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后疫情時代,如何渡過心理難關?
隨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進入決戰決勝新階段,越來越多的精神心理科專家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后疫情時代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給高危人群、重點人群和普通人群分別量身制定了極具可操作性的應對策略。相信在心理專家的守護下,我們的心情也會像熬過冬寒的春花,迎風綻放。
進入陽春三月,武漢的早櫻已經開了。尤記得二月中旬的某個凌晨,接到了一個來自武漢女生的熱線電話,她問:“你說,我們到時候可以看櫻花嗎?”再觀如今的疫情防控形勢,答案是肯定的。隨著各省市連續多日新增確診病例數為零,除武漢外湖北各市州新增確認病例數為零,武漢首家方艙醫院休艙等消息傳來,仿佛已經在黑暗中看到了那道光。3月4日,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指出“武漢疫情防控進入決戰決勝新階段”,勝利在望。
這場疫情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無論個體還是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受到了影響。人們的心態從最開始的震驚無措、否認形勢的嚴峻、搶購物資,到聚集力量支持戰“疫”,歷經1個多月,精力和思維都牢牢被疫情牽引。但隨著疫情漸明、應激狀態過去后,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內心,“心傷”慢慢浮現,感到沮喪、抑郁,甚至無法面對疫情中的失去。
后疫情時代,心理健康問題更應該得到重視。有研究指出重大災難后罹患心理疾病的人數會逐漸增多,大約20%的受影響人群會在1年內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焦慮、抑郁的人數也會增加。此時,“心理保健”不可或缺,一方面可以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幫助人們重新將精力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助攻”的方式促使社會秩序重建、經濟恢復。
一、疫情后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疫情中,每個人身處的位置、遭遇的事件各有差異,所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有所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高危人群:有重要親屬離世(包括并非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離世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一線醫護人員。重點人群:隔離人員、基層救助人員。一般人群:普通大眾。
(1)高危人群常見的心理問題
至今這場疫情已奪去了3000多人的生命,涉及無數家庭。當親屬逝世這一生活事件發生后通常會有居喪反應,呈現出悲傷、抑郁、焦慮、失眠等反應。一般喪失親人后會經歷4個階段:休克麻木、埋怨自責、抑郁,最后需要一段時間逐步接受親人的離世來恢復。如若應對不恰當,可能會有酒精成癮、安眠藥物依賴等行為,且當抑郁持續可能會出現繼發性抑郁,甚至會有PTSD。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者在疫情后可能出現抑郁的情緒,當應激水平下降,注意力從疫情轉移到自身時,緊張和參與感減退,尚未回歸融入正常生活時容易出現抑郁情緒。大部分患者在就診之前還曾經歷過居家隔離階段,感染了自己的照顧者或親屬,產生強烈內疚感,無法自我釋懷;或者幸存者自責,由于在此次疫情中未染病、未因疾病離世而感到愧疚和自責,為什么是自己活了下來,想象著自己如果做了什么就可以保護他人不受傷害。
對于一線醫護人員來說可能會出現替代性創傷。長期在高風險、高壓之下工作的一線醫護人員,因為目睹了許多悲慘、緊急場面,同時也會因為自己無法救治更多的患者而產生無助感,間接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
當高危人群長時間被各種負面情緒困擾,疫情之后可能會有PTSD,表現為創傷性再體驗癥狀,即重演事發時的負面感受,如做噩夢;回避和麻木類癥狀,即社交逃避;警覺性增高癥狀,即過度敏感。甚至出現自傷自殺行為,疫情后,抑郁情緒持續,遲遲無法重建正常生活,或在疫情中有親屬過世、重大財產損失(如破產)、長時間隔離的無望感,或因封城導致異地流浪無法回家(如在湖北的外地人、在外地的湖北人),因無法就醫而承受身體痛苦的其他疾病(如腫瘤、腎功能衰竭)患者,均有可能出現自傷、自殺行為。
病恥感:盡管疫情到了尾聲或者結束,卻因為“湖北地區”身份證號或因在醫院感染病房工作而遭到其他人的歧視或阻撓,會被譴責因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出門亂逛而感染。
