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故宮受傷了!請放過北京的城墻和城門吧
心疼!故宮受傷了!

東華門是紫禁城的東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了。新聞發出后,網友們備感氣憤:居然有人大夜里不睡覺,開車夜闖東華門,還撞壞了一個大門釘!這位怎么想的?!
所幸,故宮東華門上脫落的門釘已被及時修復。


圖源網絡
東華門是一座很特殊的門,至今有很多謎團尚未解開。比如,東華門的門釘。按照規定,紫禁城城門上的門釘必須是“朱扉金釘,縱橫各九”,九九八十一顆,以此顯示皇家的威嚴。
然而,故宮的四門中(西華門、東華門、午門、神武門),唯獨東華門是“八橫九縱七十二顆”,比其他城門少一排。

1901年的東華門(圖源網絡)
提到東華門,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要屬“奪門之變”,這是朱祁鎮與朱祁鈺之間的一場“權力的游戲”。
因為東華門是紫禁城的東門,這一帶有著非常深厚的人文歷史。明清時期,這里留有很多達官貴人的足跡,以及不少皇家建筑。

民國時期的東華門(圖源網絡)
其實,不只東華門的故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作為老北京的象征之一,城墻和城門以其悠久的建筑歷史和豐富的人文底蘊,曾給許多初到北京的人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

沙窩門(今廣渠門) 透過箭樓門洞所見景象
在過去,那些城墻和城門,是老百姓從早到晚都要經過的所在,我們自己也許從不曉得多瞧一眼,趕上家里砌豬圈時,還少不得要從老城墻上扒拉下來幾塊磚呢。
可偏偏就有人,為這些久蔽的城墻與城門傾慕不已。

平則門(今阜成門) 箭樓與沿甕城城墻而立的攤位
瑞典學者喜龍仁(Osvald Sirén)在其著作《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中這樣寫道:
“在北京城的所有偉大建筑中,沒有能與那壯麗恢宏的內城城墻相媲美的。乍一看,它們可能不如宮殿、廟宇或商鋪那樣吸引眼球,畢竟這些建筑都有著靚麗的色彩和細致復雜的木結構,或立在古街兩旁,或藏于墻垣之后;不過,當你逐漸熟悉這座大城市以后,就會覺得這些城墻是最動人心魄的古跡,幅員遼闊,沉穩雄壯,有一種睥睨四鄰的氣魄和韻律。”

哈達門(今崇文門) 城樓以及在甕城中等待火車通過的人群
“城門堪稱城市之口,城墻內五十余萬生命體構成的龐大軀體,正是通過它們來呼吸、說話的。”
“整座城市的活力凝聚于城門處,進出城市的萬物都必須途經這些狹窄的開口,往來穿梭于城門的,不僅僅有大批的車輛、牲畜與行人,更有思想與欲望、希望與絕望,以及象征著死亡與新生的喪禮與婚禮隊列。”

前門:從箭樓上望新建的城門橋和外城主街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
城中心的皇宮外有紫禁城,其外又環以皇城,皇城外有內城,內城南面是外城。

順治門(今宣武門)與前門之間南城墻外的景象
“內九”,是指內城墻共有9個門,于明太祖年間建造,老北京說的四九城,就是指東、西、南、北、四面城墻和9個城門。
清朝時候,皇親國戚才能住在內九城,平民和漢人都在外七城。

前門:透過城樓門洞所見景象

西直門:甕城邊門之上的譙樓及附近的商鋪
九門各有分工嚴明的用途:正陽門(前門)走皇輦宮車,被稱為國門;崇文門設魚、酒納稅之所,故走酒車;宣武門走囚車,人稱“死門”;阜成門走煤車;西直門走水車;安定門走糞車,此門也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的收兵之門;東直門專走磚瓦、木材車;朝陽門走糧車;德勝門走兵車。

北京:外城中的街道
“外七”,是指外城墻有7個門,于明朝嘉靖年間建造,當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防外族的侵擾,劉伯溫等人倡言修筑了北京外城,于是北京城才形成了“凸”字形。
七門為: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外七”到了現在剩下的不多了,僅存的東便門、前門和德勝門還保留著老城門樓子。

永定門:從甕城望向箭樓
“皇城四”指的是皇城內的城門,可以說是老北京城里最核心的一部分了。東邊是東安門,西邊是西安門,南邊是天安門,北邊是地安門。

故宮平面圖,紅圈處為東華門 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紫禁城即為現在的故宮,是城中之城,城墻高7.9米,總長度為3公里,共有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清初,東華門只準內閣官員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許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員出入。

