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特色Bot潮,是誰躲在“機器人”背后?
原創 毛麗娜 娛樂硬糖

編輯|李春暉
曾被張藝興一紙訴狀告上法庭的“嘲羊區Bot”賣號了。3月6日下午,該賬號發布長文聲明,稱自己花了50萬從原號主手中買下賬號。雖然皮下換了,但是“嘲羊”精神不變,未來也會和“嘲羊群眾”繼續快樂吐槽。
這算是常見的自媒體賬號交易,卻因“Bot”的后綴變得有些特殊。2019年,微博上突然刮起一股Bot風:天秀Bot、千禧Bot、嘲羊區Bot、奶乎Bot,各式各樣的Bot全面開花。

“Bot是什么意思”?那可要從10年前說起。
從機器行為藝術到真人模仿機器
Bot源于RoBot的縮寫,泛指聊天機器人,即一眾科技公司重點布局的AI范疇。社交網絡早期的Bot雛形,可以追溯至推特上的老賬號大本鐘Bot等。這類Bot賬號是真機器人,通過程序腳本編寫,在特定時間自動發布內容。

有技術宅通過分析“古城鐘樓”的發布地址及發布規律斷定,該賬號是不折不扣的機器人,才能完全不在意評論甚至不在意自己紅了,機械重復著報時日常。
“古城鐘樓”可以被視為國內Bot的先行者。在其因機械報時走紅后,網上又出現了鐘樓、鼓樓等效仿者。
知乎上有答主分析,此類機器人Bot主要是靠閱讀量、互動量賺平臺流量分成,但收益不大。加之其本質是自動推送程序,網友的一時好奇也難以長久維持。以“古城鐘樓”為例,雖然坐擁百萬粉絲,但每條也就幾十個評論。

與海外Bot主要依靠程序自動抓取及發布內容不同,國內的Bot運營者基本都是自然人,通過扮演機器人的角色與用戶進行互動和產出內容。
2018年6月,粉絲僅4000人的“過激派Bot”發布的內容在經過@M大王叫我來巡山@這是一個很高冷的ID 等博主轉發后,很是火了一把,連同“Bot”概念一起闖入大眾視線。

2018年下半年,微博上冒出大量頂著“某某Bot”名頭的賬號。賬號運營者接受用戶投稿,并在篩選后通過Bot賬號發布,通過眾人合力創作賬號內容,形成一種內容眾籌的模式。
較早這批真人扮演Bot賬號,多數運營者還遵循著“Bot”的原教旨——沒有感情的機器人,盡心盡力在皮下扮演著一個冰冷發稿機器的角色。
這一時期的Bot賬號以某一圈層文化為主,如關注中國古代戲曲的“戲文Bot”、收集千禧年間集體回憶的“千禧Bot”以及聚焦沙雕搞笑段子的“天秀Bot”等。

如今,“Bot”這一概念在經歷了中國互聯網的洗禮后,從誕生伊始的機械程序變得高度人格化,甚至是比通常人格更加激進化。
有人為愛發電,有人渾水撈金
乍聽上去Bot的運營并不困難,無非是選擇相關領域,注冊個以某某Bot為名的賬號,尋找相關資料或接受投稿揀選發布即可。但實際上,“讀者文摘”可不是那么好干的。
對于Bot運營者來說,最艱難的也是積累原始粉絲的階段。粉絲少沒投稿,只能自己搞內容創作。這需要運營者在選擇領域時足夠獨特,盡量減少同質化競爭。同時對該領域有足夠深的了解,才能在一開始通過“干貨”吸引粉絲。

這些還都和原創賬號差別不大。但因為Bot運營者需要對投稿進行篩選,有些投稿后被棄之不用的用戶不免“因愛生恨”,轉過頭來發泄不滿。
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今天微博那略有風吹草動便要毀天滅地的輿論環境,還真是想想就慫了。
“為愛發電”是早期Bot運營者們提到最多的一個字眼。千禧Bot、戲文Bot等較為出名的Bot賬號,其皮下運營者均為普通用戶,出于對某一領域的興趣創建賬號發布內容。

