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萬億日元損失不可避免,奧運承辦太貴才是更大問題
在嘴硬了幾個星期后,不久前日本政府和奧組委終于松口,決定東京奧運會延期到2021年,仍然稱為“東京2020”。日本政府終于能專心防疫而不用擔心可能造成的損失了,因為損失已經不可避免。
那么奧運延期到底有多大影響?延期之外承辦奧運的問題是什么?
東京奧運會損失或高于250億美元
在東京申奧的文件中,預計的場館有37個,其中15個是已有的場館,剩下22個新建場館中有11個為永久性場館、11個為臨時性場館。

而新建場館和租賃場館的費用合計可能達到51.75億美元。
如果奧運會取消,所有的臨時性場館的費用和原有場館的改造費用都將白費,同時,9個單獨為奧運會新建的永久性場館的作用也很難發揮。
即使是現在這樣延期,現有場館的延長租賃費用也會直線攀升,而新建場館的維護費用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另外,除了場館新建與租賃,相關人員的費用、城市基礎設施改造的費用占總支出的比例更大。2013年申辦時,東京奧運的總預算是73億美元,此后上調到126億美元。
更何況,實際支出一般遠比預算大得多。

日本政府本來希望能夠吸引足夠多的游客和國際關注重振日本經濟,但是這一預想在明年能不能達到還不知道,今年的財政狀況和國內經濟一定先收到巨大的沖擊。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日本因為各項預算嚴重超標,已經支付250億美元。甚至有機構預測,在疫情影響和奧運會延期的雙重打擊下,日本2020年經濟損失將達到萬億日元,進入衰退幾成定局。
史上贊助最多的奧運會
當然損失的不只是日本政府,由于延期造成的大量額外支出可能還是需要現有的贊助商拿出更多的贊助費,甚至引入新的贊助商。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東京2020年奧運會的收入主要為4塊,分別為贊助費(來自于當地企業)、門票收入、轉播權銷售收入(由國際奧組委提供)、頂級項目(Top Programme),各自占比總收入的55%、14%、13%、9%。
國際奧委會有14家全球合作伙伴,例如阿里巴巴、可口可樂、英特爾、三星等企業,也有普利司通、豐田、松下三家日本本土企業。據了解,以上14家全球合作伙伴每年要向國際奧委會支付10億美元左右。
而根據國際奧委會發布的公開數據,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國內贊助商還包括15家金牌合作伙伴、32家官方合作伙伴、19家官方支持商,總計66家贊助商。
對于本土舉行的奧運會,日本國內企業表現出非常高的熱情。
在這66家贊助商當中其中有63家總部都設在日本,加上奧委會全球合作伙伴中的3家日本企業,可以說,日本企業深度參與了本屆奧運會的運營當中。
這也使得東京奧組委收到的贊助費用達到了奧運會歷史最高水平。
據《金融時報》報道,東京奧運將是有史以來贊助規模最大的體育盛會——贊助總值達到31億美元,比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總和還多。
如果投入的資金沒有能夠及時帶來一定的宣傳效果和收益,贊助商們也可能會因為資金流限制退出贊助商的身份,2017年麥當勞終止與奧委會的贊助協議就是一個例子。
在奧運的支出和風險那么大,那么收入又怎么樣呢?
賺錢還是不賺錢?都是問題
其實奧運會對于商業一直都是欲拒還迎。




按照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起人顧拜旦的構想,奧運會通過門票和個人捐贈維持運轉。
但是針對這么龐大的運動會,門票和捐贈并不能彌補舉辦地的花費,從1912年開始,媒體報道權和相關的商業合作的權益成為奧運會創收的手段。但是,過度的商業化也顯然不符合奧運創辦的初衷。
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成為商業廣告出現在奧運場館中的唯一一屆奧運會。這屆之后,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就制定了奧運場館中不得出現商業廣告的規定。
這之后,奧運會的主要收入還是靠政府公共支出。
雖然隨著電視的普及,奧運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但對于電視轉播權,金額還是屬于“看著給”的階段。1964年倫敦奧運會,BBC給了3000美元的轉播費,如果按照黃金價格換算成今天的價格,只有100萬人民幣左右,現在的隨便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就可以承包奧運會的轉播權。
1984年洛杉磯舉辦奧運會,由于市州和聯邦政府都拒絕將公共資金用于這項賽事,奧運被迫利用私人商業組織運作,這也成為了奧運商業史上的里程碑,奧運會逐漸發展出了完善的轉播權競拍和贊助商制度。
在國際奧委會2020版的營銷報告中,收入有73%來自轉播權,18%來自TOP贊助商,其他收入不到10%。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之后,奧運的轉播才覆蓋了全球所有國家。轉播權的招標制度使得轉播費用直線上升。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轉播費用收入達到28.68億美元,是1984年第一次招標的十倍。
這些成熟的商業體系給奧運帶來了新的生機,申辦奧運的城市也達到歷史最高值。

中國申奧的兩屆都在這個高點,難度也非常大。但是好景不長,舉辦奧運會很快又陷入了嚴重虧錢的怪圈。
原因有很多,包括參賽人員和項目不斷增加導致比賽規模和成本增加、奧委會要求的收入分成比例增加、全球的大城市的基建改造意愿不強等。同時,由于二三級贊助商的權利僅限本國,所以這一層級的贊助取決于該國經濟規模,所以只有少數幾個經濟大國的二三級贊助商能夠提供足夠多的贊助。
在2012年之后的奧運會的申辦城市數量瞬間下降,所以針對2024年的兩個申辦城市,國際奧委會一個也沒有放走,把202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一起給了出去。
然而,如果奧運會的運行體系不改革,沒有城市申辦的情況出現也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
[1]東京2020申奧文件
[2] Flyvbjerg, B., Stewart, A., & Budzier, A. (2016). The OxfordOlympics Study 2016: Cost and cost overrun at the games. arXiv preprintarXiv:1607.04484.
[3]奧委會官方網站
數有范兒工作室
編輯 | 三只猴
設計 | 玻色子
版面 | 蒼耳
責編 | 知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