西安府:從鼓樓上遠眺
民間常說的“九門八典一口鐘” ,是指明清時代北京城報時所用的工具和報時的形式。內城9個城門中,有8個城門樓子上掛的是“典”,一個城門(即崇文門)上掛的是鐘。

哈達門:城樓側面
“鐘和典”的作用一是提醒大家開、關城門的時間。二是報時,在明清時期,不是間隔一個時辰報一次,而是一天中總共報五次。目的不是為了告訴老百姓時間,而是為朝廷和朝廷官員上下朝服務。

永定門:橫跨護城河的城門橋上的車馬
城墻與城門從來不只是一個單調的存在,雖然它表面看似如此。
建筑學者梁思成曾對北京的城墻和城門發出如此的暢想:
“城墻上面,平均寬度約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安放些園椅。
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游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
還有城樓角樓等可以辟為文化館或小型圖書館、博物館、茶點鋪;護城河可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左安門:箭樓與護城河
如今的我們可能無法想象,梁思成曾經計劃要把北京城墻變成一個長達39.75公里的環城立體公園,“而且這樣的環城立體公園,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北城墻下休憩的駝隊
喜龍仁將這些城墻與城門視為“一種觀察日常中國的一個角度”,抑或一個通道:
“中國的古城,雖然外表看上去單調乏味,千篇一律,但里面卻撲朔迷離,或許有使人驚嘆的古跡。”
在他看來,城門口做生意的小商販,城墻外的護城河、垂柳、鴨鵝家禽等,都使北京城有了人情味和生活氣息。

德勝門:透過城樓門洞所見景象
如今,這些場景再難見到。
那些拆掉的城樓,永遠消失了的風景,只能從一些老照片中窺見曾經的氣勢與風華。

東便門外的城門橋
20世紀20年代初,曾在北京生活居住的喜龍仁實地考察走訪了北京當時遺存的城墻與城門,并于1924年在巴黎出版了研究著作——《北京的城墻與城門》(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書中包括細致的勘測觀察手記,城門建筑手繪圖紙,以及實地拍攝的二百余幅老北京城墻和城門的珍貴照片。
盡管受專業素質所限,有的測繪圖不夠規范,但此書仍然是現今記錄老北京城墻城門的最翔實可靠的文獻,是一本至今無人超越的蓋棺之作。

左:修繕前的前門箭樓側立面 右:前門城樓正立面
只可惜,這部當時才印了800冊的書因關注乏人,沒多久就難覓蹤跡了。所幸,20年后,它遇到了后來開創“北京地理歷史研究學”的侯仁之先生。
北平解放前夕,在英留學的侯仁之偶然間發現了這本記錄著北京城墻與城門各類詳細數據,及大量精細圖片的奇書,以重價購得并帶回國內,向國人介紹了這部科學研究北京城墻城門的著作。

侯仁之曾感嘆道:
“我才開始意識到這一組古建筑的價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于考察北京城墻與城門所付出的辛勤勞動,這在我們自己的專家中恐怕也是很少見的。”

順治門:堆滿陶器的甕城主街
在《北京的城墻和城門》序言中,喜龍仁深情地寫道:
“我撰寫這本書,是源于北京城門之美麗,源于城門具有的非凡意義,它具有京城最佳景致的典型特征。”
而他似乎已經預見到,古城最終消失的命運:
“這些美妙的城墻與城門,這些北京最美麗、最輝煌的無言的歷史記錄者,它們的美還能夠延續多久呢?”

東便門外休憩的驢子和牛
面對今日已蕩然無存的古城風貌,喜龍仁的這部著作無疑顯得尤其珍貴。
喜龍仁在原序的結尾寫到:
“希望本人的付出最終能為對漢語和中國歷史更為精通的人,在同領域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些許便利。假若本人能夠喚起人們對北京城墻和城門的新興趣,喚起人們對那些曾經壯觀但卻正在消逝的文物的興趣,多少反映出城墻和城門的瞬息之美。那么,本人也就心滿意足了,亦感到對這座偉大的中國帝都履行了些許義務。”
文內未標注來源的老照片均摘自《北京的城墻和城門》(喜龍仁 著)
《北京的城墻和城門》

[瑞典]喜龍仁 著 趙曉梅、佟怡天 譯 平裝膠訂 8開 學苑出版社 出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