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以為是“更年期”,醫生為何建議看內分泌科?
原創 楊秉輝 醫學科普與文藝創作
一
上帝造出了亞當,怕亞當寂寞,又抽出亞當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孰知他(她)們不安本份、偷吃了禁果,弄出一堆事情來。從此詩人有了遐想、小說家有了題材,這世界從此也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男女有別”,“別”的關鍵,從生物學上來說,在于性激素。男性的睪丸、女子的卵巢是性激素的主要產地。青春期過后,睪丸、卵巢發育成熟,不但能能制造精子、卵子以備生兒育女、延續種族之用。還分泌性激素,使男人有了陽剛之身、女人有了陰柔之軀。
遺憾的是,比之于其他如心、肝、脾、肺諸器官的功能,這睪丸、卵巢的功能不但啟動晚、而且衰退早。這其中又以卵巢為最,女子一般十三、四歲來月經,標志著卵巢功能啟動,但到四、五十歲卻就早早地衰退了下去,卵巢不再排卵、月經停止,分泌的雌性激素也就逐步減少、乃至停止。嘗想上帝作此安排,諒是他老人家沒想到人會發明避孕術,自有能力控制生育,而越俎代庖地設置了這個門檻,讓婦女人過中年就別再生育了,以免這世界容納不下。只是想不通為什么要讓這雌性激素也逐步停止了分泌,讓女人人老珠黃。
當然,人生的價值不在容貌,老年婦女雖然已經不再有花容月貌,但她們有更多的慈祥和睿智,治國、持家的經驗更成熟,對社會、對家庭的供獻更值得尊敬。不過雌性激素的作用不僅在形成和維持女性的容顏體貌,雌性激素對人體許多器官的功能和形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比如婦女的雌性激素一旦缺乏,骨骼中的鈣便易流失,導致骨質疏松、進而骨折的風險增加;心血管病的研究顯示:絕經前的婦女與同齡的男性相比,心血管病的風險明顯較小,而絕經后則迅速上升,以致與男性相同。則反證雌性激素對女性心血管的健康有保護之作用。
婦女卵巢功能的衰退以月經的逐步停止為主要表現,這個過程一般始于45-50歲,歷時約3-5年。這段時間名為“圍絕經期”,俗稱“更年期”。更年期的婦女體內雌激素逐步減少,會給婦女帶來許多不適:頭昏、失眠、煩燥、易怒,心慌、潮熱、多汗、蟻走感(若有螞蟻在身上爬行之感)等等,癥狀輕重不一,持續時間長短不等。
近年科學知識普及,許多婦女都漸知此事,當然是好,因醫學界亦希望婦女能了解此為生理現象,並非病態,泰然處之,有利于癥狀之減輕。
二
有趣的是在職場中,此等年齡之女性,多數事業有成,大小都是個“主管”。主管管著一班小青年,遇有工作不力者或稍批評,被批評者心中不快,于是祭出年輕優勢,往往背后譏主管為“更年期”以自慰。久之,甚至網上、坊間有了“老更”一詞,概言更年期癥狀嚴重之謂。
更年期之癥狀,如心慌、潮熱、蟻走之類,只有自己知道。但煩燥、易怒之事則可表現于外,乃成更年期之標志。煩燥、易怒本與人之性格有關。但慣常平和、耐心之人,忽而如此,確須引起對其身心健康之關注。
有趙老師者,供職于市內一所重點中學。二十余年教書育人,成績斐然,前年被評為高級教師、任語文教學組組長,去年並任命為學校副校長,負責教學質量管理事宜。所屬民主黨派亦推薦其成了區政協委員。趙老師為人謙和、行事低調,同事之中口碑甚佳。
趙老師的先生原先也從事教育工作,經商大潮中下海經商,如今經營一家公司,業務亦頗發達,有一子,被他們教育到美國去了,前年畢業于美國名校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已就職于一家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亦有往來,公私兩便,常能回國省親。
這樣結構的家庭,如今亦是中國一般民眾心目中的理想模式。趙老師掙錢雖然不及先生、甚至也不及兒子多,但若論社會地位,卻是這個家庭的主干。
我國社會慣于“學而優則仕”,趙老師教書教得好,便請她做校長。校長要管理學校,趙副校長雖是分管教學質量,與本職工作還比較接近,但開會、檢查、總結、評比,終非二十多年擅長之事。以趙老師之性格、實不十分適應此種管理事務。而趙老師辦事又極認真,事必親躬不說。又長“自我批評”、認為作為領導應該承擔責任。比如上半學年教學質量評比,本校在幾所市重點中學中排名下滑。初三的一位學生家長還給教育局寫信、說學生作文中有些錯別字,批閱老師也不給糾正。還有一次區教學督導組來校聽課,偏偏那天任課的小王老師差點遲到。這些事都讓趙老師十分郁悶,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愧對上級的信任。
