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全球大變局看中國強國長征路
中美貿易摩擦疊加科技戰,成為影響廣泛的全球敘事。美方依然是唯一超級大國,中國卻被全球認為“唯二”的強國。
中美兩國在全球舞臺的硬核表演,使全球各國或退居幕后或甘當配角或成為觀眾。
強國角色,中國難以推卸也無可選擇。中國沒有了韜光養晦的緩沖,只能在美國壓逼、列強環伺、新興大國追趕下,艱難走上強國長征路。
“強國長征路”,是一位中國知名智庫學者王文提出的,也是其新著的書名。王文曾任媒體記者,2013年轉型為智庫學者,參與創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下稱“人大重陽”),參與了不少重大事件的臺前幕后。
2013年,他帶領人大重陽先后參與或承辦了此后歷年的二十國集團智庫峰會(T20)。他還參與了2014年APEC北京峰會、2016年G20杭州峰會的大量籌備與解讀工作并受到多國領導人的接見、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中國近年來歷次重大主場外交的籌備咨政工作,這一過程無疑是一次全球治理學識、膽識與見識的個人升華。
王文和他的團隊,在“一帶一路”倡議和近年來影響中美關系的大事件中,可謂走遍天下路。他先后到近百個國家調研、宣講,還在全球十多個國家承辦了“一帶一路”雙邊對話會,既開了中國甚至全球之先河,更學會了國際溝通與跨國傾聽。此外,人大重陽在“南海仲裁案”、中美大學與智庫對話、中美摩擦等方面,和美國智庫和政要名流等進行了多次密切交流。王文還去美國各州調研30多次,從而集成了“王文看世界系列 ”“三部曲”。
中國學者看世界,中國智庫看美國,即便不是閉門造車,也缺乏實地調研和與對方政要、智庫、學者、媒體等面對面溝通。由此形成的“世界觀”和對中美關系的評判,不是走不出教科書圍城,就是偏頗誤讀。不諳世界變局,不解美國“風情”,難有精準的應對之策。
王文新出版的這一本著作《強國長征路:百國調研歸來看中華復興與世界未來》(下稱《強國長征路》)?!皬妵L征路”概念的提出,是其對中美關系精準觀察后得出的結論,也是從大歷史的視野—近500年以來全球強國的興衰看中國強國之路的抉擇。
走好“強國長征路”,既要認清全球“大變局”,又要應對中美“大博弈”,還要解決中國“大發展”,還要適應全球治理“成人禮”,還要完善中國全球治理新方案,更要強化內功確保可持續發展活力......這正是《強國長征路》給出的智者的邏輯體系。
世界、中國、美國都在“相變”,無論是過去500年的大變局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是新舊力量的博弈。而中國的強國之路就是在全球大變局中的長征,面對美國和傳統的西方諸強,中國是新興力量。但是對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群狼后追,領跑的中國也要面對它們可能的后來居上,甚至會有美國等傳統力量聯合后來者圍堵中國的風險。
強國之路充滿艱辛,用“長征”這樣具有政治和民本常識的詞匯,更為貼切和取得上下共識。畢竟,中國不再是那個因為高度發展而莽撞“說不”的國家,也從美國對華極限施壓而陷入焦慮且引發知識階層分野的困惑中走了出來,經過中美貿易摩擦和科技戰的承壓,中國看透了美國用力過猛的短板,也發現中國具有強國范的實力和耐力... ...極限施壓的美國逼出了一個必須把自己看成強國的中國--不管心理上是否調適好。
復雜的是,中美皆因對方而深陷焦慮不安。美國的焦慮來自中國對美全球地位的挑戰,中國的焦慮既有美國極限施壓的猝不及防,也有不適應強國角色的彷徨不安。在這方面,美國尤甚。2019年7月初,美國百位智庫學者聯名致信特朗普和國會議員,強調中國并非美國經濟上的敵人,指出并不存在整體抗華的美國共識。此外,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奧巴馬時期的副總統)也以傳統對華立場來反對特朗普。美國的對華焦慮在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失效后變成了精英階層的新恐慌,因此希望美國對華政策轉圜回歸接觸理性。
這似乎意味著中美博弈進入相持階段,相持階段中美博弈將面臨著更復雜的困局,會有更多輪次回合的連橫合縱,甚至會觸發各種“黑天鵝”和“灰犀?!憋L險,中國面臨長征路上的更多不確定風險。
王文的《強國長征路》闡釋了他的“持久戰”強國論。他認為,中國近現代化經歷了“自大的年代(1793 — 1840)”“挫敗的年代 (1840 — 1912)”“掙扎的年代(1912 — 1949)”和“崛起的年代( 1949年至今)”。“崛起的年代”仍在繼續,由衰轉盛的進程尚未完成,且行且艱辛。若以《論持久戰》中講述的三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來細分的話,當前的中國崛起進 程仍然算是處在“相持期”。處在“全球大國階段”的中國須逐漸完成與國 際社會的制度對接,讓民生狀況真正領先于世界,并成為運籌世界的國際高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是自媒體流行的時代。各路專家和網絡寫手都習慣地對中美關系品頭論足。其中不乏鼓吹美國的“唯美”主義和驕狂無知的民族主義論調。“強國長征路”就有正本清源之現實意義。
本文作者: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張敬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