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疫日記 | 護理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學湖北話交談
原創 上海市護理學會 上海市護理學會


本欄目發布的原創事跡的圖文資料均由上海市護理學會團體會員單位護理部供稿。特此鳴謝!
本期“抗疫天使”專欄,我們講述的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護士鄭吉莉的故事。
今天的主人公是來自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心臟外科監護室護理團隊的護士長鄭吉莉,在接手心臟外科監護室擔任護士長工作的10余年來,她以自己扎實過硬的基本功和豐富的急救經驗帶領整個團隊銳意進取,屢創佳績。
與此同時,她是SARS期間待命時刻增援上海對口支援香港醫療隊的無名英雄,2005年印度洋海嘯的救援戰場上更是有著她的身影。而這一次,當新冠疫情兇猛襲來之時,她又一如既往地沖在第一線,毫不猶豫跟隨中山醫院醫療隊來到了疫情最前線—武漢。
中山標準,關口前移
作為接手武漢大學東院區22病區護士長的她,從踏入病區的第一天起,就帶領小伙伴們開始著手病區的全面改造。從環境的規整到潔污區域的分類,從每班的工作細節到患者病情的護理分級。小到走廊的物件擺放,大到危重癥搶救儀器的選配和調試,事無巨細,鄭吉莉都能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將“護理的中山模式”運用到抗疫一線中。她說:“‘中山標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十分有助于醫療隊隊員開展工作,也給危重患者帶來更多希望。而阻擊疫情并非一朝一夕,是一場持久戰,我們必須要以科學可行的方法高質量地完成任務!”
短短幾天,這里的普通病房就被初步改造成具備危重患者救治的特殊病房?!瓣P口前移”保證最高標準!雖然軟硬件都并不完美,但鄭吉莉卻始終沒有放棄對“中山標準”的追求。
面對新冠疫情,醫務人員的感控始終是她的心中大石,作為病區的“大管家”,她不停地向所有醫護人員傳達著,只有醫護人員零感染,才能更好的救治患者,才能全面贏得這場戰役勝利的信念,她切實督促每一位進出病區的人員洗手、消毒,逐個檢查防護服的穿脫,叮囑成員們做好自身防護,這些點點滴滴的努力,都匯成了鄭吉莉工作的日常。

護理人員只有對重癥病人的這些情況進行密切觀察,才能為醫生的診斷和治療爭取時間。這由普通病房改建而來的病區是長廊型的,并不具監護室病區的觀察條件。鄭吉莉就對病人進行了分區,把病情嚴重的病人集中安置在中間的B、C兩區,病情較為平穩的病人則分布在A、D區,以便及時觀察重病患者的情況。此外,護理關口的前移對于新改造的抗疫病房也尤為重要。中山醫療隊護理組由不同科室的護士組成,建立專科護士培訓、發揮專業所長,就在這次抗擊疫情的護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鄭吉莉看來,“中山標準’的植入加上適當的精細化創新管理是保持高標準的強大保證。
“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宗旨
剛接管22病區的時候,病房內多名年老危重患者讓鄭吉莉牽腸掛肚。有位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八旬老太,長期臥床,生活自理能力嚴重缺失。面對這樣的患者,她聽聞后非常焦急,堅持為蓬頭垢面的老太擦身、洗頭,喂飯……耐心地用剛學的簡單的湖北話與老太溝通交談。語言的障礙似乎無法抹去護士長與之交談的熱情,有時候甚至連說帶比劃,引得這些老人咯咯大笑。她全然忘卻了自己身處在危險的隔離病房,也顧不得厚重悶熱的隔離服帶來的不適。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宗旨。在她的關心中,在她的帶領下,病人們重拾戰勝疫情的信心,護士們也干勁十足!
精益求精,提升護理質量
如果說人文關懷是護理工作的基礎,那么持續質量改進則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有限的條件內不斷提升護理質量,把護理工作做深做精?這是來到武漢以后,鄭吉莉和同事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他們利用護理病患之余的休息時間,按照“中山傳統”,以管理學PDCA方法(即質量管理的四個階段: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為工具,制定出了一套《護理質量持續改進項目》,并不斷補充完善,解決了許多一線護理工作中的棘手問題。
比如,之前護理人員為病人配藥要到住院部藥房,一來一回至少需要20分鐘。到了夜里,藥房人手不足,拿藥時間更長。這樣不僅容易耽誤病人救治,往返途中還會增加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陳軼洪就和護士長鄭吉莉等同事商量,在病區建立了備用藥柜,將一些常用藥提前準備在藥柜中,將藥房端口前移,大大提升了用藥時效。
工作一段時間后,護理人員發現,由于每組護士的交接班習慣不一樣,常常造成重點不突出、信息混亂的情況。護理團隊就引入了國際通用的SBAR交接單,規范詳細地記錄了每位病人的各項數據和既往病史,使接班的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了解得更加詳細,重點也更突出,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鄭吉莉說:“一直以來,中山精神強調的就是扎實、嚴謹,我們到了前線,不僅要做事,更要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p>

作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臨時黨支部的組織委員,鄭吉莉也充分發揮了自己作為黨員的帶頭作用。在工作中做好榜樣的同時,在生活中,她時刻關注著身邊的小伙伴,誰有個頭疼腦熱,她第一時間就會主動關心照顧。記得有一名小伙伴出現牙痛不適,因為疫情的原因就診困難,她親自上陣仔細拍照并連線給上海的牙科醫生,經過早期及時的干預治療,小伙伴很快恢復如初。

撰稿: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護理部
原標題:《【抗疫天使】一切為了患者——鄭吉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