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建造一個理想的帝國?

中國的帝國史是怎么開始的
——10部經典里的大漢王朝
講述 | 楊照
在過去的兩季節目當中,我們讀了周代的主要經典作品,順著歷史的時間到了第三季,就要進入到了秦漢。
從周到秦漢,歷史上經歷了非常大的變化,終結了春秋戰國三四百年,非常漫長,封建制度瓦解、失去的這種情況。
尤其是到了最后四五十年時間,僅存的幾個國家之間彼此互相激烈的武裝沖突,對人民來說,那是非常痛苦的一段時間。因為在這樣的一種痛苦當中,因此期待出現一個統一的帝國來保障和平。
這樣的一個帝國產生了,但是維系帝國不可能只靠武力,也就需要相應有一套不一樣的思想,那就是這一季節目當中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些書籍出現、形成的背景。
01.
漢初:害怕重蹈覆轍的陰影
在西漢剛建立的時候,其實最初決定是要建都洛陽。劉邦不是沒有考慮過要定都關中:關中有渭水流域,南方又有四川盆地,提供了非常好的生產的腹地,再加上地形帶來易守難攻的優勢。
定都關中的好處很多,但是光是一項就在當時壓過了關中所有的好處——這里是秦朝的亡國之地。
漢初政治的首要考慮,就是不要重蹈秦的覆轍。
西漢最主要的指導原則,就是反對秦朝的做法,要與民休息。漢文帝、漢景帝兩朝奉行無為,最有利的就是不輕易征調民力來進行建設,盡量減少朝廷的花費,也就是降低征用民眾生產成果,還有勞動力的需要。
因為有著秦朝的反面教訓在眼前,所以從漢高祖開始,西漢就流行以節約為上的習慣。比如說長樂宮完成的時候,漢高祖發過脾氣,認為太豪華了,而他罵人的理由就是:這是要害我們像之前的秦朝一樣嗎?
02.
文景之治:讓你害怕,但給你空間
這種節約的習慣,在漢文帝的時候執行得更加嚴格,就連皇后穿的衣服的下擺都不能夠垂到地上,因為這樣就費太多的布了。
現在的考古挖掘出了漢景帝和他的皇后合葬的陽陵,看起來之前沒有被盜過,里面出土了大量陶俑,但這些陶俑都只有大概五六十厘米高,跟秦始皇陵里那種等身高的兵馬俑,不止在尺度上面不能比,在制作的精致度上更是遠遠不及。
文景兩朝無為,所以也不大改變,包括秦朝所留下的律令規定,都沒有什么大的改變。
雖然明文上承襲了秦法,但是在執行上,西漢有了現實上的改變——法令的執行越來越寬松,這使人們受到的干擾越來越少,相對也就有越來越多的生產和生活上的自由。
在規定方面,秦律秦制依舊被保留著,而且伴隨著許多人曾經有過的秦朝的教訓跟記憶,這些成文規定也就一直發揮著約束和緊縮的作用,因為讓人們知道這種相對的自由不是理所當然的,朝廷隨時可能嚴格執行秦律秦制,即將刑法所規定的種種的壓力重新施加在每一個人身上。
這樣的兩面性形成了對比,讓人們對這難得的、不確定的休養生息格外的珍惜,也對此有了格外深刻的肯定的印象,這就產生了后世所稱的“文景之治”。
03.
被尊崇的儒術,還是孔孟的儒術嗎?
