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代扣黑洞”不是消費糾紛,是刑事犯罪

首先,一些小品牌的第三方支付,并不像大家默認的那樣的專業、安全,甚至有“內鬼”在搞內外勾結。據相關判決,目前“偽商戶”找黃牛開通一個代扣渠道,只需要付二三十萬元。找到“內鬼”,一家騙子公司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能堂而皇之扣你的銀行卡里的錢的“委托方”。北京暢捷通支付技術有限公司工作的袁某,在得到犯罪分子的按代扣款7-10%分成的承諾之后,就為一家子虛烏有的汽車租賃公司在暢捷通上開通代扣通道,導致顧客的2570萬余元損失,而自己被判“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僅獲刑一年四個月。
其次,對利用第三方扣款的網絡詐騙,很多人甚至職能部門還是將之視為“消費糾紛”。
有人下載一個借款App,輸入銀行卡號等信息后,被要求輸入“驗證身份”的短信驗證碼,結果收到的是扣款驗證碼,錢就沒有了。
遇到此類情況,很多消費者的第一反應是反省:是自己哪里訂東西了?卻不知道這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金融騙局。因為有了正規的第三支付平臺的“畫皮”,很多犯罪分子騙得理直氣壯,遇到投訴,先是做出一套假合同,再不行,就跟投訴人進行電話談判,先退一半的錢,遇到硬茬才肯退全款,有的犯罪分子甚至囂張到,要求被騙者上傳拿著身份證的照片來“自證清白”,或者要求退回錢之后,一定要在投訴平臺上撤回投訴內容,以方便他們繼續騙下去。
明晃晃的網絡詐騙,因為有第三方支付參與,就穿上合法的外衣,司法機關一時不便認定是消費糾紛,還是刑事犯罪。明明是網絡詐騙,卻讓消費者先自證“自己沒授權過”,如果不能自證,那么就可能降級成為一場消費糾紛。甚至發生過這樣的咄咄怪事,一名羈押期間的嫌犯,其被警方扣押的工商銀行卡中16.9萬元余額,居然被以網銀代扣的方式盜刷,警察為這名嫌犯“出頭”維權,將代扣犯罪團伙一舉拿下。
一些新興的第三方支付的內部風控成了擺設,頂著金融支付牌照做著最粗野的詐騙偷竊的勾當,金融監管部門必須有所動作,不能讓這些敗類毀了堪稱中國創新名片的電子支付。另一方面,面對犯罪分子隨時可能借“代扣”之名打開你的銀行卡,司法定性必須升級,及時將之認定為刑事犯罪,不容這種犯罪混跡于“消費糾紛”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