偏是先生的公司又遇到了合同糾紛,最后雖然打贏官司,但損失了上千萬元無法追回。更讓趙老師揪心。
三
趙老師虛歲50,月經逐步稀少自屬常情。不過近來經常失眠,失眠的原因是心煩,學校的事、家庭的事都足以讓趙老師難以入眠,趙老師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能擺脫。說也奇怪,照說夜間失眠,白天應該精神不振,但趙老師不然,白天照常精力充沛,只是與以往不同的是比較容易激動,過去行事低調的趙老師,如今卻常常“光火”。一次為了一點小事竟與分管后勤工作的另一位副校長發生爭執。
學校老師都是知識份子,當然都知道婦女到了這個年齡、難免會出現“更年期”的現象,大家到也不十分介意。趙老師起初並未將失眠、煩燥之事歸結于更年期,只道是工作壓力過重與家中事情不順所致。但除失眠、煩燥之外,趙老師亦覺心慌、多汗,由多汗想到發熱,自己私下一測還真有幾分熱度,上網一查,說是“更年期綜合征”便有心悸、潮熱的現象,于是趙老師心中有數了:自己患上“更年期綜合征”了。但有點奇怪的是除了這些更年期的癥狀外,大便次數增多,吃得不少,但人卻瘦了。
趙老師的先生是有糖尿病的,他知道糖尿病會“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減少。他忽然想起夫人大約也有糖尿病了,而且他認為趙老師大便次數多其意與多尿同,反正是排泄增多。家中有自測血糖的設備,便力主夫人測一測,但測的結果是血糖正常。
趙老師的先生想做夫人的醫生沒做成。但是“知妻莫如夫”,到底二十多年夫妻做下來了,趙老師的先生隱約覺得趙老師恐怕不單純是更年期的問題,可能有了什么病,于是力主到醫院檢查。趙老師難拂先生美意,也覺得這樣挺下去終不是辦法,于是便同意到醫院看病。
一日趙老師來到市立醫院,掛個婦科的號,接診的是一位老醫生,趙老師自稱她是“更年期綜合征”,請教應如何治療以減輕癥狀。老醫生聽了趙老師所說的癥狀,叮著趙老師的瞼看看,再拿起趙老師的醫保卡仔細端詳了趙老師醫保卡上的照片,弄得趙老師莫名其妙。然后老醫生說:
“你去看內科吧”。
趙老師不解,那老醫生說:
“我看你眼睛突出,怕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毛病”。
趙老師大感意外,“甲狀腺機能亢進”聞所未聞,而且自己眼睛突出,怎么也并無感覺?便再問:
“那么,要不要看眼科?”
婦科的老醫生道:
“突眼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表現之一,看內科內分泌科便可以了”。
趙老師依言看內科內分泌科的專家門診。內分泌專家是一位和藹的長者,問了病況,又檢查眼晴、甲狀腺、聽了心臟,還讓趙老師閉目伸平雙手,趙老師的手竟是不自主的細顫。查到這些征象,專家對趙老師說:
“你不是更年期綜合征,至少不主要是更年期綜合征。你患了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驗驗血吧,留個底,以后好比較。我給你開些藥吃、會好的。”
趙老師如釋重負,依言驗血、配藥,回家服藥。個把月下來,諸般癥狀竟明顯地減輕了。驗血復查,相關指標亦明顯好轉。繼續服藥半年,癥狀全消、指標正常,突眼亦不顯著了。
同事中有更年期綜合征者,都前來“取經”。
趙老師概言:
“身體不適就得看醫生,不要自己給自己診斷”。
楊醫生曰:
更年期綜合征是十分多見的病癥,又由于這病意味著婦女女性激素的衰退,故婦女本人亦多不愿談及此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癥亦多見于中老年婦女,其癥狀卻與更年期綜合征頗多相似之處,故易混淆。若婦女諱言更年期綜合征,則有可能使甲狀腺機能亢進癥得不到及時的診斷與處理,于健康方面頗為不利。
有病還得看醫生,不能簡單地理解:“最好的醫生是自己”,自己給自己貼標簽。
原載:楊秉輝著《財務科長范得“痔”》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4
原標題:《並非“老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