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說說你的煩心事,讓大家開心一下”?
金珽運 鳳凰網讀書

嫉妒社會的根本問題在于:無人談論自己的嫉妒心。作者認為,文化的本質是對嫉妒的管理,例如為防止貧富差距急劇擴大而整頓稅金、福利相關制度。同時,嫉妒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因此不斷強調謙虛以免引起他人的嫉妒。
我嫉妒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理由很簡單:他和我同齡。
僅僅因為同歲這個理由就嫉妒別人,我這種情況實屬荒唐。但嫉妒心并不是我這種不成熟男人的專利,那些看似與嫉妒毫不沾邊兒的人(比如知識分子、宗教人士、文化藝術家等),嫉妒心其實更赤裸裸、更細微。
據我所知,教授的嫉妒心最重,尤其是人文社會領域的教授們,他們更是善妒無比。與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科學沒有客觀的標準,因此這一領域的教授絕對不會承認他人的優勢。因為一旦承認了自己的劣勢,就意味著他們自我存在的根基便會遭到動搖。正因如此,稱贊他人的教授才如此罕見。但這并不代表嫉妒是個人性格的問題,畢竟人類情感總是由社會文化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夫一妻制社會和一夫多妻制社會的嫉妒心有本質上的區別。

01
嫉妒的正反面
如今動搖社會的各種事件,無論采取什么方式,背后都有嫉妒作祟的成分。這是壓縮式發展留下的集體心理學軌跡,因為身份和地位的變化太突然。財富的積累也大部分是通過不正當的方式或極度偶然形成的,對此有人卻抬杠說運氣也是一種實力。可惡。在這樣的現實面前,終日奔波勞苦一刻不得閑的普通人,又怎能一直保持佛系心態不嫉妒人呢?
嫉妒心并非弱者的專利,一個強者因恐懼弱者與自己縮小差距而產生嫉妒心,這種情形更可怕,換言之,強者的嫉妒心比弱者有過之而無不及。德國“嫉妒心專家”(不知這個稱呼是否妥當?)羅爾夫·豪布爾(RolfHaubl,1951—)將這種情緒定義為“差距嫉妒心”。上司對曾是下級的小人物不知不覺間突然成長壯大、一路攀升倍感不安,這種不安轉變為敵意只是一瞬間。弗洛伊德因無法忍受學生榮格的迅速成長,將其趕出自己的學派并且恨了他一輩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另一方面,嫉妒心并不是只有否定意義,豪布爾就主張“正當嫉妒心”的存在。正義與平等的社會共識,是對嫉妒心的制度管理;宗教的教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天堂里的乞丐看著有錢的壞蛋下地獄而拍手稱快是正常的,但假使有錢的壞蛋死后上了天堂還整日逍遙快活,人們就不免開始懷疑,上帝到底在做什么?不僅是個人野心,在可能引發社會變動的革新思想的背后,也存在這種正當的嫉妒心。
人們熟練地操縱身披各種外皮出現的嫉妒心,這種方式稱為“文化”。使當今人類文明成為可能的最具決定性的心理學因素有兩個:性與嫉妒(當然這純粹是我個人的想法)。首先,性的方面弗洛伊德已經明白地解釋過了,因為“直接做!”從許多方面而言復雜且不便,所以人類開始追求多種形態的性滿足。性的共識,就是當今“美麗優雅的文化”,這是弗洛伊德文明論的核心。
另一方面,人類對嫉妒的抵抗比對性欲的抵抗更執著。有一句話適合任何文化圈,那就是“做人要謙虛”。曾經為了裝腔作勢擺架子吃了那么多苦,如今又說做人要謙虛,這不是發神經嗎?那么為什么人必須要謙虛?原因很簡單:為了不刺激他人的嫉妒心。
刺激他人嫉妒心的一瞬間你就出局(out)了,因為“為承認而斗爭”作為“主奴辯證法”的核心機制發揮作用正是這一瞬間。為什么藝人們在談話節目上經常哭訴“一路走來我也好辛苦好痛苦”?理由是相同的:因為害怕成為眾矢之的,害怕成為所有人嫉妒的目標。
嫉妒社會的根本問題在于:無人談論自己的嫉妒心。就像缺乏與性有關的社會討論使得夜生活文化變得如此膚淺一樣,缺乏對嫉妒心的社會反思,也使得各種憤怒和敵意都被誤認為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不應該主張群體施暴是妥當的道德觀或正確理念,有格調的社會意味著可以對嫉妒心進行妥善管理。每當憤怒和敵意達到頂點時,就應該反省這憤怒的根源究竟是不是正當的。
02
嫉妒與幸災樂禍的關系
由表示“傷痛”“痛苦”的“Schaden”,以及表示快樂的“Freude”組合而成的“幸災樂禍”(Shadenfreude)一詞。對此,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指責德國是唯一一個允許這種不健康的情緒以如此明確的概念存在的國家。然而,視他人的痛苦為快樂與嫉妒這種普遍的情緒密切相關。

仔細研究那些瘋狂追星的粉絲,很容易發現嫉妒與幸災樂禍的心理。無名藝人成功到達巔峰成為大明星以前,粉絲們給予了巨大的鼓勵和支持;然而藝人登上巔峰的一瞬間,粉絲們就開始改變初衷,暗自期待著明星的“戲劇性沒落”。過分追星甚至干涉其私生活,因為無關緊要的小事就酸言的那些惡意留言,大部分都是明星曾經的狂熱粉絲所為。

03
文化的本質是對嫉妒的管理
人類的文明就是嫉妒的歷史,圣經里該隱與亞伯的故事相當耐人尋味:有一日,代表農耕的哥哥該隱以地里的蔬菜和糧食為供物獻給神,而代表游牧民的弟弟亞伯將羊獻上,但耶和華只收下了亞伯的供物,于是憤怒的該隱殺了弟弟。奇怪的是,神并沒有殺該隱,反而給該隱一個記號,讓別人無法傷害他。人類就是該隱的后代,也就是說,“嫉妒”是人類的命運。

游牧民族的“妒忌管理”非常徹底,因為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宗教儀式防止財富和權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對于隨時搬遷的游牧民族來說,嫉妒管理起初并不復雜,但隨著人類定居生活的開始,嫉妒管理變得越來越困難。
如今,人類開始使用多元文化手段來管理嫉妒,法律、制度、倫理和道德就是這樣開始的。從心理學觀點看,文化的本質是對嫉妒的管理,為防止貧富差距急劇擴大而整頓稅金、福利相關制度;嫉妒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因此強調謙虛以免引起他人的嫉妒。
韓國人的嫉妒心尤其強烈,這是“壓縮式發展”導致的結果。在經濟逐漸豐饒的西歐社會,嫉妒管理體系即文化開展得既成熟又隱蔽,結果是人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身份差異和貧富差距。與此相反,將一切致力于實現經濟富裕的韓國社會,卻疏忽了對嫉妒的管理。
很多人認為,經濟上的富裕是地價暴漲等摻有運氣成分的結果;當然也有少數人認為是正當努力的結果—事實上前者說得沒錯。在當今韓國社會,嫉妒很容易被貼上正常的標簽,問題是當嫉妒的正常化與憤怒相結合時,一個社會的未來就會變得撲朔迷離,異常危險。對社會而言,嫉妒管理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成為極為艱難的課題。
本文摘自

作者: [韓] 金珽運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譯者: 佟曉莉
出版年: 2020-1-1
編輯:_童_指杏花村
圖片來自網絡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原標題:《“說說你的煩心事,讓大家開心一下”? | 嫉妒型社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