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吃幾口就中毒了?清明將至,這些野菜千萬別亂吃
急診醫學資訊
你還在挖野菜嗎?
41歲的陳先生回到家時,怎么也沒想到,妻子做好一桌香噴噴的菜,會讓他從鬼門關走了一遭!
桌上一盆綠油油的炒“野芹菜”十分誘人。陳先生吃了炒芹菜,但沒有想象中的鮮嫩,只感覺咽下去舌頭、喉嚨頓時又麻又辣。“芹菜怎么會是辣的?”疑惑的陳先生翻看了下炒芹菜,卻并未見到辣椒,又嘗了一口,舌喉的麻辣感更強了。
“這芹菜哪里買的?”妻子回答說是野外河邊采的。這時,陳先生又吃了一口,一聽妻子所說,趕快將還沒咽下去的菜吐了出來。

晚上11點多,陳先生趕到了醫院急診室,這時他的整條舌頭都麻木了,而且嘴巴里感覺辛辣無比。問清情況后,接診的周挺醫生急忙安排給陳先生洗胃,一邊讓護士將野芹菜拍了圖傳給寧波市農業局的工作人員。
農業局方面很快反饋:這野菜名叫石龍芮,很像芹菜,含劇毒。

幸虧衛生院已經對陳先生實施了催吐,而且陳先生吃下去不多,所以中毒不深,從驗血情況看,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功能未見明顯損傷,但是洗胃時發現,胃里仍然還留有野芹菜殘留物。

這樣的案例,年年發生!
“我從昨天夜里開始鬧肚子,胳膊上還起了小紅疙瘩,這是咋回事啊?”一位來急診科看病的杜女士說。據了解,清明放假期間,杜女士一家去老家掃墓,之后,在山上挖了點野菜,回家后做了薺菜餅,吃了后當晚便開始腹瀉。醫生仔細檢查后認為,可能吃了薺菜后輕微中毒,出現了腸胃和皮膚過敏。

但也是細菌滋生的活躍期
很多水果蔬菜容易發芽、霉變
變成有毒或毒性增高的食品
如果不小心誤食
就容易引起食物中毒或過敏
每年因為吃野菜食物中毒的報道不在少數

有不少人喜歡采摘些時鮮的野菜

食物中毒又該怎么預防呢

食物中毒者最常見的癥狀是劇烈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表現為急性腸胃炎的主要特征。上吐下瀉嚴重的,還可能發生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器官功能衰竭等癥狀。

01
野菜
春季天氣逐漸轉暖,各種野菜生長旺盛,不少人喜歡到郊外摘野菜吃。在野菜采摘時,要注重新鮮,不認識、不熟悉的野菜不采、不吃,烹制野菜前應清洗干凈。




毒蘑菇
南方地區導致人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有兩類蘑菇:一類是鵝膏菌屬,包括灰花紋鵝膏菌、致命鵝膏等;另一類是紅菇屬中的一些種類,包括亞稀褶黑菇、日本紅菇等。部分有毒蘑菇和可食用的蘑菇長相非常相似,不要輕信所謂的“民間偏方”來辨別蘑菇是否有毒。

未煮熟四季豆、豆漿等
豆類植物中含有植物紅細胞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劑、皂素、植酸等,在未煮熟煮透的情況下,毒素可進入人體,導致惡心、嘔吐等消化道中毒癥狀。烹飪四季豆、蠶豆和豆漿等,一定要徹底煮熟煮透。
04
鮮黃花菜
鮮黃花菜里含有秋水仙堿,本身無毒,但進入人體后被氧化成有毒的秋水仙堿。建議在食用鮮黃花菜時,先用清水充分浸泡、沖洗,吃時用沸水焯的時間稍長一些。長時間干制也可破壞秋水仙堿。
05
發芽或青皮土豆
土豆中的龍葵素通常在土豆發芽或變綠后大量增加,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龍葵素含量高。土豆應存放在通風處,已經發芽、變綠的土豆不宜再食用。

去年冬季腌制的酸菜、咸菜
隨著春季氣溫的升高,酸菜和咸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增加,一次性食用過多或食用顏色過深、已變質的酸菜或咸菜,容易引起亞硝酸鹽中毒。

冷凍海產品
春季是海產品的產出淡季,如冷凍海產品存放時間過長或存放不當,就容易腐敗變質,所含的蛋白質就會分解,并且產生胺類、可溶性毒蛋白、吲哚、惡臭素等有毒害的物質。而且這些有毒害的物質,加熱煮、熬并不能徹底破壞其毒性。
08
霉變甘蔗
“清明蔗毒過蛇”!春季氣溫逐漸回暖,空氣潮濕,甘蔗糖分含量很高,收割以后經過長途運輸,儲存時間過長,就非常容易霉變。霉變甘蔗會產生節菱孢霉菌,節菱孢霉菌產生的三硝基丙酸,被人食用后會導致丙酸中毒。一般情況下,霉變最早是從芯開始的,紅心甘蔗就是霉變現象。

01
飲水
立即飲用大量的干凈的水,對毒素進行稀釋。
02
催吐
如進食的時間在一至兩小時前,可人為幫助催吐,盡快排出毒物。
03
導瀉
食物中毒后時間已超過兩小時,但精神較好,則可服用瀉藥,促使中毒食物盡快排出體外。
04
解毒
如果是吃了變質的魚、蝦、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ml加水200ml,稀釋后一次服下。
05
保留食物樣本
在發生食物中毒后,要及時保存可能導致中毒的食物樣本,以提供給醫院進行檢測,要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

做好餐具、炊具的清洗消毒工作;
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在烹調食物和進餐前注意洗手;
要盡量少到不衛生的街頭大排檔或證照不全的小餐館就餐;
不要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購買生肉時,要注意識別有無檢疫部門的檢疫圖章;
隔夜、隔餐食品應低溫儲藏,再食用前要充分加熱,提倡“現買、現做、現吃”。

新華網、CCTV生活圈、 安徽共青
原標題:《沒吃幾口就中毒了!清明將至,春天里的這些野菜千萬別亂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