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些“被魔鬼偷取靈魂”的孩子,該如何拯救?
原創(chuàng) 崔永華 好大夫

“有這樣一群孩子生活在我們中間:
雖然和你近在咫尺,卻讓人覺得就像星星一樣遙遠。他對你視而不見,一天到晚拿著玩具車的輪子轉(zhuǎn)啊轉(zhuǎn),對別的都不感興趣;他可能踮著腳尖走路,就像沒有適應地球的重力,又怕發(fā)出響聲把自己驚醒;
他對周遭一切都毫無反應,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發(fā)笑,或者反復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今天星期幾?’答案必須是他認定的‘星期三’,否則就聽不見。
他們像中了咒語,被封閉在一個我們無法知道的夢魘里。”
這段話中所描述的一群孩子其實就是現(xiàn)在被稱為“自閉癥”的孩子。過去人們曾把自閉癥兒童稱作是「被魔鬼偷去了靈魂的孩子」。而現(xiàn)在,人們把他們描述為:住在遙遠星球的孩子們。由于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外人難以理解,因而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學名為“孤獨癥”。
一、自閉癥兒童會出現(xiàn)哪些癥狀表現(xiàn)?
不同的自閉癥兒童有不同的癥狀,但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說話晚、反應遲鈍、不合群、不懂得怎樣與人交往和溝通;有的伴有智力發(fā)育落后、存在認知、感知缺陷;有怪癖、興趣范圍狹窄、行為方式刻板僵硬、長時間游戲方式不變、缺乏對物體的想象及靈活運用它們的能力;注意力渙散。

也有一些患孤獨癥的孩子智力發(fā)展不平衡,對某一方面很敏感,有突出的表現(xiàn),比如在音樂、繪畫、機械上;而在其他方面就很差,尤其是與人交往的能力與年齡很不相襯。
需要說明的是,越是這些“局部”聰明的孩子,他們的精神問題越是容易被父母忽略,從而會延誤早期干預。隨著年齡的增長,比如到青春期、成年,有的可能還會伴隨著其他的一些癥狀表現(xiàn)。
多數(shù)自閉癥兒童在二、三歲就有明顯的異常表現(xiàn)。其發(fā)病原因不明,盡管全世界的科學家和醫(yī)生從遺傳、神經(jīng)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因素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仍未能闡明兒童自閉癥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此病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幸可能“遭遇”了這種病,父母該怎么辦?是選擇放棄、逃避、默默承受,還是理智、平和、坦然地面對現(xiàn)實,以愛和理解給孩子實實在在的幫助?
因為,面對這些孩子,父母真的沒有理由強求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調(diào)整自身、依據(jù)他們自身的發(fā)育狀況,用愛心、耐心幫助他們,協(xié)助他們最大限度地改善現(xiàn)狀。
二、以下建議供參考:
1、要走出觀念上的“誤區(qū)”
當懷疑、證實孩子是自閉癥的時候,父母們的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社會普遍性。首先,刻意隱瞞實情,家長們最先想到的,不是今后孩子的發(fā)展問題,而是考慮自己怎樣去面對親友、同事、鄰居的異樣眼光,殊不知這樣下去,就很難讓孩子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和訓練,就會錯過最佳的訓練時間。
做父母的精神受挫是可以理解的,但為了孩子的將來,一定要擺正心態(tài),勇敢地把孩子帶出去,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2、不要過早定性
孩子有一些異常表現(xiàn),但父母四處求醫(yī),就是求證不出孩子到底是不是得了自閉癥。這時父母怎么辦?明智的做法是不給孩子定性,把他們作為正常孩子來看待,給予相應的教育,朝著正常的方向引導。同時降低自己的標準,送孩子進普通的幼兒園,為了不給孩子“不如別人”的感覺,父母可嘗試把4歲的孩子放在3歲孩子中間、3歲的孩子放在兩歲的孩子中間,讓他和自己起點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不給他造成太大的精神壓力。
3、不要過分心急
當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癥后,有些家長會失去理智,千方百計地用各種方法甚至是一些迷信的做法來試圖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結(jié)果,非但沒有讓病情得到改善,反而增加了孩子的異常脾氣,甚至干脆不再配合訓練了。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康復。
4、具體策略:父母在家中如何幫幫孩子緩解“孤獨”?
自閉癥兒童的治療和早期干預,離不開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很多時候需要專業(yè)人員指導。但在家中,父母同樣可“主動出擊”:
(1)與教育“掛鉤”
對于自閉癥孩子的康復,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教他們學習生存的技能和與人交往的規(guī)則、方法。爸爸媽媽不妨把他們看成是正常的孩子,營造一個讓他們學著自己照顧自己的氛圍,比如自己穿衣服、穿鞋,自己吃飯,自己洗手、洗臉;學習適應環(huán)境和與人配合。
但設定的目標應貼近孩子,同時把這個將要達到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細小的目標,一點點地、分步驟去實現(xiàn),使他們稍稍努力就能看到成果;之后反復練習,將成果鞏固下來。如果設定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百分百地會令孩子產(chǎn)生挫敗感,使他們剛一起步就退縮回來,欲速則不達。
因為,對一般孩子來說很容易學會的生活技能或短時間內(nèi)就能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孤獨癥孩子卻要學習半年或更長的時間。所以,爸爸媽媽在心里給孩子定的標準一定要比同齡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緒和攀比心理萬萬不能有。
教這些孩子有意識地與人交往,先要讓他們對交流感興趣。比較好的方法是長久地和近親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親人的手勢、動作、語言、表情、相互表達和回應的方式、交往的技巧;耐心地給孩子反復示范,一次次地引領孩子模仿。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最好能將日常生活的內(nèi)容與訓練結(jié)合起來,變枯燥的訓練為有趣的游戲,逐漸讓孩子感覺到這是個很好玩的活動,進而對父母即對“人”發(fā)生興趣。孩子得了孤獨癥,既不是爸爸媽媽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錯。父母應說服自己與自卑心理“絕緣”,帶孩子走出家門,到處看看;幫助他找到小伙伴,在與小朋友相處的細節(jié)上給予及時的指導,擴大其生活范圍。這對孩子萌生交往的愿望很有好處。
(2)時刻和孩子說話
自閉癥孩子絕大多數(shù)語言發(fā)育遲緩,有的甚至喪失語言能力。他們面臨的共同難題就是學會說話,利用孩子吃飯睡覺以外的所有時間教他說話,是家人不能回避的現(xiàn)實,而且要持之以恒。
語言訓練可分階段進行。比如,前期準備階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動作,像張大口、閉嘴、打哇哇、伸收舌、彈響舌、舔舌、咬舌、模仿發(fā)聲等等,以鍛煉口、舌、唇、齒的靈活性。讓孩子知道聽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動作的意義———拍拍手表示高興、擺擺手表示再見、拉拉手表示友好。
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開始下一步“發(fā)單音”的訓練了,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從稱呼最親近的人“媽”開始學發(fā)唇音;在拍一拍、抱一抱、打一打的動作中學習爆破音;借助孩子喜歡的食物和玩具學習一些詞匯,如糖、梨、棋。

