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戶籍制度深化改革,我適合逐夢大城市嗎?
【?前段時間,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
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一下的城市落戶限制;
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
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
……
不僅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進程將受益于此項政策,對許多想躋身大城市的有志青年而言,這也是一個好消息,戶籍制度政策的改革深切地影響著我國人口的流遷選擇。同時,新冠肺炎的爆發也讓我們看到大城市更為充足的醫療資源、優秀的組織協調管理和后勤保障能力,激發或是繼續堅定很多人想要留在大城市拼搏生活的心。
如今,900多萬應屆畢業生在疫情之下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1071萬來自全國各地的高考學子在幾個月后填報志愿的同時,也會將“城市“納入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到底是迎難而上去北上廣擁抱競爭,還是選擇在家鄉的小城市平穩前行?
根據《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占領2018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5強。不管是前幾年“逃離北上廣”的話題,還是最近的疫情引起的“是否重返北上廣”的討論,不難否認的是,我們注意到在城市發展進程中,人力資本越來越向少數大城市集聚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年輕人仍然對“高處”魂牽夢縈,希望在一線城市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讓我們猶豫的是,憑我的能力是否能在大城市站穩腳跟,這是適合我的選擇嗎?】

“究竟是因為強者才能在北上廣深生根,還是因為去了大城市拼搏奮斗才獲得了更強的能力、鑄就更好的人生?”
有人說這個問題就仿佛在詢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毋需究其一二。但對于千千萬萬的普通個體而言,問題的答案能夠指引眾多年輕人個人發展的方向選擇。當然,對那些本身能力非凡的天選之子來說,留在大城市是一個不證自明的較優選。
“但我如果天生能力不夠,適合去北上廣深闖一闖嗎?”

1.人人都可以去大城市嗎?
De la Roca, Jorge和Diego Puga(2017)在 “Learning by working in big cities”一文中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大城市的高工資與內在能力沒有直接關聯,并非因為有更多能力強的人聚集在大城市而拉高其平均工資。作者假設大城市的高收入存在三個可能的原因:
(1) 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具有生產效率上的優勢,即大城市的公司更能盈利。此效應為大城市的“(固定)靜態優勢”;
(2) 強者會主動選擇留在大城市。此效應為大城市的“員工自選擇效應”;
(3) 大城市的工作經歷會促進在職人力資本投資,即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會有動力和機會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技能 。此效應為學習帶來的“動態效益”。
為了探討以上三種假設,作者在回歸模型中依次加入代表三種效應的變量,并且發現,比起只加入第一種效應,同時加入前兩種效應的模型解釋力大大提高。在以往的研究中,這很容易被解釋為大城市本身聚集著更多能力較高的人,從而帶來較高的平均工資。但作者繼續對模型進行矯正,發現影響大城市產生高收入的實際是第一種“靜態優勢“和第三種“動態效益”,以往研究表現出的“員工選擇效應”是因為大城市在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這一“動態效益”上存在個體差異,可以理解為,天生能力較高者相比于能力較低者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說能力更高的人在大城市積累的工作經驗相對具有更高的含金量。但不可置否的是,對于較低能力者,學習效應也同樣存在。
2.為什么大城市值得去?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談一談人力資本積累。人力資本是經濟內生增長的源泉,也是個人在市場中提高就業競爭力的有力武器。
原文用“人力資本積累”解釋了大城市的收入溢價,類似的研究在國內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陳瑛(2018)發現,在中國的城市中,工資溢價(某些城市具有較高的工資水平,其他城市與其存在收入的差距)的兩個作用機制是聚集經濟效應(可理解為城市聚合了更多資源從而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和人力資本溢出效應(可理解為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資源會產生額外的影響作用,對主體之外的人和社會同樣產生效用),并且這種機制主要發生在中國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那這種人力資本的積累效應為什么可以在大城市更容易發生?這種效應在其他級別的城市中是否仍然存在,或具有哪些差異?

研究表明,更高的城市化水平具有更高的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在進一步探討城市化水平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機制時,可以從人力資本的供給、需求兩方面來分析城市化水平提升對其的刺激作用(程開明、姜山,2019):
從供給角度而言,大城市有更為完善的文化、教育、科研、醫療資源,這些都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有利條件,國家的財政投資和社會的科研投入更多地集中于此。此外,適當的分工有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大城市聚集了各種不同領域的人才和高度專業化的企業,多樣化的環境為不同行業的人員創造了信息的交流機會,在城市中知識流動的阻礙很小,學習的成本低,這是人力資本積累的直接途徑。
從需求角度來看,城市刺激人們主動地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因為大城市更高的就業門檻需要勞動者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要求勞動者通過人力資本投資的方式增強自身的勞動技能,這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間接途徑。
3. 人力資本的效應體現在哪?
人力資本積累對個人而言意味著知識能力的提升和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那么對整體而言,它還有什么作用呢?
這里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人力資本外部性。
“人力資本外部性”是一定范圍內的勞動力之間通過兼有合作性和競爭性的互動、分享并創造新的知識和技能帶來的外部經濟收益?!?/p>
Lucas(1988)將人力資本的作用分為內部效應(internal effect)和外部效應(external effect,即外部性)兩個方面,前者是指個人的人力資本能提高自身的生產率和收益,后者是指平均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能提高所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因為沒有人會在人力資本投資時考慮這一影響,故稱之為外部效應,是通過團體中的互動、相互學習產生的。
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外部性程度會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增加而增大,也就是更多的勞動力。
前面講到,能力越高的人能夠在大城市獲得更快的人力資本效益積累。那么對于大城市地區而言,如果全部都是高能力者匯集,是不是更有利于城市的發展呢?
這里給出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視角中,城市人力資本外部性的形成必須要求高技能者的專業性經濟充分發揮,以及高、低技能勞動力進行分工而獲得的分工經濟,因為高技能者在生產出自己具有生產優勢的最終產品之前,需要投入中間產品,而這正是低技能勞動力的優勢所在。(張松林等,2019)而為了有效減少分工的交易成本系數,高、低技能者只有同時聚集于大城市,縮小空間距離,才能有效減少交通運輸成本和信息溝通成本。
如果一個大城市對低技能勞動力進行限制,就會打破勞動力數量中高、低技能者均衡分工的最優化狀態而無法進行充分分工,高技能者的專業化經濟無法充分發揮為城市創造經濟效益,而且還會導致城市的人力資本外部性降低。我們很難在任何一個大城市看到百分之百的精英人士,任何城市的建設都離不開各行各業微小個體的作用。