“即使我不做了也不會賣號,就讓它成為一個網絡廢墟吧。”一位亞文化Bot運營者對硬糖君說,對他而言這個賬號就是孩子一樣的存在。
但也有人從創建Bot的那一天開始,就帶著明確的變現目的。營銷號改名“Bot”不是新鮮事,“糗事Bot”便是一例。雖然名為“糗事”,但該Bot發布的內容與“糗事”有關的不多,反倒是廣告、推廣占了主流。

究竟是粉絲投稿借Bot發聲,還是Bot借粉絲投稿發聲,主動權和主觀故意在誰手里顯而易見。但一旦有正主找上門來,Bot仍可以兩手一攤,表示我們不生產聲音,我們只是大眾聲音的搬運工。
雖然已經人人知道Bot皮下是真人,但畢竟礙于“機器人”的身份,和非原創的內容屬性,Bot號仍然不便于直接帶貨接廣告。有的運營者通過分享“私人小號”的方式,將粉絲引流至其他賬號,光明正大開始賣貨。“嘲羊區Bot”就是先引流后賣號,賺了雙份錢。
說真的,專嘲一個明星的號都能賣50萬,這錢也太好賺了,也難怪越來越多人投身Bot熱潮。
誰在看Bot
為什么Bot有市場?甚至有人愿意為了Bot運營者買單?在硬糖君看來,大環境使然,Bot會火是種必然。
目前網絡上的Bot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知識類及情緒類。知識類包括各類文學Bot、亞文化Bot等;情緒類則有偷聽Bot、上等人發言Bot、直男發言Bot等。
知識類Bot,滿足了受眾獲取知識更尋找同好的需求。比如戲文Bot,粉絲不乏20多歲的年輕人,甚至未成年的學生。他們平時在生活中不容易找到同道中人,卻可以通過主題Bot結識同好。

知識類Bot同時承擔著“信息秘書”的工作。比起自行在浩如煙海的互聯網信息中搜索,Bot有運營者對內容進行發現與甄別,更能針對性地服務圈層愛好者。
情緒類的Bot,則讓用戶在日漸收窄的網絡交流空間下,獲得了可以安全表達情緒的場所。
微博飯圈化和各種情緒對立日益嚴重,即使是素人用戶在自己的微博發表內容,都可能會招來五花八門的“微博出警”。天長日久為了避免麻煩,不少人在微博選擇噤若寒蟬,不敢輕易說話。
以發泄、吐槽或者分享為主的情緒類Bot,為受眾提供了暢快表達的空間。匿名的投稿方式,使得表達者無需擔心陌生人的指責,可以自由發泄自己的情緒。明星吐槽類賬號雖然背后有推手的推力,但在受眾中大受歡迎,甚至不少人主動投稿,也是因為“苦飯圈警察久矣”。
不止如此,Bot這種篩選并發布投稿的模式,更像是一種集合眾人力量進行創作的內容眾籌。投稿人向Bot提供內容,Bot經過篩選后進行發布,這一過程就像電臺時代被展讀的優秀讀者來信,會給予投稿人極大的滿足感及參與感。

這種滿足感與認同感,會促使用戶與“Bot”賬號建立更深的感情聯系,甚至對Bot運營者產生信任,成為“人品飯”。這也就是為什么“嘲羊區Bot”將粉絲引流到小號后賣貨,也有人愿意為其買單的原因。
但說到底,如今除了少數專業性強的小眾文化Bot外,大部分Bot的本質與過去的樹洞、某某吐槽君并無區別,只不過換了個時髦名字而已。
批了機器人的皮,Bot的免責意味,太好用了,也太雞賊了。因此迅速成為營銷號的新寵,也是太自然了。
而愈演愈烈的明星黑Bot,看似對飯圈警察的還擊,很快就演變成通過匿名與抱團的方式散發惡意。但成功先例太誘人了,誰還能攔得住黑Bot高歌猛進?
原標題:《中國特色Bot潮,是誰躲在“機器人”背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