變成了海防的前沿。明嘉靖年間,臺州府城墻經過了大規模修繕。戚繼光在臺州駐守抗擊倭寇期間,進一步增高、加寬、加固,提升了城墻的防御力度。

在攬勝門俯瞰東湖全貌與臨海市景
沿城墻往前不遠,便到了一座兩層空心敵樓。這是戚繼光仿當地漁民石屋的建造原理設計的。方方正正的石塊,壘砌成一座堅固的碉堡,門窗都很窄小,向外瞭望的視野卻非常寬闊,便于瞭望、防守、傳達信息,內部空間還可常駐大量兵力。

空心敵臺
臺州府城墻共建有13座空心敵樓,而敵臺的設計則一路從江南傳到了北方,影響了北方明長城的建設。因此,這座江南沿海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城墻得了“江南長城”之名,還被建筑學家羅哲文認為是北方明長城的“師范”和“藍本”。
再過一座空心地臺,城墻的走勢逐漸升高,直到最陡峭的百步峻。階梯幾乎筆直向上直沖云霄,我仰頭看得脖子疼也只望見樹木中露出的一點檐角。

百步峻
登百步峻比登攬勝門更費力氣,上方的白云樓就是城墻的制高點,從這往下看來路,可見地勢險要。往西看去路,則見城墻如長龍匍匐在蒼翠古木之間,雄渾壯麗不輸北方長城。
路過西北角的望天臺,城墻轉而向南,與水波淼淼的靈江并行。離開北固山后,城墻一路平坦,走起來輕松許多。
因在江岸常受洪水侵擾,臺州府城墻在軍事防御之外,又多一重防洪功能。元朝時各地曾大規模拆除城墻,臺州府城墻則因有防洪用處,而免于被毀的命運。各朝修繕城墻時,都采取了多種防洪措施。走在城墻西段,可以看見供守城士兵御敵的馬面被做成了圓弧形,這是全國獨有的,可減弱江水沖擊。
城墻西段和南段的朝天門、鎮寧門、興善門、靖越門都有保存完好的城門,城門外的附屬建筑甕城也還在。清朝設置甕城,本是為了圍剿攻城的敵軍,而臺州府城的甕城都建造成半圓形,為的是減輕洪水沖力。

重建的崇和門矗立在馬路中央
全長5公里的城墻到東南方向的靖越門為止,東段的城墻早已被毀,只有崇和門等重建的城門標識著曾經的城墻走向。
既然沿著江南長城繞臺州府城一周是不可能實現了,我只走到巾山腳下的興善門。傳說這座山是位古代道士得道升仙的地方,山上遺留有眾多古跡。我站在城門前眺望,幾座高塔插在山峰之上,相映成趣。

在興善門下觀賞巾山塔群
穿過興善門厚重的城門洞,就踏進了古城。石板鋪成了狹窄的街巷,南北走向的紫陽街貫穿府城,全長1080米,自古一直是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如今依然保留著古代里坊的格局和青磚壘成的坊墻。

臺州府城內的街道和坊墻
大概是名氣不大的緣故,古城內雖興起了旅游生意,但當地人還是安閑地生活其中,紀念品店和棉絮加工店比鄰,老式理發店還用著木門板和木窗板,晚飯的香氣從不知多少年歷史的老屋飄出來,精美的木雕、石雕就藏在老街舊巷的不經意處。

紫陽街上的老式理發店

一位老人騎著三路車穿行在古街巷
紫陽街游人最多、商業氣息最濃,但古城其他的街道卻一片寧靜古樸。薄暮時分,我關掉手機里的地圖,跟著一位慢悠悠騎三輪車的老人拐進了不知名的石板路,開始了一場盡情迷路的古城漫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