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目光注視及與父母的對視,使之能模仿爸爸媽媽的口型發(fā)音。如果孩子的發(fā)音不準確,沒必要在短時間內(nèi)刻意糾正,以防影響他的學習興趣。
當孩子的單音字說得比較好了,就可以著手教他學雙音節(jié)詞語了,并將認知滲透其中,依靠實物和圖片,教孩子會說“杯子”、“面包”、“橘子”、“猴子”。有了這些“鋪墊”之后,再對孩子做簡單的問答訓練,目的是讓他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學習溝通。
(3)感覺統(tǒng)合與信息刺激訓練
對來自身邊的信息,自閉癥孩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源于他們大腦發(fā)育的偏差。適當?shù)貙⒆幼鲆恍└杏X統(tǒng)合訓練,如爬、蕩秋千、走平衡木、跳繩,這些簡單易行的活動都可以在家中進行,對改善其反應遲鈍和動作不協(xié)調(diào)有一定的好處。
絕大多數(shù)自閉癥孩子自我封閉,拒絕任何新東西、新變化,缺乏主動性,但對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很執(zhí)著。因此,爸爸媽媽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捕捉到孩子的興奮點,對他感興趣的事情給予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如果孩子喜歡反復玩水,媽媽不妨為他準備熱水、冷水、溫水,和他一起細細地感知;了解水蒸氣、水、冰幾種不同的水的形態(tài);借助打開水龍頭的角度不同,讓他體驗水流大小的變化;準備一些瓶瓶罐罐,洗澡的時候任孩子將水從一個瓶子倒到另一個瓶子,感知容量的多少;把裝有水的瓶子和空瓶子放在水面上,讓他明白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假如孩子對音樂、繪畫或機械很投入,爸爸媽媽最好能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氛圍,把與之有關的信息搜集起來,講給孩子聽、和他動手做。以此為突破口,把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其他信息及時傳達給孩子,借助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消磨他們身上某些刻板的行為模式。
總之,認識自閉癥,正視自閉癥,與孩子一起面對自閉癥,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慢慢引領孩子走出自閉和孤獨。
原標題:《這些“被魔鬼偷取靈魂”的孩子,該如何拯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