這樣的情況從無為轉變成為有為,那是發生在漢武帝的時候了。
漢武帝時代最重要的歷史變化,我們一般稱之為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件事情不是漢武帝一個人的決定,而是在他即位之前就已經在醞釀的時代氣氛。

回到史料上面來看,漢武帝一朝“獨尊儒術”是擺明的事實,但是“罷黜百家”倒不見得。
在漢武帝之后的西漢政治上,儒術成了主流,任何一個官員如果不是儒生出身,沒有對儒家經典的學習和理解,很難在朝廷上得到重視,更不可能有什么發揮的空間,這是事實。
儒術和儒家在取得主流地位的過程當中,也就隨之擴大了它們的內涵跟外延——許多過去不屬于儒家,而是屬于其他家、百家的思想跟主張等等,在這個過程當中,以各種方式被并入到儒家當中。
雖然名字還叫儒家,但西漢獨尊儒術之后的儒家已經和周朝的原始儒家有了很大的差異,加進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變成了一個五花八門的綜合體。
從此之后,儒家就不再有孔子、孟子時代那樣一種清楚的面貌,變成了一個復合、混雜、擁擠,甚至包含著互相矛盾內容的一個大綜合體。
它是一個被百家以各種方式滲透之后的儒家,而不再是原始的時候和百家分庭競爭,有著明確個性和立場的儒家了。
04.
被扭曲的儒家,已經不是“孔家”的店了
我們舉一個顯著的例子,漢武帝熱衷于封禪,他視封禪為帝王生涯當中最重要的儀式,后來封禪也就被納入到了儒家,成了儒家的儀典。
可是追本溯源,封禪怎么會是儒家的?封禪的主張最早就是來自于方士,跟追求長生不老、追求死后世界的享受有著密切的關系。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明顯摻雜了陰陽家的說法,而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當中,他評論各家也明顯采取了一種折中綜合的立場,因此方士的思想混進來了,陰陽家的思想也混進來了。
另外,在漢武帝朝漢興70年來,對于秦朝的檢討大致定案了,他們將法家判定為大一統的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的元兇、主要的元素,所以在當時法家的地位當然不高。
但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漢興70年的無為,不做根本的改變,實際上卻已經使得秦朝建立的法令制度,還有它背后的精神,在西漢政治和社會上生根了。
所以西漢表面上反對法家的思想,卻不可能真正徹底離開法家。在新的儒家綜合體里面,又加入了其實非常濃烈的法家的氣氛。
05.
帝國的開端,與儒家的宮殿
在這一季的節目當中,我們要讀的主要就是形塑、代表漢帝國思想的這些經典著作,同時也是儒家如何被扭曲、被擴充的過程所留下來的記錄。
我們要了解帝國史如何開始,在人口和面積上都如此龐大的帝國,要如何運作,那就必須要好好地來讀一讀這些典籍作品。
這些書里面反映記載的,也就是后世所認識的儒家,也是帝國能夠運作的基礎。
從此之后,2000年的時間當中,基本上只要在統一帝國的狀態底下,這套思想就會浮現出來,變成主流。
當然相反的,如果這套思想不是主流,我們大概就可以預期在中國的歷史上面,那是一個相對混亂、分裂的狀態。
所以這套思想以及它所衍生的政治社會的制度,就是統一狀態底下最艱苦的一種基礎。
大家聽完這期的節目,首先應該可以體會大漢帝國的建立,沒有那么容易,沒有那么理所當然。
我也希望借由這樣一季的音頻,大家聽完了之后可以體會,所謂的漢人來自于漢文化,但漢文化是什么呢?漢文化有著非常豐富而且復雜的內容。
另外,做這期的節目有一個最大的心愿,我希望大家聽了這些介紹,讀了這些書之后,就不要再隨便講儒家。
你會了解,儒家那么樣的復雜,有著這么多歷史上的轉折跟變化,所以無論你要稱贊儒家,或者是你要攻擊、批判儒家,最好都先弄清楚你講的到底是哪一種儒家?
儒家當然重要,這么重要的思想的傳統,它不會是一個簡單的招牌,而比較像是一座廣大的宮殿,你是在外面看、還是進到里面、進到多里面,以及你往左看、往右看,你在廊里看,還是你在屋里看,你會看到的其實都不太一樣。
所以,用這種方法,我們更有機會不要單純從招牌上來看儒家,而進到儒家宮殿的里面,去看儒家種種不同的風景和面貌。
……
節 目 主 講 人
▼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