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熬過了新冠疫情,卻死于漢坦病毒
醫學界
云南省臨滄市孟定鎮的田某某,等到了解除疫情封鎖、可以外出務工的日子,卻倒在了外出務工的途中,奪去他生命的可能是另一種病毒。陜西省安康市疾控中心發現,他的漢坦病毒(出血熱)核酸檢測為陽性。
3月23日,寧陜縣衛生健康局發布了《關于“途經京昆高速寧陜服務區復工包車1名務工人員病亡事件”的情況說明》,讓漢坦病毒走進了公眾視野。

這種病起病急,進展快,若救治不及時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攜帶的漢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達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夠早發現、早診斷、及時治療,那么重癥率和病死率可顯著降低。
傳播途徑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是鼠類,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
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帶病毒鼠的新鮮排泄物,病毒通過損傷的皮膚侵入體內而感染。
呼吸道傳播:帶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塵飛揚在空氣中,經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消化道傳播:進食被帶有病毒的嚙齒動物的尿液、糞便、唾液污染的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漢坦病毒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極其罕見。
癥狀表現
人感染漢坦病毒后潛伏期通常為7-14天,也偶見短至4天或長至2個月者。
就診早晚和治療措施的不同,臨床表現相差懸殊,典型臨床表現具有三大主征,即發熱、出血和腎損害。
患者起病急,早期有發冷、發熱等癥狀,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狀;可有頭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頸、上胸部充血潮紅(三紅),呈酒醉貌;可出現眼瞼浮腫、結膜充血,水腫,有點狀或片狀出血;上腭粘膜呈網狀充血,點狀出血和腋下皮膚有線狀或簇狀排列的出血點。患者束臂試驗陽性。
典型病例病程經過有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五期經過。輕型或治療合理而及時的患者,往往五期過程不明顯,或出現越期現象;重癥患者則病情重,來勢兇猛,病期可相互重疊,預后差。
多少種老鼠攜帶漢坦病毒
在我國,流行的致病性漢坦病毒主要為:黑線姬鼠所攜帶的漢坦型病毒和褐家鼠所攜帶的首爾型病毒。
除了這兩種老鼠之外,幾乎所有常見的老鼠均曾檢出過漢坦病毒,但并不是所有的鼠都攜帶漢坦病毒,鼠帶毒率可低至近乎“0”,也高達20%以上(每百只老鼠約有20只攜帶有漢坦病毒)。此外,還在多種鼠和蝙蝠中發現其他型漢坦病毒,但尚未發現可以導致人類疾病。
中國哪些地區流行?
流行性出血熱是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在自然界中長期存在。我國是流行性出血熱主要流行區之一,上世紀80年代,最高年報告發病數曾超過10萬例,近年來,疫情顯著下降,但仍存在周期性波動。
發病呈現春季和秋冬季兩個發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遠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病例分布高度分散,又相對集中,除青海外,其它省份均有病例報告,東北三省、山東、陜西、河北、湖北等省發病較高。
宿主動物地區分布的不均衡,決定了每個省、地、縣、鄉/鎮,甚至每個村寨的人群發病的分布不均衡,而宿主動物地區分布可隨食物和溫度等條件而發生變化,所以疫區分布又有變化性和相對穩定性。
如何防治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可預防的傳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關鍵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防鼠、滅鼠是本病預防的主導措施,防鼠為切斷傳播途徑,滅鼠為消滅傳染源。
(二)疫苗接種可有效預防流行性出血熱,是個人預防病毒性出血熱的最有效的辦法,我國針對流行性出血熱實行擴大免疫接種規劃措施,流行區人群應接種疫苗。
(三)病人治療要“三早一就”,可顯著降低病死率。
1、早發現:發現疑似病例,應盡早就醫并及時向疾病控制機構報告。
2、早休息:發病后立即臥床休息,減少活動。
3、早治療:早期治療和預防性治療是本病預后的決定性因素。
4、就近到規范性醫療機構治療:就近治療,避免長途轉送加重病情。
疫苗
疫苗接種是個人預防流行性出血熱的最有效措施。2008年開始,我國將流行性出血熱免疫接種納入了擴大免疫規劃,以高發省份中的高發鄉鎮作為目標人群,對16-60歲人群進行常規免疫接種。
高發病區的16-60歲人群應積極到本地區疫苗接種點進行足程、規范接種疫苗,保護個人身體健康。到流行區進行野外探險、旅游、耕種等活動,或在較長期野外戶外工作任務前可接種流行性出血熱疫苗,防止被感染。
如何早期識別
如果患者突然發病,畏寒或寒戰,繼之高熱;可伴或不伴頭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困倦無力,惡心、嘔吐、腰痛及腹瀉等消化道癥狀,面部、頸部和胸部潮紅(三紅),淤點和結膜充血等癥狀中之一或多項者;發病前1個月內有鼠類接觸史或看見過老鼠、鼠排泄物;或所處地區為流行性出血熱告發區等,可高度懷疑流行性出血熱,應及時就醫,并告之醫生可能感染流行出血熱。
感染后注意事項
(一)懷疑感染流行性出血熱后,應立即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就醫前,體溫高熱者可采用物理降溫,不宜采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細血管損傷。物理降溫無效者切忌服用發汗退熱藥以免進一步降低血容量。同時注意液體和能量的補充,防止脫水。
(二)早期治療和預防性治療對本病預后的決定性因素。本病發病具有原發性損傷,病程經過呈自限性特征,應把治療措施立足點放在“早”字上。預防性治療是根據本病的發病機制及發生發展規律,在病程各期到來之前,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可防止該病期發生或減輕其經過。
(三)本病發病早期,全身小血管和毛細管損失麻痹、擴張,脆性和通透性增強,腎臟出現損傷。因此應盡量避免長途轉送,防止顛簸加重血管損傷,或導致血壓下降。如必需長途轉送者,應盡量減輕長途顛簸和疲累對病人造成的損傷。
本文主要內容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校對:臧恒佳
責編:田棟梁
原標題:《他熬過了新冠疫情,卻死于漢坦病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