因此,哪怕你覺得自身能力不強,技能不夠,但大城市中也并非不需要。每個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更何況這種價值還可以在后天的培養中得以提升。
4.是不是大城市人越多越好呢?
那是不是越來越多的人都去往大城市更好呢?
無論從哪一國的經驗而言,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城市集中度對區域人力資本的影響機制存在差異(城市集中度與人力資本存在倒U型關系)。
(注:較高的城市集中度意味著人口主要集中于少數規模較大的城市)

參考文獻:程開明,姜山.城市化、城市集中度與人力資本積累——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9(09):44-56+78.
城市集中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國家或地區的發展。
城市集中度過低時,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各個城市十分分散,城市的規模效應難以被利用,影響人力資本的積累。
城市集中度較低時,其輕微的提高就意味著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和經濟的集聚,可以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因此,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初始階段,規模效應和人力資本的提升趨勢更為明顯。
而當城市集中度已經位居高位時,生產要素和資源過度集中,為了維持擁擠環境下的生活質量,城市資源容易偏離生產活動中的投資創新,反而不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再者,中小城市的成長也會受到限制,不利于整體區域的發展。

這也是為什么,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在一線城市的生存困境,發出“逃離北上廣”的口號,而一些新興的新一線城市發展迅猛,紛紛推出各項政策吸引人才,獲取年輕人的青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最新舉措也讓我們看到國家在持續促進中小城市的城市化發展。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北上廣深”的就業比例持續下降,從2014屆的25%下降到了2018屆的 21%;而“新一線”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從2014屆的22%上升到了2018屆的26%。從發展和成長空間來看,一線大城市并非唯一的最優選。
5.我該如何選擇?
以上,我們從人力資本的角度分析了去大城市發展的好處和由此可產生的經濟影響。
大城市的人力資本存量更高,積累速度更快,對于個人的成長發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并且無論你能力高低,只要能結合自己的價值找到合適的專業化方向,在提升自我的同時,也會為城市的發展貢獻一份獨特的力量。
但現實是個人的選擇往往是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的結合,個人選擇會受到宏觀背景的影響,但不會完全被其左右,人力資本是一項重要的因素,但還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侵蝕,比如主觀幸福感、個人價值觀。即使有一天你覺得無法留在大城市,也可以選擇年輕的時候在北上廣深積累學習后天資本,再回到小城市?;蚴强梢赃x擇去往在城市擴張更前期的新一線城市,吸取城市經濟集聚和人力資本得以快速積累的紅利。

有人曾將選擇的領域通過“頭部矩陣”來劃分,把競爭領域分為“高價值 -低價值”兩個維度(高價值定義為:投入產出比最高的 20% 的賽場),把競爭力分為“高優勢-低優勢”(高優勢定義為:實力排在賽場序列的前 20%)兩個維度, 這樣所有的選擇都能被分為4個區塊(古典,2019)。
如果你本身能力很強,最頭部的“高價值-高優勢”是你應該考慮的領域;而如果你本身能力不強,你可以選擇“高價值-低優勢”的肥尾,也可以選擇“低價值-高優勢”的小山頭。但是劣勢可以轉變為優勢,低價值也可以通過創造變成高價值,每個人的參考標準都不同,與其把目光瞄準在如何與他人競爭,不如思考如何選擇讓自己有更多進步的可能性,在選擇中找尋自我幸福感和個人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祝愿所有的畢業生都能在向往的城市找到心儀的職業崗位,也祝愿所有高考學子夢想成真。
參考文獻
[1]De la Roca, Jorge and Diego Puga."Learning by working in big citi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7, 84(1):106-142.
[2]陳瑛.城市工資溢價:規模聚集效應與人力資本溢出效應[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8,34(10):86-98.
[3]程開明,姜山.城市化、城市集中度與人力資本積累——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9(09):44-56+78.
[4]古典.我該在哪座城市扎根?[J].資源再生,2019(10):48-51.
[5]張松林,孫文遠,鄭好青.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勞動力對人力資本外部性的影響——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人文雜志,2019(06):47-54.
[6]尤濟紅,陳喜強.去人力資本更高的城市發展:檢驗、機制與異質性——對中國城鄉勞動力流向選擇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9(05):159-172.
[7]微信公眾號,香樟經濟學術圈:【香樟推文1642】我天生能力不強,適合留在北上廣深嗎?
本期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研究生 譚雁瀟
圖文編輯: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研究生 譚雁瀟
責任編輯: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副教授 李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