(2)重點人群與一般人群常見的心理問題
強迫行為:具體表現在強迫性洗手、過度清潔等方面。因為新型冠狀病毒通過飛沫、接觸、氣溶膠傳播,疫情期間對洗手、消毒、通風都異常重視,在疫情結束后,仍然可能由于緊張導致這些過度清潔行為持續或強化。
緊張、焦慮:這部分情緒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保留了對疫情的緊張與焦慮,擔心疫情卷土重來,擔心仍有疑似患者、感染患者因潛伏期長等原因未得到及時救助;另外則是對未來工作、學習的焦慮和壓力,經過漫長的居家時期,注意力持續在疫情上而不能很好地轉移到工作學習中,原有節奏受到影響,在休假期間積累了過多的工作,或學習內容沒有得到及時處理,為了補償疫情損失可能增加工作時長等。
成癮行為:為了緩解不良情緒、促進睡眠、打發居家隔離時間,都會帶來物質濫用的風險,酒量、煙癮逐步加深,安眠鎮靜藥量增大,手機游戲頻頻發出時間警告,這些都提示著成癮行為的發生。
社交退縮:長期“宅”在家中無法適應外界節奏,或因害怕感染而無法出門復工,回避與人交往。
軀體癥狀:以上情緒反應可能都會由軀體癥狀表達,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比如胸悶、胃口不好、失眠、惡心、嘔吐、頭暈等。
精神疾病復發:疫情期間因購買藥物不便導致斷藥、減藥,或是因疫情因素引起精神疾病復發。
二、對不同人群的應對策略建議
社會層面上,因疫情防控需要,各地建立了“健康碼”(如上海“隨申碼”)等小程序,可通過小程序推送心理健康量表,定期檢測了解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況,針對不同評分、不同心理問題給出健康小貼士,及時進行心理調整。另外媒體報道因注重客觀性、科學性,保護當事人隱私,拒絕二次創傷。
不同的群體面臨的危機會有所差異,預防技巧重點亦不盡相同。
(1)高危人群
首先需要與“哀傷”告別,因為傳染病的特殊性,許多生命離世后就直接由醫院送至殯儀館,親屬無法跟隨、無法告別,應舉行小型集會或政府層面的告別儀式,把分別與思念表達出來,對逝者懷念,為家屬祈福。或者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援助。無法處理這些悲傷情緒時,“保險箱技術”也許能夠提供幫助,想象有一個堅固的容器放置這些負面刺激(比如圖片打印在紙上、氣味封閉在瓶子中、聲音刻錄在光盤里),給它裝上一把只有你才能夠打開的鎖,再把整個箱子放在只有你能夠在想象中觸摸到的空間中(比如想象中的海底),它屬于你,也不會離開你,等到有力量之時再去觸碰它、接納它。如有需要,請及時尋求精神科、心理治療支持。
(2)重點人群
隔離人員在不熟悉的環境里被封閉14天,只能惶恐不安地等待癥狀的暴發或者核酸檢測結果,體驗著與親友分開、不確定的“審判感”,這類人群在疫情過后更需要安全感的重建。安全島練習是躺在床上幻想自己有一個安全的島嶼,上面所有物品都是能夠確定的絕對讓自己安全、放松、愉快的物品或者玩偶(不要有真實的人),在想象中將自己放進去獲取安全的感覺。亦可通過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方式讓自己更有安全感和力量,比如照顧孩子、當志愿者參與疫情后期協助工作等。
(3)一般人群
普通人盡管未曾被感染,且疫情過去,但仍會心有余悸,有焦慮情緒,也許可以找人傾訴或做一些愉快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請制作急救事件清單,列出自己信賴的親人朋友、能夠讓自己放松下來的活動;或者在網上檢索一份現成的“愉快事件清單”,勾選你的愉快事件,當自己感到不安、難過、悲傷、緊張時,給清單上的人打電話或進行那些愉快的活動以獲得幫助。
不同危機人群的應對策略有不同的側重點,除了上述方法之外,還可以制作每日活動安排清單(提前1天列好第2天的活動安排,為控制感打分)找回自己的控制感,回歸日常生活。學習各種放松練習,或者通過哭泣、傾訴、運動、音樂等方式宣泄情緒。正念冥想技術也是專家推薦的方式之一,網上搜索正念音頻方便且快捷。最后還可以尋求社會心理援助資源,通過撥打各地心理熱線、尋求心理咨詢、精神科問診的方式調節心理狀況。
日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張最美落日的照片,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劉凱醫生在護送87歲老先生出病房做CT的途中,特意停下,陪老人家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也許不久的將來,長江上的太陽升起,還請記得櫻花樹下的約定,共同緬懷逝去的生命,堅定有力地走向明天。

趙敏
主任醫師,上海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整合醫學醫師分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博士研究生導師。
作者:張蕾 仇劍崟 趙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