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失去與思念:一本哀傷中的自我心靈陪伴手冊
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人們常常選擇避而不談。但對于喪親者來說,親人離世,尤其是突然離世所帶來的哀傷與巨大變化可能會影響其身心健康,以及未來的生活與發展。
為了幫助喪親者更好地處理哀傷,在專業指導和工具的輔助下開展自我關懷、自我療愈,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編制了《我的失去與思念49天——一本哀傷中的自我心靈陪伴手冊》(以下簡稱《手冊》)。
《手冊》作者之一,從事了二十年臨終關懷工作的上海新華醫院崇明分院寧養院資深社工孫瑛說:“喪親初期,喪親者會有劇烈的痛苦哀傷反應,例如悲傷、憤怒、否認、焦慮、孤獨、愧疚、抑郁等,這些反應往往都是喪親者必然經歷的過程,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正常情況下,喪親者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并逐漸把哀傷整合進自己的生活中,最終能夠接受現實,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建立起新的生命意義?!薄妒謨浴返淖饔镁褪桥惆榘械娜烁玫刈哌^這個整合的過程。
關于《手冊》的創作過程,另一位作者,新華醫院的社工馬凱旋說:“在‘戰疫情’生與死的陪伴中,我們深感,平時開展哀傷輔導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現在這種情況下急性哀傷比較多,從實務的角度考慮,更需要有一個‘抓手’、一個工具,讓專業助人者可以帶著這個工具去第一線開展服務;也讓有需要的人利用這份工具幫助自己?!?/p>
中國民間自古以來有“做七”的習俗,“頭七”設立靈座,每日哭拜,每個七天都有一次紀念,直至“七七”四十九天。從現代心理學視角來看,這樣的儀式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寄托哀思、宣泄情緒的途徑,是一種與過去、與逝者連接的方式,有撫慰生者心靈的作用。
借鑒傳統文化和依托相關專業知識,《手冊》為使用者準備了七周49天的“任務”,每周一次小結,讓使用者跟隨著手冊中的話語引導,記錄自己的想法,梳理自己的情緒,形成自己的計劃,逐步完成與逝者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慢慢地實現與逝者“健康的持續性聯結”。
今日刊發的是《手冊》第一周的內容,完整電子版將于近期在公眾號“社工抗疫之聲”(微信號:SWZhuan2018)發布。使用前請閱讀《關于這本冊子的使用》,了解手冊涉及的基本概念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請記?。?/p>
哀傷是愛的延續,它不一定能被修復,更需要的是心靈空間的安放。藉由自我心靈陪伴,讓我們緬懷逝去親人、允許自己悲傷、正視內心傷痛、將哀傷攜帶在生命中繼續前行?!R鳳芝,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