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疫日記|兩歲小男孩住進隔離病房,我們為他煮了碗生日面
原創 上海市護理學會 上海市護理學會


本欄目發布的原創事跡的圖文資料均由上海市護理學會團體會員單位護理部供稿。特此鳴謝!
本期“抗疫天使”專欄,我們講述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護士陳莉的故事。
我們新冠第三梯隊醫護人員,穿戴全副武裝臃腫而密不透風的防護帽、防護服,進駐隔離病房工作的第一天,就接診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年僅兩歲的寶寶,當時我十分詫異地問到:“小朋友怎么會送到我們醫院?不是送兒童醫院嗎?”
原來小朋友的爺爺奶奶此次過年特地從武漢來到上海,探望自己的孫子,爸爸媽媽來我院就診,萬萬沒想到全家均被疑似新冠狀病毒感染。爺爺奶奶很快被確診為新冠狀病毒患者,當即被送往定點醫院治療,全家都要被隔離。
這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小朋友怎么辦?這是令人頭疼的問題。醫院從人性化角度考慮,為了安全,討論研究后決定,小朋友和爸爸住一病房,暫由爸爸照顧,媽媽癥狀較為嚴重,單獨住一間。
由此開始,媽媽內心可謂五味雜陳,經常聽到她抽泣的聲音,頻繁打電話詢問寶寶的情況,她問及最多的就是寶寶有沒有被傳染……
我進入病房為寶寶采樣,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面近距離看到他。這是一個帥氣的小男孩,小卷毛,透亮的雙眸,白白嫩嫩的皮膚,顯得特別乖巧可愛。此時全副武裝的我顯得有些笨拙,戴著防護鏡眼前看到的是朦朦朧朧的一片霧氣,隔著兩層手套,指腹反復摸著小朋友纖細的胳膊,抽血原本對于我而言簡單而熟練,此刻心里卻有些莫名的恐慌,我默默告誡自己要沉著,不要緊張,為自己打氣。經過瞬時間的心跳,穿刺成功,我心里終于松了一口氣。
寶寶儼然已經成了隔離病房關注的焦點。每次中餐和午餐醫院都會搭配水果,可每次發到香蕉時,爸爸總會把香蕉留在門口,細心的方宇看到了,她趁中午吃飯,便拿了蘋果、橘子和牛奶,放在了小朋友的房門口,并敲了敲門。爸爸看到后驚喜不已,連聲道謝:“你們太細心了,我家寶寶不喜歡吃香蕉,現在外賣也不肯送,真的太及時了,多謝了!多謝了!”
對于隔離病房的患者而言,等待核酸檢測報告的過程是煎熬的,第一次核酸檢測報告終于出來了,媽媽是“陽性”,寶寶和爸爸的結果均為“陰性”,當我們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時:“媽媽臉上卻露出了笑容,她根本沒在意自己的報告,她所有的專注點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健康,才是她最大的心愿,這就是偉大的母愛。她被120轉走的那一刻,她站在寶寶房間門口,憂郁的眼神望著丈夫,沙啞地說:“好好照顧寶寶,我定了蛋糕,待會就送來!”然后扭頭離去,看著她的背影,我忽然間有點淡淡的憂傷,不禁對她說:“加油!你和寶寶很快會團聚的!”
當我們翻看病例時,意外的發現今天是寶寶的生日,立刻聯系了營養科為寶寶煮了一碗生日面,用餐時和媽媽定的的蛋糕一起送進了房間。
看著這位父親給寶寶吃蛋糕和生日面時的平和、安詳、喜悅和幾分難以描述的表情,我眼眶不禁有點濕潤。心中頓生一泓慰藉:或許對于寶寶而言,這是一次最簡單的生日,但此時此刻卻涵義非凡,這里孕育著春天的氣息,這里有春天的溫度,這里不禁飽含了母親深深的愛意和我們醫護人員的默默地祝福!更包含著不屈生命,戰勝疫情的力量和信心。有了這些堅韌的春意萌動,明媚的春天還會遠嗎!
看似冷漠的隔離病房,卻充滿了無盡的溫暖,因為我們阻隔的是病毒,卻阻擋不了親情之愛、醫者之愛。面對患者渴求健康的目光,我們更需要用鼓勵的眼神傳遞力量,用有力的雙手攙扶著患者越過心靈的沼澤,帶給他們戰勝病魔的勇氣和生存的力量。
希望我們的一絲溫情,一份關愛,一滴汗水,一個眼神,換來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安康。

撰稿: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陳莉
審閱:庹焱
版式、文字、圖片編輯:張詩怡
原標題:《【抗疫天使】隔離病房的春意——陳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