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驕傲、熱情又率真,我所知道的意大利人
喜喜
一周多前,意大利才確診一千多人的時候,身在意大利的朋友給我發來過一段視頻,視頻來自首都羅馬,街道上完全沒有人戴口罩,行人也各個都是無所謂的樣子:“怕什么怕?”“人反正就死一次,我不怕死。”“老家伙們應該才應該緊張吧。”“感染了才戴口罩呢。”
朋友還不忘在下面評論一句:意大利人的心可真大啊。
抱怨:意大利的“民族運動”
事實上,意大利人不僅僅是心大,他們的生活多多少少充滿著“戲劇性”。很多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甚至荒誕的事情,卻時刻在意大利發生著,這也讓他們養成了愛抱怨的習慣。
意大利南部靠近那不勒斯的一座醫院中,一位傷者被放置在病床上,沒人看管,而護士也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而是任病情發展,兩周后該病人的傷口不僅發炎、感染,潰爛,而且還爬滿了……蛆。
坎帕尼亞區的一個小鎮,人口只有約6000來人,但卻是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但是懶散的政府一直沒有查明污染的根本原因,于是就偷懶發布了規定:下令鎮內以柴木烤制披薩的飯館要么關門停業,要么斥巨資安裝過濾系統。飯館老板抱怨道:“我們每天只烤34個披薩,為什么要為空氣污染買單?”
在一艘豪華郵輪上,船長和他的東歐情婦正在船艙中欲火焚身,由于疏忽,郵輪撞上了暗礁,船長不是先想著救人,而是拉著情婦逃到岸上,再大聲疾呼:“船要沉了,快逃命吧!”這次事故造成了幾百人命喪海底,而該船長只是“懲罰性”地在監獄呆了兩周,出獄后就受邀在一所大學進行演講。
如果身邊天天都在發生這類似的“黑色幽默”也不能嫌意大利人愛抱怨。但奇葩的是,每個人都在抱怨、責怪別人。而自己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卻從不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合理。
“只需要動動嘴皮子”就成了意大利人民的一項最易“全民運動”,而且這項運動基本從早上一睜眼就開始了——不得不說,意大利人真是“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業界標桿。
手勢:特有的秘密語言
“意式抱怨”不僅“信手拈來”,而且他們的抱怨保證不僅聲音洪亮語速及快,且還要配合各類手勢才行。
是的,意大利人說話時候,必須搭配手勢,因為只有,才能更好的傳達出想表達的意思和情緒。不是有這么一個笑話嗎:只要把意大利人的手綁住,他們就一個字兒都吐不出來。

意大利人最常用手勢,基本僅限男性使用
說到“手勢”,就不能不提最經典的一款:把五個手指并攏在一起,邊說話邊前后擺動。根據語境不同,它代表的含義也不同:
主要意思為:
為什么?!
怎么回事兒?
你想怎么樣?
天吶!太好吃了!
這僅僅是基本款,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一共有多達250多個表達不同意思的手勢——意大利人豐富的溝通手勢,不僅是他們特有的秘密語言,其中更承襲了幾個世紀以來的歷史意義與獨特文化。
美食:生命中不可或缺
說到意大利,就不能不提全世界人民都為之狂熱的意大利美食。意大利人和中國人一樣,愛吃,也愛研究吃,且在吃上也很挑剔。著名女作家Elena Kostionkovitch就曾經說過:“美味的菜肴比情欲的滿足更令人愉悅。”
想起最近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幅圖片,新冠病毒在意大利北部地區蔓延開來,人們受到恐慌情緒的影響,都去超市搶購食物。那些高碳水、廉價又飽腹的意面、大米等瞬間被搶購一空。
而只有一款意面和我們國內的某師傅香菇燉雞面遭遇了相同的命運,原因也很“龜毛”:因為該款意面沒有細細的紋路,意大利人認為吃的時候不能鎖住醬汁兒。會影響口感。
而前幾日,社交媒體上熱轉的一張圖片則是冷凍披薩貨柜中空空蕩蕩,唯有菠蘿披薩無人問津,發出圖片的意大利人寫道,“我們也許會死,但我們也會死得有尊嚴。披薩上不能有菠蘿!”
#披薩上不能有菠蘿
唉,在這種非常時期還挑三揀四,是不是即使世界末日就要來臨,意大利人也會寧愿選擇餓死也絕不妥協?
眾所周知,意大利是一個傳統的天主教國家,周日全家會穿戴整齊一起去教堂做禮拜,從教堂回來更是會坐在一起分享一頓家庭大餐。時過境遷,就算不用再去教堂,但“周日聚餐”的習俗仍舊在許多家庭中延續。
吃什么、怎么吃早就成了意大利人的“頭等大事”。尤其是意大利菜的“扛把子”,意大利媽媽一早就會在廚房忙活起來。
當然,關于意料,吃就要吃媽媽的味道,這早已是人盡皆知的秘密。畢竟每個意大利媽媽都來自不同的大區,又從生活和經驗中積累總結了一手好廚藝。而“媽媽料理”之所以吸引人,秘訣也不在于炫麗復雜的烹調技巧或者擺盤賣相上,而在于食材的組合及調料的選取。所以同一道菜品,讓來自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媽媽烹飪,味道也會有細微的差別,但出品卻都是一貫的穩定和高水準。
我有幸和朋友的家人一起吃過幾次周日午餐,整個過程可是相當復雜和具有儀式感:

茄子配番茄奶酪,也是經典的開胃菜 圖 喜喜
首先是前菜,它們一般由各類冷切肉組成,像是生火腿、薩拉米等,還會配上中和油脂的黑橄欖和奶酪,搭配的酒水也是高度烈酒,一切的目的就是讓胃先動起來。
隨后是兩道主菜,第一道是意面或者焗飯或者面餃,一般分量都不會過大。

意大利餃子 圖 喜喜
第二道便是正經的“硬菜”,可以選牛排、羊排、香腸、烤魚配蔬菜或者沙拉等。
隨后這頓飯就逐漸接近尾聲,大家開始往桌上放上一些甜食,可以是各類鮮嫩多汁的瓜果、也可以是由新鮮奶酪、雞蛋做成的提拉米蘇,更可以是奶油、酥皮組成的西西里卷等。

意大利也可以吃到馬肉排和馬肉腸 圖 喜喜
這時候,一定會吃多,又要搬出烈酒來幫忙消食了。要么是一杯來自波西塔諾的檸檬酒(Lemoncello)或者是維琴察的蒸餾白酒Grappa。有的人還習慣再喝一杯意式濃縮咖啡提提神兒。
至此,午餐才算正式告一段落。看看表,時間已經逼近傍晚,四個小時的時間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在刀叉間劃過。
回顧整個用餐過程,氣氛也是熱烈得幾次差點把屋頂掀翻。這時候最忌打擾。有一次,我們剛吃上熱氣騰騰的意面,朋友叔叔的手機就響了,他接起電話,坦率的讓人吃驚:“老板,我正在和家人享用午餐,有事兒等我吃完再說。”隨后便掛斷了,根本沒給老板任何說話的機會。
這也可以看出,意大利人對待食物的態度是非常嚴肅和認真的。幾次意大利之旅,我甚至很少看到有人為了趕時間隨便抓點什么吃,或者邊走邊匆匆把食物送入口中。對于他們來說,美食就應該坐下來,和朋友、家人一起分享。
天生心大的意大利人在總結意大利美食的時候,也是充滿細膩感情的:我們只選用地里生長出來的新鮮食材,用地中海明媚的陽光培育,加上簡單至極的烹飪方式,再放入一些愛和驕傲,這就是意大利菜能夠風靡世界的秘密。
事實也是如此,在意大利,不管是藝術、運動還是美食,每個人都懷著最大的熱情去創造并享受其中。
愛媽媽:意大利男人都是媽寶男?
意大利總是被我們戲虐為“歐洲的中國”,此話確實不假,說明意大利的文化和中國有著一定的相同之處。比如,對于家庭的重視程度,意大利完全和中國有一拼:在意大利,一個人無論多大,永遠都是媽媽的孩子,媽媽永遠都“恨鐵不成鋼”,媽媽也永遠為孩子操心。
有數據顯示,1/3的意大利男人每天都要見媽媽至少一次,10個里面有7個超過35歲的“高齡”還和媽媽住在一起。
這背后其實是有一些原因的。
首先,這和意大利的學業構成有關。在意大利讀完全部大學課程,有的需要長達7年的時間,如果專業是建筑或者工程,則需要十年之久。畢業之后,已經是30歲左右的年紀,這時候想找一份兒滿意的工作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其次,意大利失業率這幾年一直居高不下,2019年全國失業率高達9.9%,而南部更是達到駭人的18.7%。這也使得意大利男人們不得不和媽媽擠在一起。
而且在意大利的家庭分工中,基本上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孩子每天只有很短的時間和父親呆上一會兒,而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則長達好幾個小時。自然也更會更加“母子情深”。
就這樣,很多意大利男人早已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飯點準時出現在家,飯后按時出去喝酒,家務時間完美溜走。
我曾經和朋友在街頭轉悠,碰上電視臺的人扛著攝像機對著路人進行采訪或者拍攝時,意大利人總想像頑皮的孩子一樣,偷偷走到被采訪對象的后面,然后突然對著鏡頭大喊:“Ciao!媽媽!”我問朋友他們為什么要“搗亂”,朋友一臉無辜地看著我:“為什么?因為我們愛我們的媽媽啊!”我嘆了口氣,朋友完全搞錯了問題的重點,但媽媽在意大利男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也可見一斑。

希望疫情盡快過去,意大利人又能重新享受生活 圖 喜喜
這就是意大利人,總是對自己的身份充滿驕傲和自傲,又難掩那份兒率性和真實。下一次,再有人對著意大利人的所作所為大驚小怪,你大可鄙視他們不了解這個國家人民的真性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