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走滬上|消失的董家渡
董家渡的得名,重點在“渡”字上,它指的是曾經黃浦江邊的第16號碼頭,即“董家渡碼頭”。據嘉慶《上海縣志》記載,這里初為北倉渡,后因浦東有一戶董姓人家,用能坐二十多人的雙槳大船在此來回擺渡,遂有了董家渡的名稱。直到1918年前后,渡口的設施被改建為碼頭。
今天的董家渡地區,雖然1990年代初建成的南浦大橋近在咫尺,但是沿江一帶的渡船服務依然延續。上海市輪渡公司在這里分別開設了兩條對江輪渡線,即南陸線與塘董線,分別往返于浦西的陸家浜路及董家渡與浦東的南碼頭和塘橋。
董家渡在過去的十年里,對不同的人群有著迥然不同的含義。對成千上萬從這里搬遷走的居民而言,那是他們剛剛告別不久的故土家園,工地圍墻內已經平整完的土地曾經承載了幾代人的人生。
今天在董家渡路上走過的行人當中,大部分則是穿梭于各個工地的建筑工人,他們幾乎全部來自外地,董家渡于他們來說,只是一段時期內工作的場所。整個董家渡地區的大規模城市更新約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啟動,若以中山南路為界,西側部分的董家渡目前幾乎完全就是一處大型工地,塔吊鱗次櫛比,唯有從高處還能隱約看到如孤島般佇立于工地之間的董家渡天主教堂和商船會館。
對于另一些帶著懷舊心情來這里找尋舊日情愫的攝影師或行人,十年間,諸如“董家渡大餛飩”、“面料市場”還有那位喜歡拉手風琴的董家渡傳奇居民“老史”等標志性人物和地標早已不復存在,董家渡已幾乎整個地從現實中消失,那尚存的一點樣貌也僅在中山南路東側到外馬路之間的幾條以“碼頭”命名的小馬路上,等待著不知何時就會開工的拆除工程。
從陸家浜路輪渡站出來,有一條叫做“油車碼頭街”的馬路,彎彎曲曲地通達中山南路,并與薛家浜路相連。油車碼頭街,得名于原先街的一頭所抵達的是江邊的“油車碼頭”,其彎曲的走向則是來源于街另一頭所連接的薛家浜路。
辛亥革命后,日久淤塞的薛家浜被填沒,以河道為走向,修筑了薛家浜路和油車碼頭街。就在輪渡站的斜對面,南市的老居民一定不會錯認那座巨大的冷庫建筑,高聳的大面積墻體上標志性地連一扇窗都沒有,它的前身是1942年開設在薛家浜路上的南市唯一的宰牲場,1979年遷至此處并改為上海市豬肉經營部,1981年時改建為上海市食品公司薛家浜冷庫,其建筑本體大抵就是今天看到的樣子。

上海市食品公司薛家浜冷庫原址外景,圖片為視頻截圖。
在冷庫的旁邊是一排沿街的里弄民居,目前基本都已人去樓空,但驚喜就藏在這排其貌不揚的沿街房背后。
繼續步行至臨近中山南路口處,在油車碼頭街43號的大門口抬頭向內望去,一處中式屋頂飛揚的檐角進入視野。這里是成立于1919年的上海地方性慈善團體“滬南慈善會”的舊址,著名的慈善家王一亭曾擔任其會長,而王本人也是南市的居民,他位于小南門內喬家路上梓園的寓所剛好可以沿著薛家浜路“溯流而上”抵達。
與油車碼頭街北鄰的另一條小路名叫“豐記碼頭街”,雖然兩側幾條弄堂基本都已搬空,然而,由于當地派出所在此,還稍顯有些人氣。從豐記碼頭街一路向東至外馬路后折北,再轉入多稼路,便是目前已經廢棄的原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舊址。同時下各大醫院普遍大興土木,院區競相高大上相比,偏安一隅的市二醫院顯得寧靜、孤立。從中山南路到外馬路之間的這段多稼路上,分布著醫院所有的院舍,不同的建筑風格提示他們建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亦是這所百年老醫院的一部院史。
市二醫院的前身是由上海知名地方紳士李平書創建于清末宣統年間的“上海醫院”,這是國人在上海投資、創辦的第一所結合了中、西醫的綜合性醫院。1934年醫院更名為“市立滬南醫院”,抗戰勝利后改為“上海市立第二醫院”。

李平書肖像,圖片來自于網絡。
百年市二醫院的歷史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里落下了一個句點,現在它已并入了老南市另一家聲名遠播的大型三甲醫院,即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多稼路上的院區,那幢有著三角形大坡頂入口的二層門診部大樓,入口處大門緊鎖。透過已積起灰塵的玻璃窗,旁邊的一間診室內,衣架上還掛著不知哪位醫生遺忘在此的干凈的白大褂,胸口印著“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

原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大樓外景,圖片為視頻截圖。
回到多稼路外馬路口,以原黃浦江防汛墻為基礎新修建的沿江岸線步道已經貫通開放,拾級而上,據說遠期的設想是行人可以從這里一直步行至楊浦區的定海橋,飽覽黃浦江兩岸壯闊的都市天際線。但若選擇繼續沿著外馬路的人行道往北走,則是另一番景象。
緊挨著黃浦江防汛墻的外馬路,是董家渡地區許多條各自平行的“碼頭街”共同的東端終點,除了剛才已經走過的油車碼頭街和豐記碼頭街外,一路向北是一個接一個的路口,會館碼頭街、賴義碼頭街、利川碼頭街、王家碼頭路,還有已經消失的萬豫碼頭街、公義碼頭街、竹行碼頭街、生義碼頭街等等,這些“碼頭街”大都與董家渡路保持平行,一頭連接著城廂內外的陸路,一頭連接著水路,經由黃浦江通往整個長江中下游的河水網,乃至中國南北近海的更廣闊的世界。
董家渡關于碼頭與航運的歷史,或許還可以從外馬路靠近白渡路口的一幢二層洋房作結。這里雖然已不屬于傳統上董家渡的區片范圍,但在一個世紀前,卻是另一處與南面的薛家浜(即今油車碼頭街外馬路口附近)地位同等重要的匯入黃浦江的河口位置。今天這里的白渡路在1915年填浜筑路前正是肇嘉浜匯入黃浦江前的最后一段河道,而這個肇嘉浜就是那條幾乎總是以臭水溝面貌出現在教科書上的連通上海舊城廂內外、東通黃浦、西達徐家匯蒲匯塘、乃至松江府的運糧大河,肇嘉浜路的前身。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上海道臺袁樹勛撥款在此建造海關關址,稱為“江海常關”。1922年,關址又再度重建為一幢二層洋房,即今外馬路348號。又因為上海早在開埠初期就已在現今著名的外灘13號位置設立了負責對外貿易管理與征稅的“江海北關”,故這里又稱為“江海南關”。如今,在它面向黃浦江一側的二層陽臺上,隱約還能看見刻有“1922”字樣的建造年份的裝飾。
從薛家浜到肇嘉浜,從一個碼頭到下一個碼頭,從市二醫院到市九醫院,從天主堂到商船會館,一個董家渡“消失”得了無痕跡,另一個董家渡還在來的路上。2020年初春,聽聞那位愛拉手風琴的“老史”永遠地走了,帶著他的歡快又落寞的琴聲走了。行走在董家渡的我,還在艱難地搜尋他和它記憶中的樣子。迎面吹來了又一年的春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